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都铜矿床为近年来新发现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及岩体与圈岩接触带内.文章对春都斑岩铜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硫同位素组成具幔源硫特征,硫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同时有少量地壳沉积物还原硫的混入;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主要来自于下地壳或上地幔.成矿流体以原始岩浆水为主,同...  相似文献   

2.
中甸普朗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床:矿物组合与流体组成约束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刘江涛  杨立强  吕亮 《岩石学报》2013,29(11):3914-3924
成矿流体高氧逸度是斑岩铜矿床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虽然亚洲单个矿体储量最大的普朗铜矿床的成矿母岩——普朗复式岩体具氧化性岩浆特点,但其矿物组合及流体成分却与还原性斑岩型铜金矿床一致:矿石中以发育大量磁黄铁矿为特征,构成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的矿物组合,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硬石膏等)矿物;成矿流体中含较多CO2、CO和CH4等还原性组分,氧逸度低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剂。成矿流体中还原性组分可能来源于普朗复式岩体周围的含碳质千枚岩或深部铁镁质岩浆。还原性流体中铜元素的溶解度比氧化性流体中的低,但金元素的溶解度不受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而CH4可使SO2还原形成S2-,为辉钼矿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可能是导致普朗铜矿床Cu品位偏低而伴生大量Au、Mo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普朗铜矿床还原性特征的厘定有益于深入研究其矿床成因、乃至区域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3.
朱小三  卢民杰  程文景  宋玉财  张超 《地质通报》2017,36(12):2143-2153
在总结安第斯和冈底斯斑岩铜矿床地质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2个成矿带与斑岩铜矿床有关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探讨了2种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与成矿过程的异同点。安第斯成矿带的斑岩铜矿床形成于洋壳俯冲陆缘弧环境,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始新世晚期—渐新世(43~31Ma)和中新世中期—上新世(12~4Ma),金属组合包括Cu-Mo和Cu-Au,含矿斑岩的SiO_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岩性从中性到酸性,以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少部分具有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而大多数安第斯含矿斑岩具有正常岛弧系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床主要发育于陆-陆碰撞环境,成矿时代为中新世(20~12Ma),金属组合为Cu-Mo,缺乏Cu-Au组合,含矿斑岩岩性以酸性为主,且主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岩浆岩,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安第斯成矿带含矿斑岩的形成很可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楔形地幔,经部分熔融与MASH过程的产物,并不是直接源于洋壳的部分熔融;而冈底斯成矿带含矿斑岩成因可能是早期洋壳多次俯冲形成俯冲增生弧,之后在陆陆碰撞过程中经历缩短加厚,与深部构造动力学机制发生变化时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亚成矿域斑岩铜矿床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亚成矿域发育许多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斑岩铜矿成矿域。我们对9个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进行了研究,包括地质特征、含矿岩体地球化学、SIMS锆石U-Pb定年和成矿流体成分等,结合前人成果,我们认为中亚成矿域斑岩铜矿床具有如下特点:(1)成矿时代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矿高峰期为泥盆纪和石炭纪;(2)含矿岩浆为钙碱性中酸性岩浆和少量的碱性岩浆,含矿岩体为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少量的二长岩;(3)含矿岩浆大多数源于新生的洋壳,少量有古老的基底物质和围岩物质参与;(4)成矿构造背景主要为岛弧,少量为陆缘弧和岛弧向陆缘弧过渡的环境;(5)矿床可分为三类,包括斑岩型Cu-Au、Cu(Au,Mo)和Cu-Mo矿床;(6)成矿流体可分为两类,包括氧化性H2O-Na Cl-CO2-SO2体系和少量的还原性H2O-Na Cl-CH4-CO2体系;(7)成矿系统可分为三类,包括简单的斑岩系统和少量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5.
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铜矿不但形成于环太平洋成矿域,还形成于特提斯成矿域和中亚成矿域(古亚洲洋成矿域)。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经过“洋壳一地幔熔岩流”、“原始岩浆”、“浅部富矿岩浆”和“岩浆结晶一成矿”4个阶段,其中在“原始弧岩浆”阶段,通过MASH过程,有大量成矿物质和能量的聚集。成矿流体为富H2O、高温、高压、高盐度、强氧化性、高氧逸度的富矿气液相流体,这些特点有利于成矿物质在岩浆一热液分离过程中向流体富集,并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随着成矿流体的上侵,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影响因素。磁铁矿的结晶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大量的S2-离子,也是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斑岩型蚀变带从里向外为石英内核、钾化带、SCC带和泥化带,铜矿化主要发育在矿化带外围以及SCC带。目前,斑岩铜矿成矿模型主要有经典模型、系统模型和多阶段叠加模型。  相似文献   

6.
