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雷波勘探对洞穴、疏松带等地质体的判断主要根据D—vR曲线形态变化表现的异常特征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解释者的实践经验。作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把洞穴类地质体表现的异常特征归纳为6类,分别举例加以说明,为瑞雷波方法的推广应用及进一步实现解释工作的程序化、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瑞雷波勘探在地下洞穴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瑞雷波勘探方法进行地下洞穴探测,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对场地所测得的面波频散曲线进行分类、归纳,并利用动力触探曲线对各种特征曲线所反映的地下洞穴情况进行标定,从而确定整个测区洞穴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稳态瑞雷波勘探方法的探测精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分析了影响稳态瑞雷波勘探精度的诸方面因素,包括勘探深度、地表地震地质条件、深部地震地质条件、测网布置、仪器操作水平及资料分析、处理解释经验与水平、曲线异常的多解性等等。指明只有在勘探施工中严格把关,提高综合技能与水平,才能使定量解释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4.
MRD—Ⅱ型瑞雷波探测仪在矿井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瑞雷波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MRD-Ⅱ型瑞雷波探测仪的结构,特点及系统组成,并以探测实例说明其在矿井地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矿井瞬态轩波勘探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井下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大的特点,对井下瞬态瑞雷波勘探资料采集和解释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的现场实验给出了合适的采集参数。通过对记录进行零漂校正、F-K滤波、切除等预处理方法,提高了瞬态瑞雷波勘探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互相关分析计算瑞雷波传播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瑞雷波(Rayleigh wave)是沿地面一定厚度的表层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和衰减特性携带有大量的地下地质信息,利用天然地震记录研究瑞雷波的这些特征,可以解决深部地质构造问题,而利用人工激发的数赫芝到数百赫芝的瑞雷波,可以解决许多工程地质问题,例如:研究场地土的分层及每层土的力学性质;探测地下空洞或掩埋物;评价地基处理效果等。在利用瑞雷波传播过程中的速度特征时,显然需要精确地计算出两点间瑞雷波的传  相似文献   

7.
正确分析两个测点间不同频率成分波动的相位差,是在所有频段,特别是高频段上,提取到稳定可靠的瑞雷波频散曲线的技术关键.本文利用不同频段的瑞雷波对大型工程地基强夯处理质量、顶管工程对公路路基的影响、故宫汉白玉栏板风化程度等不同尺度的工程问题进行了探测研究,探索了瑞雷波在不同尺度的工程介质体探测中的应用可行性和相应的激发、观测和解释方法,构成了由低频到高频的瑞雷波探测方法的系列,为瑞雷波法在各类工程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道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道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多道瞬态瑞雷波勘探原理及技术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的地质效果,说明了多道瞬态瑞雷波法应有用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煤矿井下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大的特点,对井下瞬态瑞雷波勘探资料采集和解释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的现场实验给出了合适的采集参数。通过对记录进行零漂校正、F-K滤波、切除等预处理方法,提高了瞬态瑞雷波勘探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综合运用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与瞬态瑞雷波法对隧道底部隐伏岩溶探测的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通过对偏移距地研究,分别论述了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瞬态瑞雷波法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以及这两种方法勘探效果的互补性。通过对实际隧道进行综合应用的实例以及最终钻孔验证,说明了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与瞬态瑞雷波法对隧道底部隐伏岩溶探测的有效性,在勘查工作中,提供更加充分的解释依据,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地质解释工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平均重力差值异常法在寻找盐类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异常是地下诸地球物理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数据处理对异常的推断解释显得特别重要。重力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较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为了突出不同深度不同大小的异常,从而作出最合理的地质解释,经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用平均重力差值异常法解释重力异常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找矿效果。地面观测到的重力异常随着地质体埋深增大而衰减。深而大的地质体,在不同的深度异常特征变化较少;而浅而小的地质体,在不同的深度异常特征将急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现有瑞雷波勘探数据处理方法存在道间距限制、施工量大、水平分辨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入道间时差相位概念,对计算出的相位差进行补偿,使道间距在不受限制条件下,计算出瑞雷波相速度。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原始信号进行去噪;然后利用道间时差相位在时间域截取瑞雷波,计算出相邻地震道的真实相位差,获取两道之间的相速度-深度频散曲线;最后结合多道瑞雷波频散曲线,得到相速度-深度成像图。将本方法应用于工程勘察中的薄板状地质体探测,能准确反映探测目标空间分布位置。相对传统瑞雷波数据处理方法,本方法可突破道间距限制,减小施工量,同时具更高的横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瑞雷波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MRD—Ⅱ型瑞雷波探测仪的结构、特点及系统组成,并以探测实例说明其在矿井地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F—K偏移技术在地质雷达资料处理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F—K偏移技术用来处理地质雷达资料是可行的,特别是用来处理诸如洞穴、管线、倾斜界面等地质体形成的异常,其效果更好,处理结果更接近上述地质体的地下真实空间展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震勘探在控制煤层赋存形态方面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矿井高产高效地质保障系统需要准确圈定“无煤带”、陷落柱、老窑采空区、煤层露头等地质异常体。通过河北、辽宁、河南等地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介绍了确定煤层地质异常体采用的方法:结合钻孔资料进行正演地震模型试验,掌握地质异常体地震剖面特征,进行三瞬处理,研究振幅异常与地质现象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要充分利用已知地质资料,依据各种地质现象在地震时间切片(垂直切片和等时切片)、顺层切片、方差体切片上的识别特征解释各种地质异常体。  相似文献   

