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寒武纪笔石在我国广泛分布,自西南的滇西、黔南,东北的辽宁太子河流域,及太行山两麓,晋西、内蒙古黄河峡区。值得提到的是,安徽北部宿县、肖县地区,河北井陉和山西盂县地区,上寒武统的笔石特别发育。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发现寒武纪笔石的有17个化石点。它们是:  相似文献   

2.
新疆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可分为三个生物地理区:1.天山型动物群——博罗科努山区;2.华北型动物群——柯坪区;3.过渡型(库鲁克塔格型)动物群——库鲁克塔格区.库鲁克塔格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序列自下而上可分出13个化石带:下寒武统西大山组2个带;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4个带;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7个带.  相似文献   

3.
新疆博罗科努山寒武纪地层颇为发育,虽然发现及研究较晚,但通过1977—1983年笔者和王景斌、成守德等对本区地层以及笔者和项礼文对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本区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建立了一个三叶虫化石组合和九个三叶虫化石带,这是目前我国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三叶虫化石带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并可进行洲际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层大区东南区寒武纪早期地层对比与统一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地层大区东南区的寒武纪早期地层 ,宜统一划分为6个三叶虫化石带(Shantungaspis,Yaojiayuella ,Qiaotouaspis,Redlichia(Pteroredlichia) ,Megapalaeolenus和Hsuaspis)和3个组(毛庄组、馒头组和猴家山组)。毛庄组包含Shantungaspis带 ,Yaojiayuella带和Qiaotouaspis带一部分 ,馒头组包含Qiaotouaspis带大部分、Redlichia(Pteroredlichia)带和Megapaeolenus带 ,猴家山组仅含Hsuapis带。前2带属毛庄阶 ,第3、4带属龙王庙阶 ,后2带属沧浪铺阶。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在毛庄阶与龙王庙阶即Yaojiayuella带与Qiaotouaspis带之间。毛庄组属下—中寒武统 ,其它2组属下寒武统。按各组的岩层组合特征 ,统一划分为15个岩性段  相似文献   

5.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6.
<正> 1972—1975年,贵州石油指挥部一○五队、贵州省地质局一○八队三分队在贵阳乌当吊岩、福泉格老堡、湄潭九坝石冷水等地,测制寒武纪地层剖面时,在原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下部发现了一些三叶虫。贵州地层队(1976,1977)据湄潭石冷水的剖面,将含三  相似文献   

7.
作者首先评述了前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古生代山系前寒武纪盖层的三个部分:火山质和磨拉石质前寒武纪Ⅲ岩系、白云质阿土图期(Adoudounian)岩系和塔利文期(Taliwinnian)岩系(“酒红色(lie de vin)”岩系),塔利文期岩系主要是陆相的,但西部则发育成海相含叠层石地层,据此有可能确定由塔利文阶到下寒武统的过渡。随后的几个章节介绍了下寒武统的发现和研究简史,以及对前阿特拉斯山脉西部下寒武统含三叶虫“阶”的概述。文章还附有若干幅阿土图期、塔列文期和早寒武世的古地理图,以及一些地层和构造剖面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华北地台区较完整的晚寒武世及早奥陶世三叶虫组合带序列,并记述了一些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附近的有关三叶虫。据本区笔石与三叶虫动物群层位关系的研究,表明特马豆克阶的底界应在笔石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 sociale-Staurograptus 带之下的三叶虫 Richardsonella (Richardsonel fa)-Troedssonia组合带的底部。鉴于本区这一实证,国际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似也应划在 Mictosaukia 组合带与 Richardsonella (Richardsonella)-Troedssonia 组合带之间。  相似文献   

9.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10.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2015,34(12):2150-2162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华南造山带下寒武统和中奥陶统发现放射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南造山带江西萍乡下寒武统牛角河组泥质板岩和湖南永州中奥陶统烟溪组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放射虫的发现表明萍乡—永州一带寒武纪—中奥陶世存在相当规模的处于低纬度的海盆。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研究在20年代就已涉及(孙云铸,1923),周志毅、张进林(1978)认为我国北方寒武-奥陶系的界线应该划在上寒武统的Mictosaukia orientalis组合与下奥陶统的Onychopyge-Leiostegium组合之间;并且认为这条界线大致可与澳大利亚昆士兰上寒武统Payntonian顶部的Mictosaukia perplexa带与下奥陶统Datsonian底部Cordylodus proavus带之间的界线进行对比。周志毅、王志浩等(1984)根据三叶虫、  相似文献   

