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1959年我国首次突破下庄“希望”花岗岩硅化类型铀矿床起,30多年来矿田由小变大,经过矿田南部基性岩脉与硅化带交点类型矿床发展和矿田东西两翼的展开,矿田面积扩大到107km~2,品位由低变高,矿床发展为大脉、高点、群脉、碎裂岩和变质岩5种,控矿因素认识上,从北北东硅化带玉髓控矿发展到3组构造带、补体、基性岩脉、两次富铀热液——四位一体控  相似文献   

2.
广南县老寨湾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重要成矿区带上,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或层间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均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第一段(D1ps1)硅化石英砂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床,断层构造、硅化等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粤北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分析,结合近年来在希望铀矿床西部外围开展的找矿勘查成果,笔者认为区内铀矿床定位于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三位一体"的成矿环境中。其控矿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北东东向硅化断裂带,铀矿化严格受硅化断裂带及其两侧蚀变碎裂花岗岩和不同期次花岗岩接触界面控制。新桥断裂与其上盘的北北东、北东东向硅化带形成的构造结,为铀成矿极有利部位,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新安地区是赣杭火山岩带鹅公山火山盆地重要的铀成矿区。文章通过对新安矿床及外围铀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潜力研究,认为该区赋矿围岩早白垩世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为富铀层,岩浆期后热液演化促成铀成矿作用;NWW、NNE、NE向3组断裂构造为铀矿控矿构造,F_1断裂凹凸变化部位为铀成矿有利空间;F_1倾向延伸及下盘砂岩破碎带具有较好成矿潜力,指出已知矿床及外围找矿方向,拓展了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康家湾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区的控矿因素发现:①F22逆冲断层是康家湾矿区的主要导矿构造,而与倒转褶皱伴随产生的次级断层、裂隙、节理及层间破碎带是康家湾矿区的容矿构造;②二叠系当冲组硅质岩与栖霞组碳酸盐岩间形成的层间硅化角砾岩带、石炭系壶天群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以及侏罗系跃龙组含砾石英长石砂岩为本矿区的主含矿层位;③铅同位素、岩体中铅锌含量和人工重砂中自然金的存在均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康家湾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对康家湾矿区下一步的找矿思路和方向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吴川—四会断裂北段特征及其与金属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家仪 《铀矿地质》1996,12(5):265-275
吴川-四会断裂是我国华南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兼控矿构造,沿带分布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同时与粤北铀矿成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在论述了它作为一条大型对冲韧性剪切带的一系列特征后指出,它与其他构造的交汇复合是控制矿产分布的重要构造条件,并提出了韧性剪切带,拉伸构造,铀活化区,幔涌带“四位一体”的铀成矿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7.
粤东北仁差盆地麻楼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仕珠  赵巍  郑明良  陈祝海 《铀矿地质》2010,26(5):283-287,312
仁差盆地为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断陷盆地(K2-E)。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且频繁,特别是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形成铀钼多金属矿的含矿主岩——酸性火山岩。麻楼构造带是一条东西向长期活动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也是一条线型火山喷发带。经过近期的勘查研究,笔者认为麻楼构造(F1)是一条逆冲推覆构造。该构造早期控盆、控岩,晚期控矿。目前在构造带的深部发现了较好的工业铀矿体,预测在500~1500 m的深部找矿空间存在大、富铀矿体。  相似文献   

