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懋苍  汤池 《高原气象》2002,21(1):15-19
中国历史上的“顺世”绝大多数(≈83%)出现在“好天时纪”中;绝大多数“乱世”出现在“坏天时纪”内(≈85%)。历史上的分裂期都出现在“长坏天时纪”中。依据“天时好、坏”与“顺世、乱世”的两两对应关系,可将历史上的皇帝分为贤、明、庸、暴四类。本世纪初开始的“长好天时纪”可能是中华民族又一个辉煌时期的开始。但是对“坏天时代”的可能干扰,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资料 ,将过去 2 5 0 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 <11年 )和“坏天时代”(SCL >11年 ) ,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 (坏 )天世纪”与气候暖(冷 )期有好的对应 ;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  相似文献   

3.
夏季南亚高压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表现的位相与盆地东部降水变化位相相反,与盆地西部降水变化呈正位相,90年代末期以后与川渝地区降水变化位相趋势一致,但与四川西部高原降水的位相关系对应不明显.在年代际尺度,川渝盆地东、西部和川西高原三地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相一致的位相,说明年代际尺度变化中,当南亚高压长期表现为东伸模态,川渝降水呈总体偏多趋势.同时,川渝地区的降水变化与100hPa上高压两侧及中低层四川上空风场变化有显著的遥相关,在"东涝西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四川与重庆交界上空,在"西涝东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湖北西部上空,在两地降水差异显著年,南亚高压东西振荡主要表现在川渝盆地上空摆动,用16800 gpm线定义的东西振荡指数对认识川渝地区降水异常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n)o、La Ni(n)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的影响.结果发现,El Ni(n)o和La Ni(n)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并得出El Ni(n)o和La Ni(n)a事件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其发生地的天气、气候(主要是降水),从而影响飞蝗的大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高年的后一年,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可能性超过90%.  相似文献   

5.
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与El Ni(n~)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0年以来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观测资料,并利用 POM海洋模式模拟了赤道太平洋海温对不同类型西风异常的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都表明,赤道太平洋上的西风异常可以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但是El Ni(n~)o事件是否能发生,则与西风异常的位置、强度和东移有关.只有当赤道中太平洋(160°E~160°W)出现一定强度的西风异常并较快东移,才有利于El Ni(n~)o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川西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等,从云物理降水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工增雨(雪)在森林防(灭)火中的作用、实施手段、方法等应用,为拓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领域打下理论基础.文中川西林区是指四川省西部地区的攀枝花市及凉山、阿坝、甘孜三州的天然林.  相似文献   

7.
第一部分(Zhang et al,2001)的资料分析表明,El Nio事件发生之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着显著的异常经向风应力辐合、为了分析这种超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距平在其后的ElNio事件发生中的动力作用,本文利用简单热带海洋动力学模式,从动力学上研究了热带海洋对关于赤道辐合的理想经向风应力强迫的响应,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在El Nio事件之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异常有利于El Nio事件的发生。辐合的经向风应力强迫作用于热带海洋,会激发出西传的Rossby波,使得赤道附近的海洋混合层变厚。由于耗散的影响,最大的增厚区位于强迫区域。当这个强迫作用于赤道东太平洋时,这将有利于以 Nl Nio事件发生;另一方面,Rossby波响应在赤道及其附近使得表层海水向西流动,中东太平洋表层水的不断向西输送有利于表层水在西太平洋堆积,为后来暖事件的发生累积能量。  相似文献   

