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峰  章俊 《浙江气象》2005,26(2):12-16
台风路径预报是做好台风预报服务的关键.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分析此次台风活动期间,中高纬度波动南下,对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做好台风路径预报的服务.同时结合实况资料,分析总结台风移动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庄千宝  叶子祥  周功铤  马永安 《气象》2006,32(12):16-22
通过2005年5个台风9种数值模式在各时段的登陆点预报误差统计分析,结合各次台风过程天气形势的分析,探讨数值预报模式对台风路径的预报能力,并对台风决策预报服务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意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的72-96小时预报的平均误差较大,当天气形势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时,预报有可能出现一致性的误差。  相似文献   

3.
关于台风麦莎影响北京预报失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津  王华  郭金兰 《气象》2007,33(7):60-66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在浙江台州登陆后北上,北京市气象台于8月6日发布预报,认为受台风影响北京将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实况是北京城区只出现了小到中雨,郊区为中到大雨,只有东北部地区出现了暴雨。为了加深对华北台风暴雨的认识,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对这次预报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的原因主要是(1)关于台风路径的数值预报误差较大,预报路径比实况偏西200km以上。(2)台风麦莎的结构不对称,云系和强降雨主要分布在台风的东部和北部,而北京处于台风的西北部。(3)台风外围的东南急流只出现在120°E以东,强度较弱。(4)华北高压的存在阻挡了河套西部冷空气东移,因而不能形成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形势。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和改进预报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2017年台风影响文昌航天发射场期间26 d浅层风实况和预报数据,对台风影响过程的24 h浅层风预报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平均预报偏差较大。为提高预报技术,利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台风特点与浅层风预报偏差关系,识别出台风强度、象限和台风与场区的距离三个关键因素;再利用2015—2016年台风影响场区实况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场区24 h浅层风预报回归方程。建立预报回归方程时发现台风强度、台风象限两项显著性不明显,可将其剔除,台风与场区距离、数值预报风速两项显著性较好。利用2017年实况数据对回归方程进行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建立预报回归方程能减小预报偏差的标准差,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以为台风影响场区时的浅层风预报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台风预报决策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市台风预报决策服务系统是一个集历史资料检索、台风路径追踪、实时资料分析、天气预报制作、预报产品分发于一体的决策服务系统。该系统收集了五十多年来有关的台风资料、浙江风雨和温州灾情资料、形势场、实况场和物理量场资料,建立了大型综合资料库和相似检索系统。系统还具有专家咨询、预报方法综合、预报决策、服务决策、服务产品制作和分发等多种功能。在近两年的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台风鲸鱼(1508)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偏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郑艳  程守长  蔡亲波  任福民 《气象》2018,44(1):170-179
1508号台风鲸鱼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造成该台风预报服务效果很差。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EC模式预报结果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25°×0.25°),探讨"鲸鱼"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偏差的原因,同时对比分析与"鲸鱼"路径相似的两组夏季台风出现近乎反向的强降水落区的成因。结果表明:(1)"鲸鱼"强度偏弱,业务定位出现较大偏差,同时EC模式对副热带高压预报明显偏弱偏东,是其路径及登陆点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2)EC模式较好地预报出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海海域高层东北风加大的过程,但业务中却忽视了它们通过加强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非对称结构的作用,从而导致"鲸鱼"路径和降水预报出现偏差。(3)台风路径和降水预报要特别关注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对流层高层西风槽的演变,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东进南落,台风中心附近高层东北风加大,环境风垂直切变随之加大,其南侧对流发展旺盛,台风移动路径偏西分量加大,强降水主要位于其路径左侧;西风槽东移南压,且与台风环流靠近,台风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减小,其北侧对流发展旺盛,台风移动路径偏北分量加大,强降水主要位于其路径右侧。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3年台风季节T213L31的12时10天预报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T213L31对台风路径的预报能力,并就如何改进其对台风路径的预报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台风季节,T213L31模式在近57%的预报中对台风路径有预报,但初始位置误差较大。没有预报的区域主要集中在13~20°N,120°E以东的台风生成较为集中的地方,而此区域恰好不存在常规观测资料。对于目前仍采用OI分析的T213L31中期预报系统,常规观测资料在此区域的匮乏是其在此台风集中生成区预报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为了改进T213L31对台风路径的预报能力,本文就增加常规观测、加入人造台风模型进行了数值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有限的常规观测对T213L31对台风的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人造台风的加入无疑会改善T213L31在无常规资料区的预报,也会改善T213L31在资料较丰富地区的短期台风路径预报能力(36小时以内预报),而对较长时效预报的影响则有好有坏。  相似文献   

8.
