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切入点,通过对《后汉书》所载东汉历史地震资料的汇总分析,探讨东汉时期地震的频度、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针对地震发生后,朝廷制定的救灾策略和震后救灾实效,研究东汉时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社会文化科学背景,探讨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
张衡地动仪的失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武玉霞  朱涛 《中国地震》2007,23(1):93-103
0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出现比西方的验震器(1703年Feuille、1747年Cirillo、1751年Bina、1784年Cavalli等仪器)早约1600年(Dewey等,1969),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还因为它成功地测到了公元134年的陇西地震,首开人类测震记录之先河(“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目前,张衡地动仪的研究已经国际化,国内外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修正、更新和弥补了早期研究中的一些内容和缺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宣传的地动仪曾经检…  相似文献   

3.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2006,28(6):654-668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 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 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 特别分析了《后汉书》对陇西地震的描写、 各种史料揭示的当时历史背景、 张衡的生平、 张衡的诗文、 汉代地名考, 对比了清朝5次历史地震, 估算了其烈度衰减, 得出结论: 这次陇西地震的时间应为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 作为一个粗估, 其震中在天水一带, 震级约7级. 张衡晚年的悲剧也与这次地震有关. 本文还利用近年3次陇西地震在洛阳台的宽频带地震记录, 从震级定义、 数字宽频带地震记录和小震记录合成大震记录等3个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洛阳灵台处的水平向最大地动位移应为6~8 mm,最大加速度则不大于10-2m/s2. 这些结果对新完成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起到了重要的定量检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地震是专指发生在人们运用地震仪器测定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之前的破坏性地震。公元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虽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但按其性能还只是一种验震器,因此,古地震的时限可确定在1890年,即凡发生在公元1890年以前的地震均可称古地震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天谴观把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混为一谈,导致了张衡晚年和地动仪的悲剧。仪器可能失传于东汉末年,届时洛阳大火、毁铜铸钱、京师搬迁、人口剧减和灵台被毁等一系列极端严重的社会战乱。张衡的科学思想和成功实践,曾经在19世纪末现代地震学的起步阶段发挥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从张衡的验震器到Milne等发明现代地震仪,是科技发展的“创新-继承-再创新”的辉煌过程。  相似文献   

6.
1.世界上记载最早的一次地震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的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0多年.2.第一台地震仪是公元132年(后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当时他已54岁,系采用水平摆的基本原理来记录地震的,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与张衡的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时间却晚了1700多年.3.全世界地震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全国平均每天约发生4次地震,有“地震国”之称.4.最强烈的一次海中地震是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域的8.6级地震.其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动的振幅达10米之多,震时释放出的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历史资料对公元138年陇西郡地震进行了考证,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应在青海省民和县与甘肃省临洮县之间,震中位置为北纬35.9°,东经103.3°.震中烈度为Ⅸ,震级为634.对该次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也进行了讨论.据史料记载,张衡地动仪曾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   

8.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地震对人类的威胁是久有所知的,而人类预防地震的宿愿也史不绝书。中国是一个多震的古国,震史记载丰富,而且逢强震连发年代,往往有对地震的重大研究。例如公元100年前后,中国北方地震频仍,时值东汉伟大学者张衡成长的年代,连连的地震促使他发明了辉煌的“地动仪”,成为世界上地震学的先驱。清康熙皇帝所著《论地震》中,对陆区地震特征的描述,对地震活动的分区、地震的序列、地震的成因等都是卓有  相似文献   

10.
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的地动仪是人类在地震学的首创仪器,复原工作被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所重视.中国历史博物馆1951年展出的王振铎地动仪复原模型,其原理因袭了日本萩原尊礼1937年的直立杆推测,外形参照了服部一三1875年的部分设计.该模型曾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至今与美国赠送的月球石头并列展示在日内瓦,地位很高.但随着国内外的广泛知晓,模型复原中的偏谬日渐突出.问题不仅在于模型没有做过理论计算和仪器鉴定,而且50多年间国内没有一件(包括模型原件)验震的实例,加之日本在1939年的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否定的结论.国际上对该模型的公开否定和批评已经见诸于正式的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少数学者误以为这是中国研究的定论结果,继而认为地动仪不属于真正的科学,失传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甚至认为中国人把张衡地动仪视为"国宝",更多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想往,而不是代表一个完满的现实,还出现了完全否定张衡地动仪在科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The emergence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of Zhang Heng's scientific thought. It appears that the simple intention of "observing visions and distinguishing good fortune or misfortune"was his motivation to develop the seismoscope. Trac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author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ismoscope started around 128 A. D., and based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two ideas about earthquakes came into being,i. e.,earthquake location c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instrument shaking dire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and earth split we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n the instrument manufacture,Zhang Heng advocated a principle of "making utensils to imitate cosmos". By this principle,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were readily solved: the seismoscope imit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to earthquakes( i. e. natural seismoscope). Technically,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latch was used for reference,and it recorded 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an ingenious way of a ball dropping from a dragon's mouth. The solution of these three key problems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eismoscope in 132 A. D. and the successful detection of an earthquake in 134 A. D. His invention deepened humanity's knowledge of natural law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at time and later.  相似文献   