8.
综述用非线性优化方法研究厄尔尼诺(El Ni(n)o)-南方涛动(ENSO)事件可预报性的进展.针对ENSO可预报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前期征兆"、"春季可预报性障碍",以及如何量化研究ENSO可预报性和ENSO的不对称性问题,作者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先后用理论模式和中等复杂程度ENSO模式研究了ENSO可预报性的动力学,揭示了ENSO的若干重要非线性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局部CNOP)比线性奇异向量更易发展成ENSO事件,扮演了ENSO的最优前期征兆.这些ENSO事件关于气候平均态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表明,非线性温度平流过程是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重要原因.1980~2002年的海洋再分析资料验证了上述理论结果.(2)ENSO事件CNOP型初始误差的发展有明显的季节依赖性,该误差导致了ENSO事件最显著的春季可预报性障碍(SPB)现象.ENSO事件SPB的发生不仅依赖于气候平均态,而且依赖于ENSO事件本身及其初始误差模态,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3)建立了关于ENSO可预报性的最大可预报时间下界、最大预报误差上界和最大允许初始误差下界的三类可预报性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ENSO事件的春季可预报性障碍现象,比较有效地量化了其可预报性.(4)通过CNOP方法,揭示了非线性温度平流在年代际尺度ENSO不对称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ENSO不对称性的年代际变化,基于所用ENSO模式给出了ENSO不对称性年代际变化的机制.最后,展望了非线性优化方法在ENSO可预报性中应用的前景,并期望该方法能拓展到ENSO第二类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第一部分(Zhang et al.,2001)的资料分析表明,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着显著的异常经向风应力辐合.为了分析这种超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距平在其后的ElNino事件发生中的动力作用,本文利用简单热带海洋动力学模式,从动力学上研究了热带海洋对关于赤道辐合的理想经向风应力强迫的响应,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在El Nino事件之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异常有利于El Nino事件的发生.辐合的经向风应力强迫作用于热带海洋,会激发出西传的Rossby波,使得赤道附近的海洋混合层变厚.由于耗散的影响,最大的增厚区位于强迫区域.当这个强迫作用于赤道东太平洋时,这将有利于E1 Nino事件发生;另一方面,Rossby波响应在赤道及其附近使得表层海水向西流动,中东太平洋表层水的不断向西输送有利于表层水在西太平洋堆积,为后来暖事件的发生累积能量.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末2005年初,由于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共计有68站次出现了零度以下的日最低气温,和1991年12月28-29日的大范围冰(霜)冻天气的过程环流特征演变及气象要素分析作对比分析,发现这两次过程均有欧亚大陆两槽一脊控制,高空盛行很强的经向环流,西北气流旺盛,冷平流明显,850 hPa温度低,850百帕和地面冷高压强度强,地面气温低、湿度干,露点低等特点。但由于受到西南低压云系东移的影响,700hPa和850 hPa广西的湿度都较大,云容易长起来,同时水汽本身就是一种温室气体,减少了辐射降温,所以虽然最低气温很低,但达到霜冻的站数都在40个站左右,持续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潇云  郭艳君 《气象》2008,34(4):113-117
2007年全球气候明显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2007年8月,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年初,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南部和美国等地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浪天气.年内,中国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南亚地区出现洪涝,亚洲和南美洲多国暴雨频繁.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虽然接近常年,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东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007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法文"Histoire du Climat"("气候的历史")的中文译本(李孝琴等译)。这本20万字左右的著作由法国的历史科学家Pascal Acot编写。全书分三大部分:从地球的形成到人类的出现、当气候遇见历史、全球变暖问题,分别占正文的20%、45%、35%。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1~2000年逐月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同化资料 (Carton等, 2004)、 1980~2000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 (Kalnay等, 1996) 探讨中部型 (暖海水首先出现在120°W以西) 和东部型 (暖海水首先出现在120°W以东) El Ni(n)o事件赤道纬向风应力及洋流的异常变化与暖海水信号的传播特征.研究指出: (1) 中部型和东部型El Ni(n)o事件发生时, 太平洋上赤道海表最大西风应力距平在西太平洋地区都有显著的东传现象, 但中部型El Ni(n)o事件西风应力距平强度强, 造成西太平洋赤道表层的东向流可达东太平洋地区, 这类El Ni(n)o事件强度偏强.(2) 中部型El Ni(n)o事件, 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传播, 辐合下沉运动抑制了深层冷海水上翻, 西太平洋暖水能够传到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的东移有关.(3) 东部型El Ni(n)o事件西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没能直接传到东太平洋地区, 东太平洋暖水形成与局地 (120°W以东) 辐合下沉运动抑制深层冷海水上翻有关; 东部型El Ni(n)o事件暖池次表层的暖水, 不是沿着西太平洋赤道次表层向东传播到东太平洋地区, 而是由南太平洋西边界流将暖池海水带到40°S左右的西风漂流区, 再由西风漂流平流到东太平洋.  相似文献   