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雷鸣  李佳  黄伟  梁旭东 《气象》2008,34(10):74-80
使用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中心定位报文资料、国内台风业务预报部门提供的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报文资料和台风所气候持续性方法路径预报报文资料等,对2007年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对国内5种台风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路径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检验内容主要包括距离误差、技巧评分和稳定度指标等.结果表明:(1)国内各模式24h/48h预报平均距离误差最小值为122.8km/246.3km,最大值为180.7km/304.4km.各模式24h/48h预报最大误差为1429.7km/1003.7km, 最小误差为11.2km/10.1km.24h/48h预报平均距离误差为147km/267km.平均而言,导致路径预报误差最大的是0707号热带气旋帕布,误差在其登陆后尤为明显.(2)相对于上海台风研究所路径预报气候持续法做了各种数值预报方法的技巧评分:各模式24h/48h预报平均技巧评分为32%/43%,最高的技巧评分为48%/54%, 最低的技巧评分为3.17%/33.53%.其中4个模式的24h/48h技巧评分高于36%/33%.(3)检验了距离稳定度、方向稳定度、有效稳定度等指标,以全面评估各模式的路径预报性能.该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相对于常用气候统计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表明,尽管国内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对于热带气旋在海上时的路径预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对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过程的预报表现出了较大误差.因此,在模式开发的下一步工作中,除台风初始化之外,还应结合登陆台风的特点,对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参数化等作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对山东造成了大范围暴雨和大风天气,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Hybrid-3DVAR混合同化预报系统,对Hybrid-3DVAR不同集合协方差比例和不同航空气象数据转发(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以下简称AMDAR)资料同化时间窗对台风“摩羯”预报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加大集合协方差比例对台风“摩羯”路径预报有较大影响和改进;当全部取来自集合体的流依赖误差协方差时,预报的台风路径最好,降水预报也最接近实况;AMDAR资料同化对于台风路径和降水预报也有正的改进作用,但加大集合协方差比例到100%时对台风路径预报影响更大;不同资料同化时间窗会影响同化的AMDAR资料数量,从而影响台风降水精细化预报;45 min同化时间窗的要素预报误差最小,对台风造成的强降水精细特征预报最接近实况;不同资料同化时间窗主要影响台风降水预报落区分布,对台风路径预报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台风路径统计预报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并采用多种预报方案相结合建立了台风路径的统计释用综合预报模式,从而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的技巧。经1994年台风季节业务试用,其预报性能比原有的统计预报模式有较大的提高,试验表明,充分利用在预报时可得到的数值预报输出产品的采用多种方案集成是改进台风路径客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49—2015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5年中日美台风实时定位资料、1°×1°的NOAA/OI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以及05°×05°的NCEP RTG实时海温等资料,对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厄尔尼诺对该年台风整体活动的影响、1508号台风“鲸鱼”实时定位、1522号台风“彩虹”近海急剧加强预报、1510号台风“莲花”和1521号台风“杜鹃”长时效路径预报以及地面观测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主要业务技术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1)2015年台风活动活跃期不明显,呈现生成总数与多年平均持平、南海台风偏少、生成源地偏东、强度强、超强台风异常偏多、登陆个数及频次偏少等特征。