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塌乡拗陷区域上呈拉长"卵形",走向北东。拗陷内中二叠统孤峰组与外围志留系-泥盆系岩石呈断层接触关系,其构造属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野外调查发现,拗陷南、北两条边界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基本一致,为同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是研究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主滑脱面。滑脱面上盘发育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线状褶皱和叠瓦状逆冲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滑脱面下盘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北东向褶皱构造被北西西向褶皱构造叠加、改造。上、下两盘岩石构造变形特征迥异,形成机理不同,具有自己独立的构造演化历史。此外,在拗陷西南侧周家屋一带还发现有飞来峰构造。据此厘定河塌乡拗陷为推覆型构造窗,拗陷内孤峰组为原地系统,外围志留系-泥盆系为外来推覆岩片,构造演化开始于印支期初,定位于燕山期末,推覆岩片的根带位于河塌乡北侧吴正湾一带,长岭村北是推覆构造的前峰带。  相似文献   

2.
乌兰努如东山尾推覆构造位于北山地区众多推覆构造带的最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转折部位。由于推覆带前缘受推覆体原地系统的不均匀阻力作用,致使蓟县系白云质大理岩在向北推覆过程中,东西两段向北倾的岩层发生扭折,使东段(东山)岩层发生向南翻转,以倒转产状推覆到下石炭统火山一沉积岩系之上,形成极为特殊的扭折翻转式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区域调查基础上,于甘蒙北山中南带首次发现了六条由南向北推覆的构造带,在每个推覆陶造带边缘发育大小不一的飞来峰。推覆体走向近东西,推覆在震旦系至中、下侏罗统之上,最大直观推覆距达55km,累积推覆距大于150km,并被上侏罗统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4.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成藏的地质条件具有分段性,即不同构造段成藏条件明显不同。成藏最有利部位是甫沙—克里阳、苏盖特—齐姆根两个构造带,发育了断层传播褶皱及三角带构造,集中了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侏罗系暗色泥岩三套优质烃源岩,拥有下白垩统砂岩储层与古近系膏盐盖层、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与其上覆泥岩盖层、中新统砂岩储层与其中泥岩盖层以及上古生界等一系列优质储盖组合;其次为和田逆冲推覆构造带,准原地系统(原地系统)构造圈闭良好,但烃源条件和储盖条件相对较差,下二叠统克孜里奇曼(P1k)碳酸盐岩烃源岩达到气源岩的标准,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及砂岩储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基本上都属低孔低渗型,下二叠统普司格组泥岩属优质区域性盖层;帕米尔前缘冲断带对成藏不太有利,虽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发育大型推覆构造及强显露型冲断层,缺乏良好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5.
北山造山带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关键地区之一,浊积岩是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山古生代浊积岩主要出露于营毛沱、柳园和黑山口地区。营毛沱浊积岩发育于下奥陶统,古水流方向由南向北,内部砂岩具中高等风化程度的长英质源区,构造背景为被动陆缘。早二叠世柳园浊积岩内部砂岩具低到中等风化程度的中基性源区,构造背景为大洋岛弧。早二叠世黑山口浊积岩中的砂岩源区具中等风化程度,环境相对柳园砂岩较为稳定,和长英质源区的沉积岩具相似性,构造环境可能为活动陆缘弧。对北山古生代浊积岩的解剖揭示北山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俯冲增生过程。早古生代花牛山-火石山一带发育向北的俯冲,火石山南部被动陆缘形成营毛沱浊积岩,之后的俯冲带局部后撤形成泥盆纪墩墩山岛弧。柳园地区晚古生代洋壳向花牛山和石板山岛弧带俯冲分别形成了柳园和黑山口浊积岩。本研究支持北山增生时间持续到早二叠世的观点,对认识天山、索伦缝合带的衔接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理厘定西南天山构造属性,不仅对天山大地构造单元的准确划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也至关重要。通过对西南天山乌什北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包括2期逆冲推覆构造。对主期逆冲推覆构造进行几何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具有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指向,并由北向南表现出由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向前锋带变化的构造样式。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物质组成及变形样式,认为西南天山乌什北山一带应属于塔里木板块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从而为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西南天山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构造变形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地电磁测深结果,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突泉盆地南部的构造格架和结构、地层的展布特征及深部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突泉盆地是一个叠合盆地,其中生界地层是在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晚古生代的构造对中生代的沉积有控制作用。突泉盆地可能是发育于逆冲推覆带前缘的挤压型盆地,其两套低阻层下侏罗统红旗组和下二叠统地层是潜在的生烃层系。  相似文献   

8.
