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学校位于荆江岸,闲暇时漫步在荆江大堤上,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大堤内外两坡的高度不一致;长江的主航道在大江的左(北)侧;荆江大堤不是一条直线等。我们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全体同学通过野外考察,走访有关单位,翻阙各种资料,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实测的军事地形图和Landsat遥感影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的近百年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空间数据集,并以此为基础使用计盒维数法在ArcGIS 10.2平台上测算得出河道分形维数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荆江河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河道分维数值在1.074 7~1.049 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1.061 3。近百年来荆江河道演变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和1976~2015年,其分维均值分别为1.074 3和1.052 6。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各时间断面下荆江的分维值都高于上荆江,下荆江的河流复杂程度大于上荆江,且荆江河道分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荆江。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分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949年后荆江河道大规模治理和人工截弯取直。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洲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兴华  常胜  宋鄂平 《地理学报》2018,73(9):1714-1727
目前对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的洲滩演变还缺乏完整认识。基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枯水期遥感影像,分析了荆江洲滩的冲淤变化与分布及形态演变。结果表明,蓄水后荆江洲滩总面积持续冲刷减小,累计冲刷4.56 km2,大部分发生在蓄水后前6年(冲刷速率0.55 km2/a)。上、下荆江洲滩的冲淤演变存在差异性。上荆江洲滩总面积一直处于冲刷萎缩中,且其强度明显大于下荆江,累计冲刷6.46 km2;下荆江前期(2002-2009年)冲刷、后期(2009-2015年)淤增,累计淤1.90 km2。在冲淤分布上,上荆江凸岸滩持续冲刷萎缩,凹岸滩前期冲刷、后期略有淤增,心滩(洲)前期淤积增长而后期冲刷萎缩;下荆江主要是凸岸滩冲刷,凹岸滩和心滩(洲)有所发展。根据滩体位置活动和冲淤动态性,荆江心滩(洲)演变被划分为8种典型类型。在形态演变上,上荆江以凸岸突出滩体和边滩发育的凹岸滩冲刷显著,形态变化不大。下荆江凸岸滩上游弯侧冲蚀后退、湾顶退缩、下游弯侧淤积伸长,形态趋向低弯扁平化,在高弯曲特定河湾平面形态格局下凸岸冲刷—淤积过程延伸到相邻河湾凹岸,成为下荆江凹岸滩和心滩淤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淤积一般不越过凹岸湾顶。  相似文献   

4.
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荆江(藕池口到城陵矶)位于江汉平原的南缘:河道蜿蜒曲折,曲折率达2.84,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自由河曲的发育,使两岸堤防遭受崩塌,沿岸的居民点、港口、城市经常受到威胁。同时自由河曲的发育延长了航道,限制了船队的规模。随着祖国生产大跃进,荆江河道整治工作成为长江流域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愈来愈迫切地需要研究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问题。1958年秋季南大地理系接受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的委托,进行荆江河曲问题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土”“洋”结合的查勘方法:一方  相似文献   

5.
下荆江(藕池口到城陵矶)位于江汉平原的南缘:河道蜿蜒曲折,曲折率达2.84,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自由河曲的发育,使两岸堤防遭受崩塌,沿岸的居民点、港口、城市经常受到威胁。同时自由河曲的发育延长了航道,限制了船队的规模。随着祖国生产大跃进,荆江河道整治工作成为长江流域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愈来愈迫切地需要研究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问题。1958年秋季南大地理系接受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的委托,进行荆江河曲问题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土”“洋”结合的查勘方法:一方  相似文献   

6.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景观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可以考虑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如能成功,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关洞庭湖区域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范围除主体湖泊以外,还应包括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和松滋口至城陵矶之间的荆江河段。洞庭湖区综合区划可分为荆江区、常澧区、益沅区、巴岳区。主体湖泊洞庭湖未来可能有三种结局,调节作用继续存在是可能的。根治洪涝灾害应从减少泥沙淤积、提高泄洪能力、设法消除南北洪峰遭遇和行政性措施等方面考虑制订出整体方略。  相似文献   

8.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应该可以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将能提高我国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认识和自豪感,有利于世界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能加强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至今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需要解除的思想束缚。我国一向重视治黄的问题,黄河大堤受到精心的保护,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也成绩卓著,这些对申报都十分有利。当前,非常需要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开展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洞庭湖的演变过程1、松滋溃口前洞庭湖的演变据清代同治五年《石首县志》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马林江堤溃,至今未筑”,至咸丰十年,荆江大水,在原溃口以下河道冲刷扩大,形成藕池河。据民国十年《松滋县志》记载:“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庞家湾黄家铺堤溃,是时洪水泛滥,……同治十二年黄家铺复溃,自此决口不塞”形成了松滋河。与在此以前已经形成的虎渡河的太平口与华容河的调弦口,构成了一百多年来荆江四口分流的河势。藕池与松滋两河形成以前,道光五年(公  相似文献   

