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的广西省来宾市吉利村为研究实例,首次借助于GIS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对其塌陷程度的调查,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状况,分析塌陷点分布位置与地质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塌陷点的分布位置主要与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河和断裂构造有关,与其他地质要素关系不大。这项研究为下一步岩溶塌陷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当地经济发展布局和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的广西省来宾市吉利村为研究实例,首次借助于GIS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对其塌陷程度的调查,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状况,分析塌陷点分布位置与地质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塌陷点的分布位置主要与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河和断裂构造有关,与其他地质要素关系不大。这项研究为下一步岩溶塌陷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当地经济发展布局和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矿区地表形变同时存在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的情况,结合InSAR监测本身的特点,本文以永城市为例,选用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7景Radarsat-2 SAR图像,提出利用D-InSAR联合SBAS技术开展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即利用D-InSAR监测矿区地面塌陷状况,SBAS监测矿区地面沉降状况。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永城市矿业开采、地质构造、地下水以及城市建设等资料认为,矿业活动不仅给开采面附近造成严重的地面塌陷,还造成了区域性的地面沉降现象。监测结果表明:联合利用D-InSAR和SBAS两种技术适合在矿区开展地表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4.
来宾市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是广西重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危害极大。本文借助于GIS技术分析研究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首先,分析了来宾市塌陷区的形成条件因素,塌陷形态特征;其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做断层、塌陷坑缓冲区,分析断层、地裂缝与岩溶塌陷坑的分布规律特征,并就这些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受断层影响分布的塌陷坑发生条件、塌陷坑和地裂缝的关系;最后,分析塌陷坑、地裂缝变量随降雨量控制的时间延续性特征,实现对研究区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可视化表达。实验证明,该方法是GIS技术在岩溶塌陷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的有益尝试,为后续塌陷灾情评估提供了辅助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疆拜城地区煤田煤层自燃的陆地卫星遥感探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彦光  张志 《国土资源遥感》2004,15(1):36-39,82
利用TM图像,结合区域实测、地质和区域能源分布资料,分析了煤田煤层自燃的光谱特征,对煤田地火燃烧区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拜城地区TM图像进行线性变换、边界增强、波段运算、多波段假彩色合成等增强处理,识别并提取影像中煤田煤层自燃引起的地表热信息、地表植被异常和岩石烧变信息等,通过分析达到探测煤田火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基岩区航天飞机成像雷达(SIR-A)图像的解译,对影响成像雷达图像的地物几何形状(坡度、坡向)、表面粗糙度及地物物理电学特性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基岩区成像雷达图像地质解译的特点,利用SIR-A图像发现了在其它遥感图像上难以显示的川里环形(帚状)构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对研究区内隐伏岩体、隐伏矿床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以华北平原(河南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短基线集InSAR监测技术,基于RadarSat-2雷达图像数据,以形变监测为需求,对该区域开展地表沉降监测,并分析其成因.整体反演沉降区与城市发展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区、地热应用密集区以及濮阳油田开采沉降区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进一步证明人类社会活动是形成地表沉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会导致开采沉陷,一直是煤矿安全的隐患。本文选取王楼煤矿13301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整理了历年来地表移动变形观测资料和观测站相关地质采矿技术条件,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曲线拟合、建立回归方程,系统性地得出地表移动值与岩移参数变化规律,求取出了矿区具体采矿技术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参数,为矿区生产及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岩移参数求取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基岩区航天飞机成像雷达(SIR-A)图像的解译,对影响成像雷达图像的地物几何 形状(坡度、坡向)、表面粗糙度及地物物理电学特性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基岩区 成像雷达图像地质解译的特点,利用 SIR-A图像发现了在其它遥感图像上难以显示的川里环 形(帚状)构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对研究区内隐伏岩体、隐伏矿床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SBAS-InSAR方法支持下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及参数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文静  贾洪果  闫斌 《测绘通报》2021,(3):113-117,155
煤矿开采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从而对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矿区地表进行形变监测及对其开采面参数进行反演获得形变规律,可有效防止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选取山西省的店坪煤矿和汾源煤业作为研究区域,基于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使用小基线集(SBAS)方法提取研究区的形变结果。使用Okada模型对5-101工作面参数进行反演和分析,并将反演结果与采工图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形变程度与煤矿开采长度成正比;②急倾斜厚煤层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程度要比近水平薄煤层引起的地表形变程度大,更容易造成地表塌陷;③Okada模型反演较短近水平薄煤层的开采参数精度较高,说明该模型适用于此类型煤矿开采参数的反演。  相似文献   

11.
岩溶塌陷及遥感探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是岩溶发育地区所特有的灾害地质现象。它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的频繁而加剧。在我国,可溶性岩石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强的面积,因此,岩溶塌陷的防治和预测则格外重要。对岩溶塌陷进行探测,遥感技术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航空摄影是最常用的,其解译规范已建立了。热红外扫描技术在一些调查中也是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关键应测得地物的温度,并选择合适的飞行高度。卫星影像解译结合实地调查是进行塌陷预测和调查塌陷分布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郭达志  盛业华 《测绘学报》1994,23(2):113-119
岩溶陷落柱是煤矿生产中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研究了陷落柱的遥感图像特征,从中提取了矿山环形和线性构造及热异常区,并结合实际地质,采矿资料,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多因素复合分析,预测陷落柱的可能分布区,进而实施探验证,结果表明,这种综合探测技术方案效果好,费用省。  相似文献   