冈底斯成矿带上的驱龙斑岩型铜矿床是中国目前探明的资源量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通过研究矿床的成矿背景、矿床特征了解了矿床的基本特点和矿床形成的基础;通过研究矿床围岩蚀变及其与矿化的关系认识了矿床成矿特点;通过对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等的研究厘清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岩岩浆来源.综合以上研究建立了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铜山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武广  刘军  钟伟  朱明田  糜梅  万秋 《岩石学报》2009,25(11):2995-3006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的演化.成矿早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420℃~>5500C之间,流体盐度介于13.72 wt%~59.76 wt%NaCl eqv之间;中阶段为铜山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1℃~417℃,流体盐度介于2.96 wt%~14.04 wt%NaCl eqv之间,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上属H_2O-CO_2-NaCl体系;晚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18℃,盐度介于3.71 wt%~15.96 wt%NaCl eqv之间,表明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早、中阶段的流体均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作用是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机制.铜山矿床形成于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8.
斑岩型铜矿床中铂族元素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铂族元素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铂族元素可以赋存于不同的岩石类型中,形成于不同的时代.由于铂族元素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且难熔于普通的酸、碱等,故铂族元素成矿具有特殊性.作为一种非常规铂族元素矿化类型,富铂族元素的斑岩型铜矿床的研究对研究铂族元素从地幔岩石圈转移进入花岗质岩石及随后从熔体进入流体并在硫化物中富集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斑岩型铜矿床中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矿化特征、铂族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富集成矿机理方面论述了斑岩型铜矿床中铂族元素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斑岩型铜矿床中铂族元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影响斑岩型铜矿中铂族元素含量高低的影响因素不明确,富PGE斑岩型铜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不够系统,PGE的富集机理研究还欠深入,并指出今后我国斑岩型铜矿中PGE研究的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斑岩型铜矿床是我国斑岩铜矿中铂族元素研究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主要来源。目前广泛的认为典型斑岩型铜矿是由高氧逸度、高盐度的成矿流体形成的,称为氧化性斑岩型铜矿,成矿流体属于NaCl-H_2O-CO_2体系。但随着人们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流体也可以是具有还原性质的,如含CH_4、H_2和CO,属于H_2O-NaCl-CH_4-CO_2体系。该文分别分析了两种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说明了氧化性成矿流体的来源、演化以及早期阶段磁铁矿的沉淀引起还原S的形成机制。对于还原性成矿流体,重点探讨了成矿流体中CH_4的来源,以及CH_4的存在对矿化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世界著名的中亚成矿域斑岩型铜钼成矿带, 产出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一些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本文介绍了巴尔喀什成矿带博尔雷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并对该矿床2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铼-锇同位素分析, 得到博尔雷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辉钼矿模式年龄(平均值)为315.9 Ma, 说明了晚石炭世巴尔喀什成矿带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年龄, 属海西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博尔雷斑岩铜矿成矿时代介于东天山与西准噶尔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时代之间。   相似文献   

11.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云南滇西北中甸岛弧带,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少数几个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地质学家和矿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角度,获得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成分等物理化学特征,并结合矿床地质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12.
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全球地质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时间分布。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如印度Malanjkhand、芬兰的Pohjinamaa等斑岩铜钼矿,加拿大Abitibi绿岩带的某些斑岩铜矿。斑岩铜矿形成时代的具极不均一性,具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其形成原因有两种认识观点:一是由于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集区,而在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东天山地区土屋和延东铜矿床斑岩叠加改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屋和延东铜矿床位于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南部,是中亚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根据脉次穿插关系、蚀变矿物组合及矿物共生关系,将土屋和延东铜矿床均划分为斑岩成矿期、叠加改造期和表生期3个期次。土屋铜矿床的铜矿化形成于斑岩成矿期和叠加改造期,而延东铜矿床的铜矿化主要形成于叠加改造期;土屋和延东铜矿床伴生的钼矿化主要形成于叠加改造期。因此,笔者认为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326.2~322.7 Ma)代表叠加改造期的成矿年龄,该期矿化与石英钠长斑岩((323.6±2.5)Ma)的侵入相关,而斑岩成矿期的矿化与斜长花岗斑岩(339~332 Ma)相关,成矿年龄为341.2~333.9 Ma。叠加改造期的存在,使得斑岩成矿期的蚀变分带可能受到了叠加和破坏。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章综述了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背景。划分出4个成矿带,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初琼河坝地区斑岩铜钼矿带、中泥盆世卡拉先格斑岩铜矿带、早石炭世希勒库都克-索尔库都克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带和晚石炭世包古图斑岩铜矿带。准噶尔成岩成矿时代分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初(427~411 Ma)、中泥盆世(378~374 Ma)、石炭纪(332~296 Ma)、二叠纪—三叠纪叠加成矿期(269~266 Ma;230~200 Ma)。斑岩铜矿成矿温度从高温延续到低温(530~120℃),但主要成矿区间在中温阶段(300~180℃);流体盐度w(NaCleq)变化于0.5%~21.75%之间和28.9%~66.76%之间。包古图和云英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哈腊苏和玉勒肯哈腊苏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组成集中于零值附近,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或与地幔有关的岩浆。斑岩铜矿的形成主要与中性、中酸性和酸性斑岩侵入活动有关,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大陆岛弧、大洋岛弧和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5.