14.
El Ni(n)o和La Ni(n)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1 Nino和LaNina的响应,结果发现,E1 Nino和La Nina事件显著地影响了东亚冬、夏季风的循环.E1Nino爆发前的冬季在东亚地区往往有异常强的北风;El Nino发展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弱,从而江淮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多雨,长江中游和华北地区少雨;E1 Nino盛期的冬季东亚地区则出现异常的南风;而E1 Nino衰亡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强,从而江淮地区少雨,华北、东北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多雨.La Nina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则与El Nino大致相反,但它的影响不如El ino的影响显著.对强、弱东亚冬季风后的夏季中国降水异常的分析则表明,正是由于与El 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才导致了东亚冬季风与随后的夏季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冬季风异常不是由与ElNi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所引起时,两者之间就缺少显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胡伯威 《大气科学》2005,29(6):845-853
采用一个包含简单积云对流参数化的线性模式讨论在长江流域相当正压性质的梅雨锋上,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的发生、传播和频散性质.结果表明,与积云对流加热场有最密切关系的低层湿度条件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质都对扰动的波速和稳定度有重要影响,最有利出现不稳定发展的地方是在"低层湿度锋区"南界附近,因此这里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跃地带.关于频散性质的分析表明,能允许群速度大于相速度的低层湿度条件及其水平分布的特征值范围比较宽.而在上述稳定度接近中性的条件下最有利于出现沿"湿度锋区"轴向的上、下游效应.这个结果也许能很好地解释:在梅雨锋上,恰恰是当一个旺盛的MCS达到顶点而开始趋向衰减时,在它的上、下游很快发展起新的MCS,新、旧MCS一起形成"云团波串"这样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16.
Ni(n)o海区冷暖事件的小波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NOAA/CPC发布的1950.1~2003.12期间Ni(n)o海区的SSTA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Nino各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经检验存在着2~7 a、8~20 a和30 a以上尺度的变化周期;10 a以上和1 a以下时间尺度的周期信号能量较弱,显著性变化周期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 a的周期振荡上;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区的频率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冷暖事件的振荡能量和显著性水平从东向西有低频增大而高频减弱的变化趋势,时域中1970年以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赖比星 《气象科学》2005,25(6):594-608
黄河断流事件的发生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人类生产活动用水量急增与天然径流量骤减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作为天然背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引起黄河断流的所有气候因子中,降水减少的贡献最显著,其次是蒸发增加的影响。当代黄河断流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加重似与El Nin〖DD(Y-1.5mm〗~〖DD)〗o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持续强劲有某种关联,本文即通过对黄河径流及其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气温等方面气候因素与El Nin〖DD(Y-1.5mm〗~〖DD)〗o事件的遥相关作用进行分析,寻求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可能原因,从而揭示黄河断流与El Nin〖DD(Y-1.5mm〗~〖DD)〗o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El Nin〖DD(Y-1.5mm〗~〖DD)〗o事件发生时,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35%,可造成黄河年径流减少12.95% (含有来自蒸发增加所造成的影响),约相当于减少73.45×108 m3的水量。随El Nin〖DD(Y-1.5mm〗~〖DD)〗o事件强度的加深,降水量与径流量均迅速递减,强El Nin〖DD(Y-1.5mm〗~〖DD)〗o事件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减少20.43%,黄河径流量减少25.59%(147.17×108m3);1997年断流最严重时降水减少30.62%,径流骤减40.27%(229.96×108 m3 )。可见El Nin〖DD(Y-1.5mm〗~〖DD)〗o事件对黄河断流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0~2010年月平均Hadley中心海表温度、美国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GODAS)海洋温度和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个海洋要素(海表温度SST、上层热含量HC)和5个大气要素(海平面气压SLP、850 hPa风场、200hPa速度势和对外长波辐射OLR)的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探讨了热带太平洋的主要海气耦合特征.结果表明,MV-EOF分析的前两个耦合模态分别很好地对应了传统型El Ni(n)o和ElNiloModoki的海气耦合特征:传统型El Ni(n)o期间,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SST的异常增温,HC、SLP、200 hPa速度势等要素总体呈东西反相的“跷跷板”变化,低层850hPa赤道中太平洋出现较强西风距平,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ElNi(n)o Modoki期间,SST持续增温和HC正异常中心均显著西移至中太平洋,低层SLP和高空200 hPa速度势均呈现纬向三极型异常分布,低层异常强西风向西移至暖池东部,西北太平洋上空呈现气旋性异常环流.两类El Ni(n)o的海气耦合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较优的El Ni(n)o指数应不仅可以客观描述和区分El Ni(n)o现象本身,更要紧密联系两类事件所产生的大气响应.以往定量表征El Ni(n)o年际变化的指标大多立足于SST或SLP,本文选取HC作为研究指标,定义了一组新的El Ni(n)o指数HCEI和HCEMI.较以往基于SST的El Ni(n)o指数,HCEI和HCEMI不仅能更清楚地表征和区分两类El Ni(n)o(如1993年的传统型El Ni(n)o和2006年的El Ni(n)o Modoki),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和区分两类El Ni(n)o与大气间的海气耦合特征,为ElNi(n)o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工具.  相似文献   

19.
热带风暴"菲特"(0114)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段丽  陈联寿 《大气科学》2005,29(3):343-353
海南岛破历史记录的两场特大暴雨都是由穿过琼州海峡的台风所造成,热带风暴"菲特"(Fitow)就是其中的一个.由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和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在其西南侧的海南岛五指山西北侧有一个中尺度对流小涡系统(MCS)生成.特大暴雨就出现在MCS所在地区.作者用PSU/NCAR的中尺度模式对这场暴雨和MCS作了模拟研究,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其外围流场和五指山山脉的辐合极有利于MCS的生成.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山脉地形生成的MCS,具有很强的上层辐散,中低空有大范围辐合和强的正涡度场.在暴雨加强时,正涡度向中层伸展,高层辐散明显加强.同时, 暴雨区出现较强的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大值区出现在对流层上层,这可能和上层辐散加强有关.这场暴雨的水汽来自南海北部,经由"菲特"东侧的西南气流卷入涡旋之中, 产生较强的水汽辐合.这也是潜热供应的源.诊断分析的结果还表明, MCS所在大气中下层出现了较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这对这场暴雨提供了对流加强和水汽向上输送的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列举了河池高空站出现在2010年3月和2011年6月的2次故障现象,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并提出见解和应对处理方法,旨在引起高空台站的足够重视,以促进业务人员平时加强训练、学习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