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增大,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极化态势与经济差异变化趋同;LISA分析显示苏南和苏北地区已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块状面域,南北差异仍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南北的极化作用明显大于扩散,在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下南北极化的"哑铃状"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6~2012年山西省96个县域经济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ER指数、TW指数为代表的差异和极化指数等数理模型,通过Arc GIS 10.0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呈现一定正相关性,均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2)晋中、晋北和晋南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拉大是造成全省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时段三大区域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差异与极化趋势,其中晋中地区差异与极化最为严重;(3)空间表现上,呈现向下发散的县域数在全省三大区域均占多数,其次晋中地区以向下收敛为主,晋北地区以向上收敛为主,晋南地区以向上发散为主。  相似文献   

3.
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河南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内容出口贸易、实际利用FDI两方面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新近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极化理论和方法测算并分析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极化程度、演化态势,对极化空间指向也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极化态势突出,作为增长极的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外围地区两极分化格局突出。最后,针对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发展的现状特征提出几点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空间自相关视角厘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的空间组织关系演化规律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集极、孤极和外围等概念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按两级三区和三级五区结构体系分别构建江苏省全局和局部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全局空间集极范围不断扩大,孤极数量减少,逐渐形成南集极北孤极、南极北外的空间结构,其间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区位是极化动因; 局部空间演化走势不尽相同:沿江和沿京杭运河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升级,而沿东陇海和沿海地区却相对恶化。因此认为当前江苏省全局空间中南北显著分化和局部空间相背演化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但也是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本文从城镇的空间分布、城市规模结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分异等几个方面,对江苏省近年来的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分布的空间梯度依然存在,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 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F127 2007021310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Analysis of polariz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region of China/刘耀彬,陈志//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679~683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  相似文献   

8.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熵模型、GIS技术、变异系数、改进的锡尔系数分解等方法,对1980-2011年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内部差异演化及其机理做出定量化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全国和西部12省市区,新疆的经济均量水平较低,增量和效益拉动较强;2011年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在均量、增量及效益分量中呈现出各自的空间分异特点;自1980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北移,极化中心基本显现。(2)以变异系数测度的县域经济极化态势呈波动减小特征,且差异大致可以分为4期扩张期和4期收缩期;扩大区域差异贡献率大的因子逐渐从增量和均量转化为增量和效益,资源开发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3)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南疆内部差异和县域内部差异对新疆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显著;南疆内部、北疆内部个别年份、县市各自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均同新疆的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规律一致,南北疆之间和县市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变化振幅亦最小。  相似文献   

9.
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洋  修春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37-1046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24个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评价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度,并分析各县域城乡关联状态与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乡综合关联Moran ’s I指数仅为-0.1205,表明各县域城乡关联呈分散状态;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非均衡发展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2)区域城乡关联的区域差异明显,地级市辖区城乡关联性显著高于各县(县级市);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关联性分别呈现"圈层"、"十字型"和"块状"的空间结构。(3)区域城乡关联表现出较弱的集聚趋势。空间差异较小的县域主要沿哈大线呈带状分布,空间差异较大的县主要分布在5个地级市辖区和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关联性分别表现为弱扩散、强极化和强扩散状态。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2.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a's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regional economies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carved out selectively new locations of development across the nation. While politicians heatedly debate the acceptable level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most scholarly studies focus on broad aggregate trends of inequality among provinces and groups of provinces, and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identifying and conceptualizing sources and major agents of spatial change. This paper aims at revealing detailed spatial ramifications of the reforms, and a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the state, local agents, and foreign investor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this effect, we conduct a disaggregated and empirical study of Jiangsu, a coastal province experiencing dramatic economic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We show that local agents which favor ru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ccelerated new growth in selected rural areas, in contrast to slower growth of older citi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net decline of intercounty inequality. But the coalescence of state policy, local agent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has widened the historical gap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Jiangsu, and is likely to accelerate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the future.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utility of the “developments from above, below and outside”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key forces of regional growth in socialist transition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3.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a's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regional economies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carved out selectively new locations of development across the nation. While politicians heatedly debate the acceptable level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most scholarly studies focus on broad aggregate trends of inequality among provinces and groups of provinces, and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identifying and conceptualizing sources and major agents of spatial change. This paper aims at revealing detailed spatial ramifications of the reforms, and a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the state, local agents, and foreign investor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this effect, we conduct a disaggregated and empirical study of Jiangsu, a coastal province experiencing dramatic economic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We show that local agents which favor ru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ccelerated new growth in selected rural areas, in contrast to slower growth of older citi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net decline of intercounty inequality. But the coalescence of state policy, local agent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has widened the historical gap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Jiangsu, and is likely to accelerate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the future.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utility of the “developments from above, below and outside”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key forces of regional growth in socialist transition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向军  沈正平 《地理研究》2011,30(3):411-423
在综述国内外产业带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产业带建设过程及其区域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产业带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构建出产业带形成与发展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演化动力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江苏省通过产业带建设布局与发展,使南北区域差异扩...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Theil系数嵌套分解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和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波浪式扩大过程;在省内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一直主导着省内整体差异;FDI一直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FDI的流入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79,自引:10,他引:79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江苏省1978~2002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江苏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首先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化,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其次,江苏省县域局部空间差异不断缩小,特别是苏南和苏北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再者,苏南地区对全省的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其扩散效应。大致自1992年以来,苏南和苏北地区内部分别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区域。最后,江苏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缩小并不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而是南北空间分异的表现。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作用下,南北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经济影响区格局变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朱杰  管卫华  蒋志欣  甄峰 《地理学报》2007,62(10):1023-1033
首先运用Mann-Kendall 方法将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然后采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和交通时间成本对传统势能模型中的城市规模和距离因子进行了修正, 并运用GIS 的栅格算法得到主要年份江苏省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区范围, 分析其格局变化特征: ① 南北格局向东西格局转变; ② 南部经济影响区向北扩展; ③ 苏南地区新中心城市的出现。最后, 探讨了江苏省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变化机制, 认为交通轴线的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要素投入差异是导致城市经济影响区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 不同的交通轴线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则显现出苏南一枝独秀, 苏中、苏北趋同发展的趋势; 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技术投入对经济影响区的格局变化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蒋天颖 《地理研究》2014,33(10):1825-1836
通过构建总体差异测度指数,并结合运用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2年,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总体存在较大差异,并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分异增强,空间核密度呈现出由相对均匀到极化的演化趋势;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高值和低值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各县域创新产出同样具有空间集聚性,杭州与宁波市辖区成为热点区域;空间指向性明显,整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趋势面分布;由回归分析得出该时期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基础、政策制度、技术溢出和空间区位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由来已久,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且严重影响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文章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出5种区域差异类型,并比较分析各类型区域的发展特征,客观揭示了区域发展的梯度差异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