12.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03,19(4):358-376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冯锐 《中国地震》2016,32(4):571-583
地动仪的研究涉及历史和科学的统一。古籍文字的主要部分是对测震现象的描述,研究的学术观点和模型尽可不同,但地震学基本概念和原则是需要遵循和坚持的,方能正确把握和解读史料。针对一些专业认识上的误解,本文以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史实为依据作了必要的澄清和纠正,诸如地动仪的反应方向、对地震和非地震的不同反应、陇西地震的量化分析、地震学的实验检验、在地震科学史上的作用等。还对个别的脱离实际却被媒体高调宣传的模型实验,指出了其原则性失误。地动仪研究的重点并不局限于重建一个模型,更要探寻古人如何发现和利用了自然规律,学习和掌握地震学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4.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and Longxi earthquake in AD 13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2013,35(6):923-934
东汉早期(公元25—127年)的地震史料十分宝贵, 它反映了从远古零散、 不系统的地震记载转入连续记载并逐渐认识地震的过程. 这时的地震事件较多, 但研究不充分, 地震参数基本呈空白状. 史料的记载方式以“郡国地震”和“京师地震”为主; 时间上, 基本在汉和帝以后; 地点上, 以大华北为主. 本文具体分析了东汉早期的33次地震事件, 利用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采用郡国平均地理面积和有感面积的概念, 比照地震范例的标准, 按《中国地震目录》的烈度震级表进行参数估算. 研究期间最主要的地震事件是4次震级≥6 1/2 的强震, 即公元46年10月和119年3月南阳地震、 121年10月冀南-鲁西地震和123年5月汉阳地震, 震后都有持续1—2年的余震活动. 公元118年前的地震主要分布于大华北, 震中至京师洛阳的距离多在200 km以外. 除两次5 1/2 —6级地震外, 均属5—5 1/2 级中等强度地震, 少数小于4 3/4 级. 京师洛阳虽经历过多次地震, 但其受影响程度并不强, 基本为有感或强有感的水平, 没有遭受过破坏性或中等强度的震害.   相似文献   

16.
对 138年金城 -陇西 6 3/4 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黄土滑坡分布及活动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 :在 138年地震中遭破坏的东汉金城郡郡治允吾县应在今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附近 ;陇西郡治狄道县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城。由此确定 138年地震的极震区位置大致在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的湟水、黄河交汇地带。该区也是黄土滑坡密集分布区 ,其中的大型滑坡应为地震滑坡。在构造上该区位于拉脊山北缘弧形逆冲断裂带的前缘。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部分地段为全新世活动 ,其向NE方向的逆冲推覆致使古近系泥岩和早更新世砾岩等发生了明显的挤压褶皱变形。石油勘探资料也证实拉脊山北缘弧形构造带前缘在深部存在隐伏的挤压逆冲断褶带。由此推断 138年金城 -陇西 6 3/4 级地震的发生很可能与该逆断裂 -褶皱带的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衡候风地动仪原理复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 state of the art of the use of declassified satellite Corona for archaeological application and deals with the use of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orona and aerial photographs for detecting ancient hidden cultural relics that may be completely lost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veiled by current land uses and land covers. Geospatial analysis is adopted to identify, extract and map the subtle archaeologic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lost Han–Wei Forbidden City in the Henan Province (China). It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ies of ancient China, served as the capital for a long period, from the Eastern Zhou (2600 BP, Zhou Dynasty) to the Eastern Han and Wei Dynasties (1900–1500 BP). Outputs from our investigations clearly provided evidence of numerous buried structures of potential archaeological interest that were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and excavations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The geospatial analysis, applied both to aerial photograph and to Corona pictures, enabled us to discover a number of unknown sub-palaces and structures, thus providing new insights for this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area.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