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康志兰 《地理教学》2011,(19):60-60
反思既有教师教的反思,也有学生学的反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解题细节,找出自己失分的原因:是概念不清、知识点记忆不牢固,还是审题不慎、表述不规范,进而反思自己在思维方式上的成功或不足之处,今后应如何改进等等。通过回顾和反思,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知识要点,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逐步将其内化,便于将来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主动反馈,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燕 《地理教学》2012,(23):15-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已日益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但是,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谁要享有发展,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贯穿于地理课堂活动的灵魂,应当是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思维。如若地理课堂仅仅将活动当作时髦的招牌,为活动而活动——追求形式、追求热闹的场面,却无法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而又深刻的思维活动,那么,“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3.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别人的观点持赞成或部分赞成或不赞成的意见,并且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一种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质疑、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一致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思索地全部接受,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相似文献   

4.
为培养21世纪知识、信息、经济人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索,除要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周慧 《地理教学》2005,(12):30-32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情境,从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元思维活动、信息搜集处理活动和观察、观测、调查、制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图20.1不同历史时期空中交往所需的时间”。然后针对世界是否在“缩小”,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说世界在缩小,不是说地球的空间缩小了,而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运输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出现,使人们互相交往所用的时间缩短了。  相似文献   

7.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地理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也是对教学信息的加工、传递、贮存、反馈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并能有效地传输和调控;其次,学生要充分地接收这些信息并能有效地反馈;第三,积极探寻师生信息交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广大教师在“自我更新”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课程意识也随之催生、增强。毋庸置疑,广大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与增强,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而不能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即教师的课程行为;那么,意识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就难以得以最终的实现。因此,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要在课程意识的指导下,学会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等,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合理地创设问题的情景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并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思维活动如何进一步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积极开发,在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现代教学已越来越注重教学过程,而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提问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自觉行为。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情景,或以自己的逻辑思维起点代替学生的现实思维起点,或只是机械地重复教材的问题,或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的问题。具体表现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即朴素概念)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即相异构想)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地理新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思维。针对有些学生的思维遇到各种障碍,产生思维惰性,等待教师和其他同学“喂食”的现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各种情景,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达到会思、乐思、善思和欲思的目的,从而提高地理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注重发展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启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意培养和发展.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获得,其十分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在学校时的学习形成。  相似文献   

15.
吴波 《地理教学》2007,(5):28-30
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6.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各个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第一,广泛性;第二,变通性;第三,全新性。发散思维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主要有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地理学科试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在有限的题目里,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空间特点,决定地理高考试题的最大特色是"无图不成题"或者"无图考图"。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地理题目中的图形信息,或者能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换并表述为直观的图形信息。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经验,通过想象、加工和转换,构建心理地图或者构画简易图形,并启发学生借助这些地图变换思维角度,整合思维成果,进而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试题常从多角度多层次设置陷阱,增强错误选项的迷惑性,巧妙设置思维障碍以区分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地理思维能力。若熟悉陷阱的设置方式,揣摩命题意图,答题时才能有意识规避陷阱,去伪存真,提高得分能力。试题常见的陷阱设置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竺辉 《地理教学》1999,(2):35-36
兴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导。根据认知理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的外部刺激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兴趣的趋向性决定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情感,这种兴趣犹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而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兴趣作为发展思维的内在“激素”,有利于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小妹 《地理教学》2006,(6):11-13,15
新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生生协商的自由论坛。通过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交际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