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瑞莉  潘家永  伍俊杰  陈芳 《地质通报》2019,38(7):1219-1227
安徽茂林岩体为中国东部中生代皖南构造-岩浆带中的一个浅层侵入岩体,是檀树岭钼矿和湛岭钼矿的成矿母岩。该岩体的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对茂林花岗闪长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锆石Th/U值为0.38~0.66,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花岗闪长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0.8±0.8Ma(n=19,MSWD=2.3),结合锆石自形、岩浆环带发育等特点,该年龄为茂林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显示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茂林花岗闪长岩锆石振荡岩浆环带具负εHf(t)值(-9.7~-6.2),揭示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下地壳的熔融。  相似文献   

2.
都龙锡锌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对该矿床的成因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了利用锡石和锆石U-Pb法,首次获得的都龙锡锌矿床及相关的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的年龄。其中,锡石TIMS法~(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9.8±3.2Ma(MSWD=3.16),(238)U/~(204)Pb-~(206)Pb/~(204)Pb等时线年龄为82.0±9.6Ma (MSWD=4.81);隐伏花岗岩的锆石SHRIMP法~(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2.9±1.9Ma(N=10,MSWD=0.71),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法~(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6.9±1.4Ma(N=9,MSWD=3.70),表明锡(铜)矿化主要与晚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结合个旧、白牛厂两个超大型矿床和相关花岗岩体的年代学资料,指示滇东南地区于白垩纪存在以锡矿化为特色的大规模花岗岩成岩-成矿事件,可能与晚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块岩石圈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采自吐哈盆地南缘大南湖和克孜尔卡拉萨依花岗质岩基的锆石SHRIMP定年结果。采自大南湖岩基的二长花岗岩中的10粒锆石~(206)Pb/~(238)U年龄为363~400Ma,加权平均为(383±9)Ma,采自克孜尔卡拉萨依岩体花岗闪长岩的11粒锆石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57.3±6.2)Ma,分别为中泥盆世早期和石炭纪初。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陆缘型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在中泥盆世早期就开始发育,并可能发育古老的陆壳基底。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对探讨兴蒙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大兴安岭中北段海拉尔地区奈吉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7.6±1.2)Ma(n=28,MSWD=1.3),正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2.5±1.4)Ma(n=28,MSWD=0.74),岩体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该岩体的形成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跃进山铜金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26个锆石测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18.96±0.77) Ma (MSWD=0.29);岩体中锆石的ε_(Hf)(t)值均为正值(+1.4~+3.2),且具有较年轻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1.09~0.98 Ga);花岗闪长岩表现为富Al、高K和Na以及低Ti、P、Ca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样品锆石的ε_(Hf)(t)的值为偏低的正值,表明岩浆物质来源应为壳幔混源。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投图以及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认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均属于后碰撞-火山弧花岗岩,研究区的成矿成岩作用与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背景下的下岩石圈地幔拆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粤北大宝山钼钨多金属矿区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显微结构观察和LA-ICP-MS锆石微区U-Pb定年.在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中, 两个花岗闪长斑岩样品中的锆石颗粒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 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 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样品中具岩浆环带锆石区域12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75.8±1.5 Ma(MSWD=0.037), 船肚花岗闪长斑岩样品中具岩浆环带锆石区域16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75.0±1.7 Ma(MSWD=0.41).它们的形成时代约175 Ma, 为燕山早期第Ⅰ阶段(180~170 Ma)产物.本次对大宝山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的准确厘定, 为大宝山和船肚花岗闪长斑岩原本连为一体被后期构造错断的认识提供了新证据, 岩体错断部位是矿区Mo-W矿进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结合相关研究表明, 其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邻区岩体相似, 为南岭地区同一期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的产物.同时启示我们, 在南岭地区还存在燕山早期第一阶段(180~170 Ma)利于形成Mo-W矿的花岗岩类小岩体未被揭露.   相似文献   

7.