10.
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方金琪 《地理学报》1991,46(4):427-435
本文通过地质、地貌和古水文调查资料的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河床泥沙加积、水位变化,沿岸湖泊发育及荆江河曲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荆江枯水位对河床冲刷及水库调度的综合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玲玲  杨霞  许全喜 《地理学报》2017,72(7):1184-1194
为系统揭示长江中游近期枯水情势及其对三峡水库蓄水的直接和间接响应,本文以冲刷剧烈、枯水位降幅最大的上荆江为例,通过统计其不同形式枯水位的变化特征,建立了水位下降与河床冲刷、水库不同运行方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沙市站同流量枯水位几乎与枯水河槽河床平均高程等幅下降,枝城站枯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与本底河床形态、河床粗化及航道整治工程有关。上荆江汛前枯水位降幅、最低水位及极枯水位历时等枯水情势会受到三峡水库补水调度的影响,这种补水效应沿程递减,至沙市站补水调度仍然无法抵消河床下切对枯水位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荆江南岸主要河流入湖水沙及其对洞庭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景保  刘晓清 《热带地理》1995,15(4):313-320
本文依据1951 ̄1991年实测的水文资料,全面估算了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主要河流入湖径流量、输沙量;从多方面分析了径流泥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当今洞庭湖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60年来洞庭湖区进出湖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集中度与集中期、M-K趋势检验法、变差系数法等方法对洞庭湖入湖径流河流(荆江三口、湖南四水)和出湖径流(城陵矶)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洞庭湖区径流集中期为每年6~7月份,最大径流出现时间为6月底7月初;径流集中期合成向量方向介于103.2~190.2°之间,均能够反映各河流进出湖径流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② 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4~0.761之间,说明径流年际变率大。各河流径流极值比均在0.6以上,径流量衰减较为明显。③ 从径流的丰枯交替规律来看,湖南四水水量分配相对较为平均。荆江三口以藕池口丰水年和枯水年概率最大,分别占到32.79%和57.38%,径流年际变化较为剧烈,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来红州  莫多闻 《地理学报》2004,59(4):574-580
作者利用洞庭盆地多年水准测量资料和洞庭湖近年的泥沙资料,对洞庭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和泥沙淤积速率进行了分析,从地貌学和水利学角度,对“洞庭湖盆”和“洞庭盆地”这两个不同的空间概念进行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蓄洪空间和防洪大堤的影响。在目前洞庭湖盆被大堤围限的情况下,洞庭盆地的构造沉降运动使洞庭湖的蓄洪空间不断减小;洞庭盆地的构造沉降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洞庭湖不断萎缩的趋势,但构造沉降对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却是不利的。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均对防洪大堤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了洞庭湖区防洪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陈阳 《中国地名》2012,(5):52-52
登到第5层时可看到开封市街景登到第7层时可观到郊外农田和护城大堤登到第9层时可望到黄河如带开封铁塔素有"天下第一塔"美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区东北部的铁塔公园内,是园内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点。铁  相似文献   

16.
红嘴鸥对昆明两个景点游览人数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7—2008年在翠湖和滇池草海大堤历时10个月的定点定时调查数据,研究评估了越冬候鸟红嘴鸥对昆明景点旅游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调查点上,有红嘴鸥期间的游览人数是无红嘴鸥期间的2.8—2.9倍,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红嘴鸥对景点游览人数的影响是极显著的;红嘴鸥的到来还促进了景点有偿照相者和小贩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7.
花园口今昔     
郑州市以北十公里,临黄大堤后面,一片绿阴相映的地方,那就是花园口。据说在明朝以前,还没有花园口这个村,那时这里叫桂家庄,到了明代有个叫许赞的吏部尚书,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方园500多亩的大花园。后来黄河决口改道,黄水把那个花园和桂家庄全部冲走,从此这里成为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群众起名叫花园口。清代黄河又曾两次在这里决口。到了民国年间决口泛滥改道更加频繁,特别是1938年间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造成中国近代的一桩大灾难,因而花园口也就驰名中外,成为灾难的代名词。这次人为的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国民党军队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本进攻.黄水从中弁经尉氏至周口,会沙河泄入淮河入安徽进江苏整个黄泛区长400多公里,宽30—80公里,使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约54000平方公里被淹没,1200万人流离失所,90余万人死亡,花园口就是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环境系统变化对水文情势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全面揭示洞庭湖近数十年的水情异常与成因,将湖区视作一个大系统来研究。经水位~流量关系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1)入湖四水尾闾同水位流量减少1 200~2 800 m3/s,同流量水位抬高0.49~1.28 m;(2) 荆江三口分水比减少19.2%,分沙比减少25.1%;(3) 澧水、松滋、南洞庭湖等主洪道的水位流量关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4) 天然调蓄能力下降40%,湖口同流量水位抬高1.80~2.50 m;(5) 7~8月湖垸关系常处于危急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恶性循环,导致了湖泊环境系统功能的变化,而由下荆江3处裁弯所引起的江湖水沙调整则加速了其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对水情的复合响应是:入湖水沙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洪水位普遍抬高1.50~1.80 m,湖口有时出现江水倒流,洪水涨率增大,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水文现象,且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压力。  相似文献   

19.
毛德华  夏军  龚重惠 《地理研究》2003,22(6):716-724
探讨了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长沙市防洪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防洪大堤高度等的确定;建设方针与程序、整体防洪能力建设、防洪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协调发展等。长沙设计洪水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湘江长沙段洪水与其支流和东洞庭湖洪水不存在高标准洪水同期遭遇问题,更不存在同频率洪水遭遇问题;湘江洪水流量与水位关系不是长沙洪水设计的主要依据;而南洞庭湖洪水位顶托和河道槽蓄量减少是影响长沙洪水位高低的动、静态因素。目前,长沙城市堤防设防高度偏高,减少了大堤的稳定性,造成了无效投资,影响了城市景观。防洪工程建设应分期实施、先除险后加固、注重整体防洪能力的提高,并处理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在河道冲刷的同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对象,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对比分析1991-2016年间分级流量一水位变化特征,采用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分离变量法,识别河道冲淤、下游控制水位及河床综合糙率等变化对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99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