北山地区发育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但相应的研究工作一直薄弱,限制了找矿勘探进展。内蒙古额济纳旗沙坡泉地区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钻探工作发现,该区存在一条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层层序关系表明,逆冲推覆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派生构造控制了多金属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其中北东向网状断裂裂隙系统是最主要的导矿、容矿构造。该推覆构造的发现指示了沙坡泉地区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同时也启示在研究中应注意北山中南带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及相关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石炭系油气潜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炭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相含油气地层之一。下石炭统的油气生成条件比上石炭统的好,这和早石炭世的盆地面积较大有关。石炭系下伏的志留系和上覆的二叠系的油气生成条件比石炭系还要好。上石炭统的油气储集条件比下石炭统的好,这和上石炭统的白云岩和滩相石灰岩分布较广有关。石炭系油气藏的直接盖层是下二叠统下部的梁山组,区域盖层是中新生代的泥岩为主的地层。南方石炭系油气生储盖条件的配置关系相当好。但是,南方石炭系以及整个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均经历了多次大的构造变动,其油气藏形成条件遭受相当大的破坏。在有利的生储配置关系的基础上,在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及面积较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尤其是在邻近石炭系本身或其下伏志留系油气源岩的地区,是寻找和发现石炭系新的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宜丰—德兴一带存在新的一种造山带类型,称之为晋宁期—加里东期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总体呈半月形舌状展布,是经北南双向多期碰撞叠覆的隐伏-半隐伏型造山带。经对多个出露于造山带内的构造岩片进行时态、位态、相态的研究与恢复,建立了该造山带的结构样式和构造演化序列,具有3层结构模式。分别由代表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残迹蛇绿混杂岩、扬子陆缘弧前盆地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下南华统次深海相沉积的浅变质岩片与怀玉—广丰地区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沉积的下南华统浅变质岩片组成。造山带两侧的宜丰-景德镇与德兴-弋阳推覆带是中国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伏于变质岩之下的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有巨大的找煤潜力。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组成及其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层对比结果显示,白乃庙地区发育在古生界之上并与其呈构造接触的地层为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哈拉霍圪特组和白音宝拉格组。经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构造剖面测量可知,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将白云鄂博群由华北克拉通北缘推覆至兴蒙造山带南缘的白乃庙岛弧岩带内,进而形成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根据逆冲断层、飞来峰与下盘地层、岩体的时代及相互关系,推断该逆冲推覆构造向NNW方向推覆7~15 km,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作用在陆缘的响应。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白乃庙地区陆陆碰撞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北山造山带自北向南发育红石山-百合山、月牙山-洗肠井和帐房山-玉石山3条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其中北部的2条蛇绿岩带揭示了北山造山带两阶段演化的历史:月牙山-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洋壳形成于530~520 Ma,沿该带多处保存较完好的蛇绿岩洋壳残块(洋壳结构具向北变新特征),与北侧的早古生代公婆泉岩浆弧(由南向北岛弧成熟度变高)共同指示了北山洋向北俯冲消减的过程,即490 Ma初始俯冲,450~440 Ma为俯冲峰期,430~420 Ma为同碰撞阶段,400 Ma的双峰式岩浆岩组合指示了北山洋的消亡和后造山伸展的过程;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是发育在雀儿山-圆包山岛弧基础上的SSZ型蛇绿岩,弧后开裂洋壳的形成与南侧最早发育的岛弧岩浆作用年龄接近(340~320 Ma),310~290 Ma俯冲峰期造成南侧白山岩浆弧大量的岩浆活动,早二叠世末期(275 Ma)的辉长岩和花岗岩侵位及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下部的角度不整合均反映了红石山洋盆的闭合。前人所划"石板井-小黄山蛇绿岩带"实为一条早古生代发育的深大断裂,沿带发育中基性侵入体及少量超基性岩,后期(志留纪末)叠加有较强的韧性剪切变形。中生代以来的走滑作用和逆冲推覆构造改造了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使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向北左行切错了十余千米,北山南部的中—新元古界推覆至下古生界之上。对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时空结构的厘定,有助于中亚造山带造山作用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古生代地壳增生的深入研究,也对银额盆地晚古生代新层系油气资源勘查起到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3.