8.
金山金矿田发现发展过程及其找矿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山矿田的发现与发展经历了古采遗迹调查→石英脉评价→含金层间硅化破碎带追索找矿→含金糜棱岩带评价勘探四个阶段,是地质认识不断深化的的矿实践过程。随着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从变质热液石英脉型→班岩铜矿“卫星”型→沉积变质改造层控制→韧性剪切带型的逐步深化,矿田构造的查突破了“层控”和“一层矿”的认识,找矿思路朝“多层矿”方向转变。金矿构造成矿定位模式的建立打开了区域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段,龙源坝复式杂岩体中南部.侏罗-白垩纪(燕山期),区域构造应力环境由挤压造山演变为陆壳伸展,伴随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铀成矿作用.区内发育NE、近E-W、NW向3组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主控矿因素,限制了区内燕山晚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形态,及铀矿床、铀矿(化)点和异常点(带)的空间分布.NW、NWW向张性断裂多被燕山晚期中基性脉岩充填,呈成群成组的斜列式等间距展布,岩性为辉绿岩和斜闪煌斑岩.中基性脉岩与灰白-灰黑色微晶石英脉或浅红褐色-杂色硅化带/硅化破碎带的重接、斜接、反接复合部位是“交点型”铀矿化赋存的有利场所.矿化或近矿部位的中基性脉岩多褪色为黄褐色-灰白色,发育硅化、赤铁矿化、水云母化、褐铁矿化,可见黄铁矿、方铅矿、铜铀云母、钙铀云母等.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具有较好的“交点型”铀成矿地质条件,铀资源找矿潜力良好,铀矿化与中基性脉岩具密切的空间和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初论云南易门地区凤山铜矿床刺穿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易门式凤山铜矿床为例,应用刺穿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方法,解剖了控矿刺穿体的识别标志、物质组成、类型、内部结构、构造岩分带等特征。通过控矿刺穿体与非控矿刺穿体的对比研究,建立了控矿刺穿体的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从构造刺穿体→灰白色硅化白云岩→青灰色白云岩,依次出现刺穿体岩相带和构造蚀变岩相带,即火山角砾岩相带→含火山岩、板岩角砾岩相带→强铜矿化灰白色硅化白云质碎裂岩相带→铜矿化碎裂白云岩相带→弱硅化白云岩相带。其中强铜矿化硅化白云质碎裂岩相带、铜矿化硅化碎裂白云岩相带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与矿石构造亦呈现水平分带规律:黄铜矿+斑铜矿(少)组合,块状、网脉状构造→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少)组合,稠密浸染状、脉状构造→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少)组合,细脉状、稀疏浸染状、星点状构造。  相似文献   

11.
天然热释光测量方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寻找隐伏铀矿体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地质研究手段。经多种类型铀矿床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埋深几十米至二百多米深的盲矿体。此外,还可划分复式岩体不同侵入期和确定其侵入时代;区分产铀岩体与非产铀岩体;划分硅化带中各期石英岩的先后活动序次,进而确定与矿化有关的断裂带及各种热液铀矿脉的成矿时代。  相似文献   

12.
广东长排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排铀矿床位于广东长江铀矿田内,矿体主要赋存在北北西向硅化断裂带内及其两侧的蚀变花岗岩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含CO2、CH4和H2的流体。铀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于120~250 ℃,盐度为04%~102%。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值大多数集中于-91‰~-82‰,以深源碳为主。综合分析认为,长排铀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床。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使CO2等挥发分逃逸,这可能是长排铀矿床铀矿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诸广、贵东花岗岩中碱性地幔流体与铀成矿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彦春 《铀矿地质》2002,18(4):210-219
本论述了粤北诸广,贵东花岗岩中年龄大于100Ma的两种早期铀矿化特征,并对这两种早期铀矿化进行了对比。第一期铀矿化与碱交代-云英岩化有关,属钾质交代系列;第二期铀矿化与碱交代-绿泥石化有关,属钾,钠混合交代系列。同时,阐述了它们与晚期(小于100Ma)硅化带类型铀矿化的差别,指出早期铀矿成矿与硅化带无关。在此基础上,用烃碱流体成矿理论对两种早期铀矿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512矿床含矿层不同地段铀系列同位素研究,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根据矿卷前锋铀系列同位素组成分布规律和含矿层不同氧化还原分带中样品铀系列同位素分布特征,认为砂岩型铀矿含矿层岩石的铀系列同位素组成分区特征不仅可以记录铀富集的滚动成矿过程,而且可以作为预测铀矿化的重要找矿标志依据,A区应定名为"氧化还原矛盾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古层间氧化作用是发育于盆地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某一阶段的层间氧化作用,由此所形成并被保存的铀矿床被称为"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柴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的广泛发育,为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的强烈隆升剥蚀是层间氧化带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发育期。喜山期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使原层间氧化带及相应成矿系统遭受强烈改造,保存并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古层间氧化带型根据其改造、破坏或保存特点的不同,划分为褶-坳保存型、褶-断保存型和抬升破坏型3种改造亚型。褶-坳保存和褶-断保存2种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能以盲矿形式有效保存,是今后重点找矿方向,如北大滩和冷湖石地26铀矿点。抬升破坏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呈残留状或被剥蚀掉,找矿潜力不大。在总结不同改造亚型地质构造特点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典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成矿模式,并综合分析了其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中段北坡是甘肃西部的一个铀成矿带,下奥陶统火山岩、下志留统条带状砂岩及硅质岩、上泥盆统块状砾岩和含砾砂岩是重要的含铀建造;矿化受断裂和裂隙构造控制,区域性NW向构造岩浆岩带控制着矿带的延展方向,矿体产于多次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中;矿化与岩体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许多矿点和矿化点围绕岩体分布或产于岩体内部,晚加里东-晚燕山期的火山-次火山中酸性岩浆活动引起和促进了含铀建造中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铀矿化是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化类型属于钠交代热液型。  相似文献   