广西苍梧县宝山矿床位于大瑶山隆起区的东南部,是一个与石英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区内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石英斑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了3件花岗闪长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33.7±1.2 Ma、435.0±1.2 Ma和449.7±2.3 Ma;1件细粒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0.4±0.5 Ma,2件石英斑岩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5.4±0.7 Ma和92.5±0.5 Ma。本文认为,宝山矿区存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等多期岩浆活动,与成矿有关的石英斑岩锆石U-Pb年龄揭示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这些高精度花岗岩锆石U-Pb测年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瑶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道伦达坝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一个铜钨锡矿床,其铜、钨、锡储量均达中型。矿体呈脉状,主要产于二叠系砂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亦赋存有矿体。文章选取2件石英-萤石-白云母-电气石-锡石-黑钨矿阶段的矿石样品对其中的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获得2件样品的~(207)Pb/~(206)Pb-~(238)U/~(206)Pb谐和年龄分别为(134.7±6.6)Ma(MSWD=1.4)和(136.8±7.4)Ma(MSWD=1.7),~(206)Pb/~(207)Pb-~(238)U/~(207)Pb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2±12)Ma(MSWD=0.76)和(135±13)Ma(MSWD=0.9)。锡石定年结果表明,道伦达坝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对矿区外围张家营子岩体中的斑状细粒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5±1)Ma(MSWD=1.3),该岩体的形成年龄与道伦达坝矿床的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本次定年结果表明道伦达坝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同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该矿床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锆石SHRIMP微区U-Pb测年技术,测定了江西相山铀矿田火山-侵入杂岩的时代。采自于相山西北部的石马山和西部南陂的鹅湖岭组碎斑熔岩的SHRIMP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4.6±1.0)Ma(MSWD=1.5)和(134.1±1.0)Ma(MSWD=0.65),可以限定相山第二火山喷发旋回的结束时代为134 Ma;采自于相山北部巴泉和南部浯漳的似斑状花岗岩的SHRIMP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3.3±0.8)Ma(MSWD=0.82)和(134.7±0.9)Ma(MSWD=1.08),与碎斑熔岩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结合野外地质事实和前人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确认碎斑熔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属于同期、同来源的火山喷发-侵入的产物,形成于134~133 Ma。书堂钻孔ZK111A-1中打鼓顶组顶部流纹英安岩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6±1.7)Ma(MSWD=0.9),表明第一旋回火山喷发的时代应结束于142 Ma,大部分属于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岗上英钻孔岩心中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6.4±1.0)Ma(MSWD=1.7),如意亭剖面第二采石场流纹质英安斑岩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7.4±1.7)Ma(MSWD=1.11);推测这两者应属于早晚两期火山喷发旋回间隔期的次火山-侵入岩,进而限定136~137 Ma为相山两期火山喷发旋回的间隔时期。综合前人资料和本文测试分析结果,可将相山火山喷发第二旋回鹅湖岭组的时代限定为136~133 Ma,应属于早白垩世的火山活动,进而认为将相山地区"鹅湖岭组"的地层时代划归为早白垩世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四川九龙新火山花岗岩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该岩体中的锆石发育较好的环带结构,Th/U值较高(大于0.13),具有岩浆成因锆石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火山岩体中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81.2±1.4Ma(MSWD=3.3),代表了新火山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早侏罗世,反映了松潘-甘孜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为进一步理解松潘-甘孜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认为的震旦纪末期青海西部乌北地体柯柯沙花岗片麻岩中采集了2件同位素年龄样品,用LA-ICP-MS法测得其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826±6Ma(MSWD=0.84,n=12)和810±7Ma(MSWD=0.93,n=10)。这2个年龄值表明,柯柯沙花岗片麻岩属于晋宁运动早期的岩浆作用产物,与中国众多的晋宁期花岗岩一起响应了全球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在中国西北部的汇聚或离散演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鄂温克旗头道桥地区的大牛圈—乌其哈锡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在岩体中零星出露,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85±6)Ma;二长花岗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59±11)Ma、(292±6)Ma、(288.3±2.9)Ma;花岗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303±8)Ma。根据上述年龄分布情况及该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均表现出同源、同期的产物特征,故认为该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85±6)Ma。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大牛圈—乌其哈锡地区造山晚期花岗岩体应该是兴安微板块与松嫩微板块碰撞拼合晚期阶段的产物,故两微板块的拼合时间发生在至少285 Ma以前。  相似文献   

13.
