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北庙河—莲沱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及遗迹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丁启秀  邢裕盛 《地质论评》1993,39(2):118-123
在湖北秭归庙河灯影组白马沱段及水井沱组底部分别采获Sinotubulites及小壳化石,在宜昌莲沱长江两岸灯影组石板滩段下部发现遗迹化石Planolites。上述生物群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震旦系典型剖面的生物群内容,而且对研究地史早期生物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报道长阳地区陡山沱组底部硅质结核中发现的疑源类微体化石,并在陡山沱组二段中首次发现 Hocosphaeridium scaberfacium.研究发现,长阳古城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界之上13.9-22.6 m处产丰富的疑源类化石,目前己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化石9属11种(含1个未定种),包括:Distosph...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甘肃省文县关家沟组剖面的系统采样,获得大量微古植物化石,鉴定出16个属28个种。依据中国南方及其他地区南华系、震旦系资料,将本区关家沟组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特征与峡东、川西北等地区的晚南华世南沱期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进行对比,确认关家沟组地层时代为晚南华世南沱期。这一结果对研究关家沟组地层对比、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鄂宜页1井”高产气井的突破,寒武系水井沱组(第2统第3阶)已成为中扬子区页岩气勘查开发新的主力层系。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水井沱组中主要生物类型、古生物组合面貌及其时空分布的简要总结,为鄂西地区的页岩气勘探提供对比借鉴。宜昌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广泛出露于宜昌、秭归、长阳、兴山等地,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是开展寒武纪地层及古生物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地质记录中保存了寒武纪大爆发和后生动物多样化事件的化石证据,从寒武系纽芬兰统到第二统,自下而上发现了岩家河生物群、水井沱生物群(包括清江生物群)、石牌生物群和京山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等,它们化石类群多样,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丰富,而在长阳发现的清江生物群更是具有典型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特点,出现了大量高保真度的软躯体类群,代表了远离海岸的较深水环境,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从岩性、生物类型以及构造运动来看,宜昌地区水井沱组发育一套以黑色页岩或钙质页岩夹碳质灰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中海绵化石在黑色岩系中呈现出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示当时深水低氧的沉积环境。同时繁盛的微体...  相似文献   

5.
用酸蚀法从陕西镇巴县小洋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分离出大量保存精美的双瓣壳格子状化石,经电子探针进行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下进行形态学研究,确认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最早出现的放射虫不同于泡沫虫类,而出入意外地是一类褐色虫(Phaeodoria)。基于这些材料,建立了1个新科(Eoconchariidae)、3个新属(Eoconcharium、Fusuconohnrium和Quadratapora)和7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用酸蚀法从陕西镇巴县小洋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分离出大量保存精美的双瓣壳格子状化石,经电子探针进行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下进行形态学研究,确认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最早出现的放射虫不同于泡沫虫类,而出入意外地是一类褐色虫(Phaeodoria)。基于这些材料,建立了1个新科(Eoconchariidae)、3个新属(Eoconcharium、Fusuconohnrium和Quadratapora)和7个新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十余条露头剖面和覆盖区数十口油气探井的研究,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为雅安—南江、峨边—仪陇、威远—开县、宜宾—石柱、雷波、龙门山、城口—巫溪、桐梓—恩施和沿河—大庸等9个地层小区,对其中在油气勘探中较重要的4个小区的地层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将震旦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喇叭岗组和上部的灯影组,后者进一步分为4个岩性段。把灯影组中上部的一套碎屑岩视为一个标志性的岩性段;并将原归于灯影组顶部,以麦地坪段为代表,含早寒武世小壳类化石的地层从该组中分出,作为寒武系底部的一个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依据最新的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标准,将震旦系底界置于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之底,顶以麦地坪组底平行不整合为界;陡山沱组相当于震旦系下统到上统下部,即包括下统九龙湾阶、陈家园子阶和上统下部吊崖坡阶,而喇叭岗组只相当于吊崖坡阶,灯影组则仅相当于上统上部灯影峡阶。以岩性、古生物、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测井曲线等为依据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的对比关系,并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末前寒武系年代地层研究:问题,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啸风  李华芹 《现代地质》1999,13(4):379-384
在讨论当前全球末前寒武系和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地区震旦纪和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综合研究 ,作者认为 :( 1 )中国传统的震旦系底界和后来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的底界是不合适的 ,前者位于不整合面上 ,而后二者的底界分别位于相对动荡的低位域的开始和由海退所形成的高位域的开始 ,不仅横向变化大 ,而且很难保存和发现可供对比的生物和化学标志。 ( 2 )建议将中国震旦系的底界上移到陡山沱组第 2段近底部 ,即靠近陡山沱组第 2段黑色页岩与第 1段灰白色白云岩之间的界线 ,以出现分异度高、个体较大、构造复杂的疑源类为标志 ,该界面与南沱冰期后所形成的海侵生物面基本一致 ;同时主张将原灯影峡阶的底界要么下移到陡山沱组第 4段产庙河生物群的黑色页岩底部 ,要么上移到灯影组产文德生物群的石板滩段黑色页岩夹炭质灰岩底部 ,因为这两个界面分别与南沱冰期后形成的层序 2和层序 3的最大海泛面基本一致。 ( 3)根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指出陡山沱组第 4段 ,即庙河生物群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6 85± 9) Ma,而水井沱组底部含三叶虫的黑色页岩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5 30± 8) Ma  相似文献   