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喀什凹陷与叶城凹陷之间的齐姆根凸起上,由3个与盆地边缘大体平行的次级逆冲构造带组成,即阿尔塔什推覆构造带、科克然达坂-希根纳孜吉勒嘎推覆构造带、库斯拉甫推覆构造带。3个次级逆冲构造带分别将石炭系—二叠系推覆在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将泥盆系推覆在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将元古宙变质岩及古生代花岗岩逆冲在泥盆系及泥盆系之上不整合覆盖的侏罗系之上。根据推覆体地层的叠置关系及逆冲断层的发育特征,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是由北向南演化的、后展式发展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其间发育横向调节的走滑断层。逆冲推覆体系的主体断裂沟通了源岩与储层,推覆体下盘发育的大型背斜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运聚条件的合理配置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纬向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部吐哈默-哈拉干-交其尔-线发现有一条呈纬向延伸达60余公里的推覆构造带。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的绿片岩系自南向北以低角度辗掩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基之上。推覆构造上盘变质岩中同斜倒转褶皱发育,轴面向北倾倒,伴有一组向南倾斜的叠瓦式冲断面;下盘见有较宽的韧性剪切带;还发现有一系列飞来峰与构造窗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推测推覆距离在20km以上。这一构造的发现为纬向挤压构造带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并显示了本区古生代末期以来岩壳沿经线方向的巨大缩减。   相似文献   

15.
藏北改则新生代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与古近系红层之上,形成大型逆冲岩席和弧形逆冲断层,原地系统古近纪红层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羌塘南部发育南羌塘薄皮推覆构造,导致班公—怒江蛇绿岩、三叠系—侏罗系海相地层及侏罗纪混杂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层与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层之上,形成三条蛇绿岩片带、大量飞来峰和厚度较大的构造片岩。中新世早期火山岩层和湖相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断层、褶皱构造和逆冲岩席,不整合面上覆火山岩年龄为23.7~19.1Ma,指示中新世早期改则及邻区基本结束了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估算羌中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100~115km,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82~110km;新生代早期改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近南北方向逆冲推覆总距离为182~225km,对应地壳缩短率为(50.3±2.7)%。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交其尔推覆构造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维杰  李述靖 《现代地质》1995,9(2):220-225,T00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部交其尔一带发现一条近EW向延伸的推覆构造带。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以低角度向北推覆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基之上.推覆构造上盘的浅变质岩中发育有一套轴面向南倾的同斜倒转褶皱系,并伴有一系列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面。下盘花岗岩中发育有较宽的糜棱岩带.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有一系列的飞来峰及构造窗。这一构造带的发现,为纬向构造带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显示了晚古生代末期以来地壳沿经线方向的强烈缩短。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造地层和构造解析的研究,确定哈尔克山西段上奥陶-下泥盆统中浅变质岩系经历了推覆剪切→推覆强变形→近南北挤压收缩三期变形。前两期以推覆平卧褶皱组合为特点,形成韧性变形带,第三期变形最终形成轴面直立的开阔褶皱。本区构造形态以推覆岩片大量叠置、平卧与尖棱倒转褶皱复合为特征,属板块聚合带成分。变形研究表明,塔里木西北缘构造运动早期以由南向北的韧性推覆为主。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地区发现志留纪侵入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期间,特别是二叠期间,尚没有早古生代侵入岩的报道。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出露的一条重要蛇绿岩带,本次研究在该混杂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发现其时代为423±4.5 Ma和434±1Ma,代表了其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志留纪期间,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最早发现的早古生代侵入体之一。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表明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在带志留纪期间已经出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是研究、认识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重要对象,对于连接对比东、西相邻构造单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相邻白山组地层的碎屑锆石时代及晚泥盆世侵入岩的发现等研究成果推断,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在早古生代开始就存在岩浆活动,该地区可能并非是早古生代的稳定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9.
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天山造山带由伊犁中天山北缘-北天山推覆走滑系统、伊犁中天山南缘-南天山推覆走滑系统和两者之间的伊犁地块组成。伊犁中天山北缘-北天山推覆走滑系统包括北天山推覆构造带、伊犁中天山北缘逆冲带和中天山北缘断裂带。伊犁中天山南缘-南天山推覆系统包括中天山南缘逆冲带、南天山北坡增生楔推覆席、南天山北坡早古生代被动陆缘推覆席、南天山南坡晚古生代洋壳-火山弧-复理石复合推覆席、中天山南缘断裂带和南天山南坡断裂带。区域构造和变形构造的研究表明西天山推覆构造主要奠定于早二叠世早期,走滑运动发生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中新生代,沿古生代构造有进一步的推覆和走滑运动发生  相似文献   

20.
点苍山新生代推覆构造的确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绍礼 《云南地质》2002,21(3):250-255
点苍山地处三江构造带东缘,其东侧扬子陆块上的古生代地层,越过洱海断裂推覆到苍山西坡的中、新生代地之上:下泥盆统青山组推覆至下白垩统景星组之上;上二叠叠统乌龙坝组及红岩子组推覆在始新统宝相寺组之上。三江构造带中的上三维统歪古村组及三合洞组推覆在上侏罗统坝注路组之上。推覆时期为始新世-上新世,推覆构造机制是陆内汇聚挤压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