慕士塔格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出露面积最大的侵入体,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其中发育大量的暗色微细粒包体和基性岩浆条带。根据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以及Th、U、REE元素等特征,所测试的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得岩体东西部分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29.6±0.8Ma(MSWD=0.44)、232.8±1.5Ma(MSWD=0.21),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综合获得该岩体年龄为231.4±0.7Ma(MSWD=1.5),属于中三叠世晚期。根据岩石学、锆石内部结构及其REE元素特征,结合前人地球化学资料,该岩体应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慕士塔格岩体应是从挤压的主碰撞期向伸展后碰撞期转换的产物,表明古特提斯主碰撞作用发生在中三叠世晚期之前,之后开始进入古特提斯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4.
樊炳良  张鑫利  于涛  白涛  冯德新 《地质通报》2019,38(8):1274-1286
吉塘复式花岗岩位于澜沧江岩浆岩带北段,是研究澜沧江结合带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对澜沧江北段卡贡地区吉塘复式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选锆石样品均具有明显的生长环带,Th/U值普遍大于0.4,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分别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2.8±1.5Ma(MSWD=1.60,n=16)、213.6±1.1Ma(MSWD=0.98,n=20)和221.1±1.5Ma(MSWD=1.30,n=15),时代均属于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吉塘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一致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其变化特征也具有一致性,反映这2类岩石可能为同一期岩浆演化而来;吉塘复式花岗岩属于过铝质S型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纽多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为澜沧江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的构造岩浆活动模式;吉塘复式花岗岩的成因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增温及与岩石圈剪切、伸展期有关的深熔作用有关,澜沧江洋的闭合时间可能为273Ma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LAM-ICPMS技术测定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花岗片麻岩带中的锡铁山东全吉河花岗岩和都兰县北部沙柳河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利用LAM-MC-ICPMS技术选择测定了沙柳河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成分。全吉河花岗岩岩浆结晶锆石的谐和年龄为910 15/-17Ma;捕虏晶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1351Ma;~520Ma的变质锆石(~(232)Th/~(238)U=0.04) ~(206)Pb/~(238)U年龄可能是前高压超高压构造事件的产物。沙柳河花岗岩的岩浆锆石普遍含有继承碎屑锆石核。21个颗粒测得21个数据中,代表岩浆结晶锆石的10个点的Robust(Median)平均~(206)Pb/~(238)U年龄为920 31/-17Ma,碎屑锆石核~(207)Ph/~(206)Pb年龄大于1250Ma。在沙柳河花岗岩30颗锆石的30个Hf同位素分析点中,27个代表纯粹岩浆结晶锆石的~(176)Hf/~(177)Hf=0.282081~0.282222,平均0.282178 0.000009/-0.000015,以920Ma计算的Hf_1=0.28206~0.28220,平均值0.28215 /-0.00003;ε_(Hf)值的变化范围 0.21~-4.70,Robust(Median)加权平均值为-1.53 0.41/-0.52;锆石Hf的地壳模式年龄(T_(DM)~C)范围是1.59~1.75Ma,Robust(Median)加权平均值为1.68 0.03/-0.02Ma。其余2个锆石为继承性锆石,其~(176)Hf/~(177)Hf比值分别为0.281892和0.281792,Hf_1和ε_(Hf)值分别为0.28186~0.28178,和-11.83~-14.82,T_(DM)~C=2.18~2.33Ga。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柴北缘花岗片麻岩的岩浆作用持续时间为~950Ma~~910Ma。峰值年龄为~920Ma,以沙柳河花岗岩为代表的柴北缘过铝S-型花岗片麻岩的岩浆来自现今剥露于地表的沙柳河岩群之下具高度再循环上地壳物质的基底表壳岩系;该物质的形成年龄可约束在1.4~1.7Ga,保存了蚀源区~1.7Ga和~2.3Ga的地壳增生事件的年代学记录。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古元古界变质杂岩中新识别出新元古代元龙花岗质片麻岩和新阳花岗质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象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14.7±7.6Ma(MSWD=4.8)、978.5±4.8Ma(MSWD=1.5)和935.5±3.1Ma(MSWD=1.3),表明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反映了新元古代早期西秦岭北缘存在一次俯冲碰撞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对扬子陆块鄂东南地区古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CL显微结构分析和LA-(MC)-ICP-MS法U-Pb年龄测定及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为岩浆锆石,其晶体内部多包裹有经历变质重结晶程度不同的继承锆石.