9.
皖南地区下震旦统蓝田组(相当于陡山沱阶)下部植物宏体藻层内发现古介形类化石是一个重大发现。它是已知古介形类产出的最低层位,将原初见于早寒武世地层梅树村阶底部下延至早震旦世地层陡山沱阶下部(时限前溯约130Ma)。文中根据古介形类化石的结构、构造、壳质及软体等特征,将其归于动物分类系统的Arthropoda—Crustacea—Ostracoida—Archaeostaidae—Sinogella(gen.nov.)—S.lantianensis(gen.et sp.nov.);并作为讨论Sinogella种族发生演化史的依据,认为在自然选择支配下古介形类历经具节肢—外套膜—几丁质外壳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尤以外套膜的出现最为重要,其功能是保护介虫躯干,继后,外套膜分泌几丁质外壳,形成新属种Sinogella lantianensis(gen.et sp.nov.)等。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原称"蓝田植物群"更名为"蓝田生物群"提供了确凿的动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0.
浙江江山下寒武统荷塘组上段产三叶虫化石3属6种:Hunanocephalus sp.,Hunanocephalus ovalis,Hunanocephalus (Duodingia) constricatus,Sinolenus sp.,Shabaella jiangshanensis,Shabaella convexa。Hunanocephalus为早寒武世筇竹寺期Hunanocephalus-Husuaspis带的典型分子,可以与同期湖南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的Hunanocephalus带、四川秀山水井沱组的Sichuanolenus带进行对比。Sinolenus和Shabealla两属则见于湖南龙山沙坝的水井沱组和石牌组,荷塘组和该两组的所属时代相当,属筇竹寺晚期至沧浪铺早期。荷塘组结合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石煤层和磷块岩组成,含小壳化石和藻类化石,结合岩性特征指示沉积环境为静水滞留海盆地;上段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硅质页岩,三叶虫化石主要产于粉砂岩与硅质页岩中。粉砂岩以及页岩主要呈灰色、灰白色或者灰绿色,发育微细水平层理,有连续的韵律层出现,三叶虫化石未见明显的弯折或破碎,结合岩性特征指示沉积环境水体较深呈弱还原性,反映出早寒武世荷塘组上段为陆棚斜坡相台地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稍酸、盐酸、氢氟酸及王水作为溶剂,采用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方法对钢铁中的砷、铅、锑、锡、铜等微量元素进行测量的方法.实验考查了不同消解酸、温度计时间对对消解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压强为1.52MPa,温度为200℃下,使用3mL盐酸、1mL硝酸及1mL氢氟酸组成的混合液,可以将钢中的As、Pb、Sb、Sn、...  相似文献   

12.
陕西旬阳淋湘金矿床成矿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淋湘金矿床产于南秦岭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容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粉砂质千枚岩、千枚岩,金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褐铁矿,矿床的同位素特征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表明:淋湘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造山带围岩地层,属容矿岩石为沉积岩中的浅层渗滤同生热盐水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3.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可将本区金矿分为产于绿岩带的中金矿及产于花岗岩侵入体中的金矿两类,但不论哪类金矿,其成矿物质都主要来自绿岩带,燕山早期重熔花岗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部分矿质,介质,赋矿构造主要为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所产生的SN向,NE向,甚至NW向的断裂或断裂破碎带,成矿期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5.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布泊地区的AK1孔,是目前为止该区唯一的、最深的钻孔,深465.55m。依据AK1孔的岩性特征、热释光年龄、古地磁极性倒转、磁化率变化和Fe2O3含量的研究,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如下:全新世为灰色—浅灰绿色色系,与晚更新世的界线划在深8.80m处,年龄值为11.5kaBP;晚更新世为杂色色系,与中更新世的界线在牙买加反向极性亚带的底界面上,深66.25m,年龄值为0.20MaBP;中更新世为褐黄色—土黄色色系,与早更新世的界线划在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面上,深235.00m,年龄值为0.73MaBP;早更新世为灰色色系,与上新世的界线在松山反向极性带—高斯正向极性带的界面上,357.50m深,年龄值为2.48MaBP;上新世为土黄色与灰色交替色系,顶部为厚8.78m的土黄色粘土层,与下更新世底部厚25.27m的灰色粗砂和含砾粗砂层相接,界限清晰。本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的底界,完全一致。因此,它是一条具有全球等时性的界线,可用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6.
重庆秀山志留系小溪组的发现与迴星哨组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重庆秀山地区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和疑源类)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研究,对迴星哨组进行了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为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迴星哨组.厘定后的迴星哨组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地质时代为Llandovery世Telychian晚期.基于对贵州印...  相似文献   

17.
四川会理天宝山组U-Pb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四川会理地区的天宝山组 ,由于缺少精确的年龄数据 ,对其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次在对分布于会理洪川桥、孔明寨等剖面的天宝山组地层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 ,通过采集天宝山组中的变质斑状英安岩样品 ,从中挑选单颗粒锆石进行 U - Pb年龄测试 ,获得年龄为 95 4— 96 1Ma,平均值为 95 8± 16 Ma。根据国际地层划分方案 ,表明天宝山组为新元古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18.
THE DECOLLEMENT IN THE QIANGTANG BASIN, TIBET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吉林省延边地区屯田营组时代。通过对屯田营组研究历史的回顾,从火山岩喷发—沉积序列和生物地层资料指出屯田营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屯田营组与金沟岭组同是晚侏罗世两个火山旋回。  相似文献   

20.
伊宁盆地三叠系的岩性、沉积相和孢粉组合特征与准噶尔、吐鲁番和塔里木北缘基本一致。下三叠统上仓房沟群为冲积扇—河流相紫红、灰紫色砂砾岩、泥岩夹砂岩,厚340~474m;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为河流—湖泊相粉砂质泥岩与砂岩旋回沉积,厚58~121m;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由湖泊相的深灰—黑色泥岩与粉、细砂岩组成,厚140~263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