13.
滇东南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南是云南寒武系发育最全的一个地区,早、中、晚寒武世地层均有出露,特别是中、上寒武统生物群异常丰富,是我国扬子区研究寒武系比较理想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法人戴普拉(J.Deprat,1915),满苏(H.Mansuy,1915,1916)在中越交界地区的长蓬、田蓬、董干等地发现寒武纪地层,并描述了其中所含的三叶虫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的线索,不少的沉积磷矿(磷块岩)已在陕西各地发现,这些磷矿的生成时代为震旦纪与寒武纪。陕西寒武纪磷矿位于下寒武统下部并出现于地台边缘(大巴山地台的北缘),它们的存在显然和我国西南的惰况一致,如把陕西属于这个层位的许多矿区加以归纳和综合,不难看出一些生因上的共同性,包括构成磷矿的物质来源和形  相似文献   

15.
矿体主要处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及寒武纪片麻岩、条痕状混合岩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接触带中,断裂破碎带为含锡石石英脉的赋存、富集提供了空间,矿体呈脉状,但其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属岩浆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河北唐山晚寒武世地层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河北唐山开平一带的晚寒武世地层,孙云铸(1923,1924,1935)曾系统研究过,卢衍豪(1962)在总结中国寒武系又加以综合和补充。这个地区出露的长山组和凤山组是我国上寒武统中、上部的标准,通用于我国寒武纪地层表上。但是,孙云铸在长山沟的长山组剖面掩盖甚多,上下关系不明,加之时间长,人工采石,剖面已很难找到;而在凤山的凤山组剖面,露头欠佳,厚度不详,还有构造关系,也难以测制剖面。1980—1981年,我们选择了距凤山东约1公里的巍山测制了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的剖面,做为长山组  相似文献   

17.
该矿床是典型的层状沉积矿床,赋存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矿层与硅质岩的厚度关系密切,矿石中矿物成分简单,大多数含有机碳及原生微粒状黄铁矿,矿区主要受镍,钴、砷有关的持续高含量的矿介质溶液控制,矿层与顶底围岩的物质来源相同。矿床处于震旦纪至寒武纪同沉积期的深大断裂带古构造成因的斜坡带的中下部位,下寒武统为一套半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18.
中.上寒武统的分界问题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地层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仍无举世公认的划分标准和界线层型剖面。在卢衍豪、安太庠教授的指导下,笔者详细研究了湖南花垣排碧剖面。该剖面出露良好,沉积连续,交通方便。中—上寒武统为单一的碳酸盐岩,界线附近为亮泥晶生屑砂屑灰岩,代表扬子海碳酸盐台地前缘缓坡上水下隆起的沉积环境。笔者建立了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下部的球接子类三叶虫带和牙形石带,确立了三叶虫序列和牙形石序列的准确对应关系,并以这两个门类为依据,划出了中、上寒武统的界线。此划分依据,比以往合理,精度也有所提高。总之,该剖面优于其它已知的中—上寒武统剖面,很可能成为中—上寒武统理想的候选界线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寒武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寒武系集中分布在一南北向分布的从澳大利亚的北部、中部直到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块上,少量寒武纪地层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寒武系的底在中澳大利亚的Amadeus盆地出露得最好。下寒武统(大致相当于纽芬兰统和第二统)在澳大利亚北部大多数是不含化石的火山岩,而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澳大利亚的盆地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澳大利亚的Arrowie和Stansbury盆地则是各种含化石的巨厚沉积序列。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没有分阶方案,尽管在生物地层研究上最近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可以利用疑源类、遗迹化石、古杯类、三叶虫、腕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壳化石进行化石带的划分。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的Ord-ian阶被认为是中寒武世最早期的,现在证明它可能相当于第二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含化石的中寒武统和芙蓉统(或上寒武统)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非常完整,在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也可见到,都可以划分到阶。芙蓉统的底大致与Idamean阶的底相当。化石带的建立主要综合考虑球接子三叶虫、多节类三叶虫,自Iverian期晚期起再加上牙形类化石。寒武系的顶大致相当于Warendan阶的底,相关地层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得很好。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南地区寒武系片Kunmingaspis—Chittidilla带出现了Redlichia、Bathynotus等重要下寒武统三叶虫,因此该带的归属出现了归中寒武统,归下寒武统及隶属中下寒武统过渡层的三种意见。本文提出了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分的工作建议,主要是在过渡区选择剖面、详测剖面、运用多学科研究、整体修正有关三叶虫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