16.
地质雷达特征图像与典型地质现象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质雷达是浅层地质勘探的有效方法,其对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富水带、岩溶洞穴等不良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地质雷达测量方式、测线布置及系统参数的选择,可根据测量环境以及探测目标体的大致走向、规模、物性等情况综合分析,做出合理选择。通过用地质雷达对多个工区进行工程勘查,从地质雷达图像的波形、频率、振幅、相位及电磁波能量吸收情况(或自动增益梯度)等细节特征的变化规律出发,建立了典型地质现象与地质雷达特征图像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地质雷达图像解释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将茅山断裂带中段的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用于研究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可以将重力数据分解为不同深度的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局部异常解释为浅部地质体引起,区域异常解释为深部地质体引起。基于此种地质解释,分析了不同深度地质体与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并对产生异常的原因进行解释,推断出该区的主要断裂构造,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形式与重力异常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构造曲率与振幅曲率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曲率属性的分析对比,寻找适合研究区的曲率,从而提高解释的精度和效率。振幅曲率与构造曲率在数学上是相互独立的,通过对地震振幅数据的二阶微分求取可以得到振幅曲率属性。针对断层以及地质异常体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的变化、扭曲、振幅突变等特征,利用曲率属性上表现为线性构造,进行断层以及地质异常体的识别,同时总结了曲率属性在解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振幅曲率不但能反映构造特征,同时能够突出由地质因素造成的振幅差异,从而反映地质特点,对刻画地质体的轮廓、分层结构、断裂系统等非常有效。应用实例表明,曲率属性能够有效识别出断裂发育分布,利用振幅曲率断层的轨迹,沉积体边界刻画得清晰、连续,利于解释,可减少解释多解性。  相似文献   

19.
武斌  张淳 《四川地质学报》2007,27(2):149-152
瑞雷波勘探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在岩土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瑞雷波原理和特点,并对多道瞬态面波法结合具体的岩溶体探测和第四纪化学沉积钙华层的划分工程实例,探讨了瑞雷波法在解决灰岩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面波速度映像成图对岩溶体探测起到的全面追索和对比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力异常的半定量解释,即根据重力异常的特征及工区具体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运用正演概念确定与之有关的地质体的总体形态,产状及分布范围等.目前尚无可供参考的实测数据资料.为此我们想通过对一些简单规则形体的重力异常进行计算,为金属矿区的重力异常半定量解释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