2)2015年台风主要活动特征与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关系密切,但厄尔尼诺对台风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其影响物理机制尚待深入研究。3)台风“鲸鱼”实时业务定位的精度直接影响其登陆预报的精度,综合应用多源观测资料、规范台风定位业务流程,有利于台风定位和路径预报精度的提高。4)台风快速增强和路径长时效预报仍是台风业务的主要技术瓶颈,高分辨率台风-海-气-浪耦合模式、集合预报及相关动力统计模式和天气物理概念模型的研发改进将是未来的主要解决技术途径。5)中国地面观测系统尚不具备对极端台风的监测能力,在沿海受台风影响的重点区域(包括海岛)布设先进的重型机械式强风仪,将有助于提高对极端台风事件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GRAPES模式对湖北省汛期强降水预报的分类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钟敏 《湖北气象》2009,28(2):137-142,178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及GFS资料(1°×1°),选取2005-2008年汛期22次湖北省强降水天气过程,按照其影响系统分为低槽型、台风型和副高外围型三类,对GRAPES模式(2.1版本)预报效果进行分类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就低槽型降水而言,0-24 h预报时效内,模式对晴雨、小雨、大雨的预报效果在三类降水中最好,24~48 h则中雨预报效果最好,0~24 h预报效果总体而言优于24~48 h.模式预报的主要降水区从雨型、雨区范围和雨强的分布特征均与实况较为一致,预报的主要偏差在于强中心位置偏离和强度偏弱.(2)就台风型降水而言,0~24 h预报时效内,模式对中雨和暴雨的预报效果在三类降水中最好,24~48 h,则晴雨、小雨、大雨、暴雨预报效果最好,24~48 h预报效果总体而言优于0~24 h.模式对台风的主体降水落区把握得比较好,和实况较为一致,但对于台风外围云系产生的降水往往与实况差别较大,另外,主体降水中暴雨落区预报总是比实况偏小.(3)副高外围型降水在上述两个预报时次中,各量级的评分成绩均为最低,0~24 h预报效果总体而言优于24~48 h.模式对副高外围局地性强降水过程预报能力较弱,基本不具备预报中雨以上降水的能力.最后对(;RAPES模式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验不同观测资料在台风预报中的作用,以美国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业务同化系统GSI (Grid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为平台,选取2013年路径较复杂且登陆后降水持续较强的“潭美”台风过程为例,分别加入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极轨卫星NOAA18、NOAA19、METOP-A和METOP-B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资料,探讨不同观测资料同化对台风的预报效果。同时,对台风采用Bogus初始化方案以及循环资料同化对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规观测资料对台风路径预报改善效果最明显,卫星资料的融入对海上台风路径的修正较好,而雷达资料则对台风登陆后的路径预报有改善;并且多源资料的融入效果最好。同时,采用Bogus方案可有效调整初始台风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对后期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有正效应。采用间隔6 h资料循环同化方法,可有效利用各时段资料,对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有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采用FNL再分析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资料,运用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增长模繁殖法(Breeding of Growing Mode,BGM)和集合卡尔曼变换方法(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对1209号台风"苏拉"进行了台风路径的集合预报试验,并对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GM或ETKF初始扰动的集合预报系统,集合平均预报对风场、温度场、位势高度场的预报效果均优于控制预报;ETKF方法的预报改进程度较BGM方法更大,且对风场和温度场预报技巧的优势尤为明显。BGM方法所得到的集合成员离散度小于ETKF方法,对大气真实状态的表征能力不及后者;两种扰动方法的集合平均都明显改善了台风"苏拉"的路径预报结果,尤其是控制预报在福建沿海第二次登陆后移速过快的问题,但对台风登陆位置预报的改进不明显;此外,采用ETKF方法的集合平均对台风"苏拉"路径预报的改进效果远优于采用BGM方法的集合平均预报。  相似文献   

15.