17.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万良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2):152-161,187
下庄矿田是我国落实的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矿床和矿点分布在贵东岩体的东部,受构造、岩性联合控制,矿化类型有硅化带型(群脉型)、交点型、蚀变碎裂岩型和花岗岩外接触带变质砂岩型,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华南地壳的新生代特别是晚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成矿后的构造活动研究表明,上洞断裂和马屎山断裂是矿田的保矿构造,它们形成时代较新,联合控制了下庄断块的下陷,保护了之前形成的铀矿免受或少受侵蚀破坏,这也是贵东岩体东部有矿西部无矿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西天山吐拉苏-也里莫墩金成矿带简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吐拉苏一也里莫墩矿带是西天山地区重要金矿成矿区.矿带内金矿赋存于晚古生代中期拉张(裂谷)环境下形成的早石炭世火山岩带内,金矿围岩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陆相火山岩,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韦宪早期.矿带内金矿化可分为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冰长石-绢云母型、硅化岩型)、斑岩型和沉积砾岩型.矿带内东、西两段控矿构造有差异:西部吐拉苏地区的阿希、京希开布拉克、伊尔曼得等金矿产于京希一阿希近南北向火山构造拗陷带内的火山机构构造系统(冰长石-绢云母型)和层间裂隙带(硅化岩型)中;东部也里莫墩地区的加特曼、铁列克特、小于赞等金矿床(点)产于吾拉斯台-郎布拉近东西向火山构造隆起带内的次火山穹丘构造系统中.  相似文献   

20.
The Suzdal gold-sulfide deposit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West Kalba gold belt in Eastern Kazakhstan and belongs to the genetic type of stringer-disseminated mineralized zones hosted in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black-shale volcanic-carbonate-terrigenous sequences. Mineraliz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NE-trending Suzdal Fault. In the north, the deposit borders on the Early Triassic Semeytau volcanic-plutonic structure. Mineralization is superposed on the Late Paleozoic complex of metadolerite and quartz porphyry dikes. Ore deposition was a long-term process comprising four stages. The first stage was related to deposition of slightly auriferous pyrite syngenetic to host rocks. The second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ormation of the first productive (with invisible gold) fine-acicular arsenopyrite mineralization accompanied by sericitization and localized in the tectonic zone. The stockwork ore with pocket-disseminated base-metal mineralization and free microscopic gold of the third stage is hosted in silicified rocks. The ore formation has been completed by quartz-stibnite veins superposed on all preceding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According to Ar/Ar dating of sericite, a chronological gap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stages is estimated at 33 Ma. The deposit is an example of polygenetic and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