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5.4±1 Ma (MSWD=1.5),表明古家山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岩浆锆石εHf(t)值为-4.33-17.41,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70 ~ 2294 Ma.继承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1746 ~ 2959 Ma,以古元古代为主;εHf(t)值为-18.2~ 2.65,表明该地区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物质再循环.综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岩石化学、锆石微区原位分析结果,古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为壳源花岗岩,其源区为古元古代基底.对古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体的研究表明鄂东南地区确切存在太古宙-元古代基底,为研究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基底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对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13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326.5Ma±1.6Ma(MSWD=1.7),表明岩体侵位于海西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较为明显地受到了锡林浩特杂岩的混染,具有火山弧岩浆作用成因的特点。结合区域内其他海西期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区海西期经历了一次较为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也暗示该火山弧环境可能从苏尼特地区一直向东延伸至克什克腾旗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福建紫金山矿田深部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主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3组锆石SHRIMP U-Pb和2组角闪石、钾长石~(40)Ar/~(39)Ar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1.8±1.5 Ma(n=34,MSWD=1.0),代表紫金山矿田深部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主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同时获得角闪石~(40)Ar/~(39)Ar冷却年龄为100±11 Ma、102.2 Ma,钾长石的~(40)Ar/~(39)Ar冷却年龄为96.3±1.7 Ma、98.5 Ma。依据矿物封闭温度理论,估算紫金山矿田深部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主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由锆石结晶至角闪石40Ar/39Ar体系封闭、再到钾长石~(40)Ar/~(39)Ar体系封闭的岩石冷却速率分别是40.7~67.1℃/Ma、116.9~216.3℃/Ma,显示岩石的冷却速率较大;由古地温梯度推算主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结晶(101.8±1.5 Ma)至钾长石~(40)Ar/~(39)Ar体系封闭(96.3±1.7 Ma)期间岩体隆升剥露了约3 km,暗示地壳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快速隆升剥蚀作用。紫金山矿田深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佐证了紫金山矿田深部存在一个大岩基,并约束了紫金山矿田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单矿物的~(40)Ar/~(39)Ar年龄为矿区的隆升剥露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东天山咸水泉片麻状花岗岩特征、年龄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野外地质关系及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成水泉片麻状花岗岩是典型的原地改造型花岗岩,其原岩(即围岩)为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本次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获得其原岩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369.9±5.6Ma(MSWD=36),片麻状花岗岩锆石核部年龄为367.9±5.4Ma(MSWD=2.2),此年龄与其原岩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为片麻状花岗岩原地改造成因提供了年代学证据。此外,还获得其锆石热液增生边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254±10Ma(MSWD=1.4),该年龄代表了片麻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片糜状花岗岩在地球化学上继承了许多原岩的特征,同时又受到了深源流体-熔体的显著影响。将原岩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改造成片麻状花岗岩的流体-熔体具有富硅富钾和正ε_(Nd)(t)值的特征,表明这种流体-熔体可能主要地来自幔源岩浆内侵体,以及在内侵岩浆热量作用下的初生地壳岩石的变质和熔融。原岩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及其派生的片麻状花岗岩ε_(Nd)(t)值分别为 3.87及 3.05~ 6.09,表明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源自于年轻的陆壳,而片麻状花岗岩除继承了其原岩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的高ε_(Nd)(t)值这一特征外,还可能受到了深源流体-熔体中幔源组分的影响。咸水泉岩体的实例研究表明,原地改造型片麻状花岗岩不但可以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伸展转折阶段,还可以形成于碰撞后进一步伸展的时期,而经过强烈韧性剪切的岩石是转变为片麻状花岗岩的最有利原岩。东天山咸水泉、平顶山和天湖东等原地改造型片麻状花岗岩的形成均与内侵有关,因而片麻状花岗岩可被看作是内侵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