九瑞矿集区城门山斑岩型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春华  徐文艺 《地质学报》2012,86(10):1604-1620
城门山钼铜矿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一座铜、硫、钼、铁、锌,金、银等多矿种大型综合性矿床,由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组成.本文对其斑岩型铝铜矿床中的成矿岩体(石英斑岩)斑晶石英和三个阶段热液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开展了包裹体岩相学、激光拉曼探针(LRM)、显微测温研究.根据产状和岩相学特征识别出的三个阶...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铜矿峪铜矿床位于中条山铜多金属成矿带,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基于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群包裹体成分和碳、氢、氧、硫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探讨铜矿峪铜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性质及其演化和成矿物质来源。铜矿峪铜矿床的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红钠化(石英-钠长石)阶段,钾长石-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和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含子晶包裹体(Ⅱ型)和CO2包裹体(Ⅲ型),还有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Ⅳ型)和液相包裹体(Ⅴ型),成矿流体系统早期为中高温、高氧逸度、富CO2的岩浆热液,中阶段经过流体沸腾、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CO2逸失等过程演化为还原性流体,使得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最后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和降温等过程,形成晚期的低温、中低氧逸度、低盐度、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H2O值变化范围为6.5‰~-1.10‰,δD值变化范围为-99‰~-58‰)显示,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从以原生岩浆水为主,到晚期大气降水为主。9件硫化物样品δ34S值变化于1.1‰~4.8‰,平均值为2.44‰。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发现的斑岩铜矿床分布在西南部、东部和北部.成矿时代和空间分布上,它们分别是全球性三大斑岩铜矿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的组成部份;成矿作用同喜山期、燕山期和海西期(可能还有加里东期)构造一岩浆活动有关.在中条山地区还发现有前寒武纪的斑岩铜矿床.我国斑岩铜矿床既有在大陆内部地台区和地槽褶皱系(带)构造—岩浆活化期形成,也有在优地槽演化过程中以及岛弧环境下产生;既有花岗闪长型斑岩铜矿床,也有闪长岩型斑岩铜矿床以及斑岩—矽卡岩共生的铜矿床;既有与岩筒状和岩株状斑岩体侵位有关的矿床,也有受断裂裂隙带和片理化带控制,与岩墙体或岩床休侵位有关的矿床;工业矿体既有主要赋存在成矿斑岩体内部的,也有主要赋存在成矿斑岩体接触围岩中的.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三岔口铜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 《地质与勘探》2009,45(3):235-239
三岔口铜矿床含矿岩体为海西中期的斜长花岗斑岩,矿体受构造控制.流体包裹体以气-液型为主,气液比较小,变化介于3%~7%之间.均一温度为140~280℃,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热液.在成矿过程中随着硫化物的形成硫逸度降低,流体由弱酸性变为中性直至最后成为弱碱性.矿石硫同位素组成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石英脉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后期大量地下水加入成矿热液.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为异常铅,富集放射成因206Pb和208Pb,样品线性关系良好,具壳一幔混合成因的特点.成矿模式年龄为245Ma.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活动,同时与地壳物质的加入也有密切的关系.该矿床为与中深成相形成的斜长花岗斑岩有关的中-低温(岩浆-地下水)热液交代-充填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厅宫斑岩铜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重要的矿床之一。为了探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等物理化学性质,文章对厅宫铜矿各蚀变阶段石英脉及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四极杆质谱、离子色谱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厅宫铜矿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340~380℃,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沸腾;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CO2及少量的CH4、H2S、C2H6等气体;液相中离子以K^+、Na^+、Cl^-、SO4^2-、F^-等为主,还含有少量的Ca^2+、Mg^2+等;另外,出现大量气泡先消失、子矿物后熔融的Ⅲa类包裹体,表明有些成矿流体可能直接来源于深部岩浆的出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天山铜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土屋、延东大型铜矿,三岔口、玉海中型铜矿,赤湖、福兴、灵龙、玉带和四顶黑山等小型铜矿床。其中的斑岩铜矿带主要沿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近东西向展布,其成岩作用集中于志留纪和石炭纪,而成矿峰期为石炭纪。东天山斑岩铜矿带赋矿围岩包括火山岩、花岗岩和沉积岩,围岩蚀变主要有黑云母-磁铁矿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钾化相对较弱。成矿岩体主要为中酸性钙碱性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Sr/Y比值,显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和埃达克质特征。成矿流体早阶段发育大量含子晶的高盐度包裹体,为H2O-NaCl±CO2体系,氢氧硫同位素显示明显的岩浆热液特征。锶钕铪同位素表明成矿岩体具有新生地壳和亏损地幔混合来源。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形成于古天山洋的多期次俯冲造山,因而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石炭纪钙碱性岩浆岩是下一步找矿的主要目标,后期构造叠加可能导致富矿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