13.
Shallow karst water resources and caves may influenc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due to cold transfer property of rocks and evaporation from buried karst.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recognition of karst areas based on evaluating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nifest itself by low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satellite images.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ETM+ image of the study region in Iran showed that parts of carbonate rocks that bear karst water are relatively cooler compared to areas with similar terrain conditions. Relational modeling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ea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hold karst water resources and/or caves. Further inspection of ASTER images, along with geotechnical,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field surveys verified the approach.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thermal band values. The method may be used as a primary exploratory tool for shallow karst water explorations in similar areas.  相似文献   

14.
隐患识别是实现地质灾害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重要技术工作。本文以三峡库首秭归沙镇溪镇周边岸坡段顺层岩质滑坡隐患识别为基础,提出基于孕灾机理与综合遥感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首先,借助资料整理分析、遥感调查和现场调查等查明孕灾环境,并建立孕灾指标体系;其次,针对典型灾害体开展地质结构与致灾机理分析,以揭示典型孕灾模式,并建立综合遥感判识标志;再次,采用易发性分区评价,结合高分光学卫星遥感与InSAR等天基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圈定隐患识别的易发重点靶区;然后,针对高易发靶区,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LiDAR等空基遥感技术识别疑似隐患体;最后,通过地面核查与专家判识,确认并圈定地质灾害隐患。利用该套技术方法,在工作区内共识别出8处地质灾害隐患,其中5处为具备孕灾模式但尚未出现明显变形的顺层岩质滑坡隐患体。结果表明,该套技术方法以查明孕灾环境及建立孕灾模式为核心与前提、以综合遥感探测为重要技术支撑,可以弥补目前主要依赖遥感变化探测开展隐患识别易造成精度较低甚至失效的缺陷,尤其适合于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茂密地区的隐蔽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隐患识别。  相似文献   

15.
苏门答腊岛DMC多光谱数据地质应用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灾后苏门答腊岛DMC32米多光谱遥感图像,经过几何精校正、主要地名标注、波段B2(R)、B1(G)、B3(B)组合和直方图正态增强处理制作了影像图,图像总体纹理信息较弱,但对海啸受灾区有突出作用。为了突出不同区域植被的色差和纹理信息,对影像图进行比值增强组合处理实验,比值增强处理后的图像对空间纹理有增强效果。依据DMC增强图像显示的纹理影像特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对图像中有较明显规律的线状和环状纹理信息进行提取和制图,作为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构造活动及与之相关地质灾害的基础依据。通过对图像的纹理信息综合分析,发现该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线形纹理信息和一些环形和火山机构影像信息,这些影像特征可能与该地区的一些地质活动有关,如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和火山活动中心、火山机构等。结合已知的地质、遥感三维立体图像和早期的TM图像资料,根据遥感图像上显示的特殊的地形和水系、线性纹理分布特征和典型地质体与断裂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对部分线性影像和环状影像的地质意义进行了解译,认为北西断裂为岛内的主干断裂,其次是与其相垂直配套的北东向断裂。初步分析了可能控制或诱发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断裂分布特征,推断出三处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易发区和两处火山活动可能区域。所推断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具备了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形成、流通、堆积等先决条件,如果植被遭到破坏,一旦遇到强降雨影响,极有可能诱发上述地质灾害。火山活动区均处于北东向断裂带与北西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根据地质构造和遥感影像特征分析推断,区内地震及火山活动有可能受板块活动地震影响而再次激活,形成新的地质灾害。以上遥感地质信息,在进一步经过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证实后,对岛内灾后重建及减灾、抗灾等活动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处理了西安市2018—2021年36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西安市最新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研究表明:(1)2018—2021年西安市主要地表形变区域为鱼化寨地区、电子城地区、三爻-凤栖原地区、城墙南部区域;(2)鱼化寨及电子城地区已转为抬升趋势,城墙南部一直处于抬升阶段,三爻-凤栖原地区呈下沉趋势;(3)西安市地表形变主要受承压水开采及回灌的影响,地裂缝则显著影响了地表形变的分布及走向,建筑载荷也对地表形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SBAS监测技术作为微波遥感技术,通过最小二乘或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多个构成三角网的干涉对进行干涉处理,从而得到某个地区的时间序列形变规律。本文使用SBAS技术对覆盖临沧市2019年2月—2020年7月的30景Sentinel-1A雷达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剖面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其地表沉降成因和规律,以此判断该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区域,为临沧市以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翁昌凯  朱习朋 《测绘通报》2021,(6):61-66,92
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与西藏相连的省份,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且山峦众多,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8%。除此之外,云南省还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附近,其地震带众多,地质运动频繁,经常出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本文选取覆盖地势较高的云南西北部地区的哨兵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针对云南西北部地区的地表形变进行监测,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