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的预报服务,中央气象台在其路径、强度和降雨预报方面均出现了一定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预报服务的被动。本文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NCEP再分析资料(1°×1°)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对"梅花"的预报偏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1)"梅花"路径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乐观地估计了日本附近副热带高压向黄海的西进,而西风槽和双台风对"梅花"北上具有重要影响,"梅花"东侧的1110号台风"苗柏"东北行则对副热带高压南落具有一定指示意义;(2)当数值预报存在较大分歧时,如何更好地发挥集合/集成预报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关键;(3)"梅花"强度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仅片面考虑了海温的影响,而忽视了干空气卷入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4)"梅花"降雨预报的偏差除了受"梅花"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偏差影响外,还与业务预报中对"梅花"干台风特征的估计不足以及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
华南台风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台风业务系统是根据近期台站计算机装备情况和业务、服务工作的需要而设计的微机应用系统,有区域中心和地(市)气象台二种应用版本,内容包括台风资料管理,预报服务分发,演示及值班流程等子系统。系统的运行可简化台风预报过程,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台风业务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南海台风模式预报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和评估中国南海台风模式2012年的预报结果,得出了2012年各种类型热带气旋的预报质量情况。由于在动力过程优化及水物质和边界层的改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得中国南海台风模式的全年平均距离误差第一次在历史上突破了100 km以下,且无论是24 h、48 h及72 h的路径还是强度预报都比历年要好很多,从2012年全年的台风路径预报效果来看,有一半的台风24 h路径预报误差在100 km以下大部分台风48 h路径预报误差在200 km以下。另外,2012年中国南海台风模式对强TC的路径预报仍然象往年一样要优于弱TC;而强度预报则相反,对于较弱的强热带风暴预报其效果反而最好。个例分析发现副高强度位置及相关的西伸活动对台风路径预报有较大影响;同时,减少模式位势高度的总体平均RMSE误差对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8·23—24”上海远距离台风大暴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曹晓岗  王慧 《气象》2016,42(10):1184-119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台风天鹅北侧外围的偏东风急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与台风北侧外围的东风急流汇合使得辐合抬升得到加强;各业务模式的检验表明,由于无法精确预报台风的位置、台风外围的偏东风气流影响的强度和地区以及冷空气强度等,大部分业务模式无论是降水落区、强度及最强降水时段预报均存在较大的误差。在模式预报有误差的情况下,要重视实时资料应用,及时做出短时暴雨预警。  相似文献   

19.
超强台风鲇鱼路径北翘预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许映龙 《气象》2011,37(7):821-8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业务数值预报模式、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 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1.5°×1.5°)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1°×1°),对1013号超强台风鲇鱼移入南海后路径突然北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及中日美三家综合业务预报的台风路径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向北涌进致使赤道缓冲带北进与"鲇鱼"东侧的副热带高压脊合并是"鲇鱼"在南海路径发生突然北翘的主要原因;当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出现较大分歧时,台风路径多模式集成预报或超级集合预报是解决数值预报较大分歧的有效途径,为此有必要加强台风路径多模式集成预报或超级集合预报综合应用平台的研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有台风业务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T106L19进行台风路径预报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能提供较长时效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利用国家气象中心中期数值预报业务谱模式T106L19在其第一猜测场或分析场中加入人造台风模型,进行了96小时的台风路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人造台风模型的加入,使T106L19对台风路径的预报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当T106L19的第一猜测场或分析场中台风涡旋相当弱的情况下效果更明显。另外我们采取三种不同的嵌入方式在T106L19,的资料场中加入人造台风。三种方式分别是:分析前加入人造台风模型(将人造台风模型加在第一猜测场上—T106L19的6小时预报场);分析后加入人造台风模型(将人造台风模型加在分析场上);分析前及分析后两次加入人造台风模型。个例试验结果表明:从平均情况来看分析前加入人造台风模型在台风路径预报前期有较好的表现,其24小时预报距离误差为184.5km,48小时为278.1km,72小时为515.6km。结果的分析还发现:T106L19的初值化使所加入的人造台风涡旋有较大的平滑,初值化后的中心气压值一般在995hPa左右。这对于台风路径的预报会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