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5月、9月和1988年1月调查了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和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溶解无机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3—4.4ng/dm~3,溶解总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5—40ng/dm~3,浮游植物含量变化范围为1.1—25ng/g(湿重)。测定结果表明,胶州湾中汞含量和分布规律与浮游植物的盛衰和陆地迳流有关。有机汞和COD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溶解无机汞含量随叶绿素a含量增加呈指数下降,表明浮游植物对汞的富集及其在海水中形态的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1年8月,1991年5月对大辽河口、鸭绿江口、滦河口、东村河口水体中总汞进行了取样和分析,其中又对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进行了溶解态汞的分析。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的含量分别为85~460ng/L和180~500ng/L,平均值分别为210和324ng/L;总汞含量分别为95~550和400~1000ng/L,平均值分别为310和640ng/L。大辽河河流段和河口段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是主要存在形式。河口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随氯度变化趋势相似。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约占50%。鸭绿江口和滦河口总汞含量分别为30~2500和3700~6700ng/L,平均值分别为700和5700ng/L。鸭绿江口总汞随氯度变化趋势与随浊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在滦河口总汞含量随两者变化趋势则不同。还讨论了滦河口、东村河口、鸭绿江口和大辽河口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3.
过去对长江口海域中汞的研究由于受测定方法所限,仅停留在汞含量较高的沉积物方面。近来随着测定水体中汞含量的方法取得了进展,因而对长江口海域汞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就更为迫切。基于此,我们于1983年10月调查了自长江下游(水体盐度为0.10)开始直至长江口区域(水体盐度为30.00)的水、悬浮体及沉积物中的汞含量。  相似文献   

4.
在2012年6月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春季航次中,采集了闽浙沿岸海域表层和岩心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汞和甲基汞的分析测试,并结合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含量、粒度组分、有机质含量和孔隙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等系统地分析了汞和甲基汞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闽浙沿岸海域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布大致表现为近岸含量高(杭州湾以南浙江沿岸),远岸含量低的特点。泥质区岩心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近表层较小的深度范围内(泥质区北部和南部,其深度范围分别为0~15和0~13cm)。(2)在闽浙近岸泥质区,汞的原位甲基化是甲基汞的主要来源,在成岩过程中,埋深或其他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甲基汞的转移或再分配。(3)影响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布及甲基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污染、海流体系、粒级组成、有机质含量和硫酸盐还原菌活性。人为污染是沉积物中汞含量的主控因素;海流体系控制着汞含量的分布格局;粒级组成影响着甲基汞的富集程度;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影响不明显,在岩心沉积物中,既可以促进汞的甲基化,也可以抑制汞的甲基化,主要取决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类型;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化能力是汞甲基化作用的主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用近岸沉积物捕集器测定了沙奈奇湾5站位不同深度的汞、沉积颗粒物和有机碳通量。通量值与生产力有一致的季节变化,而且比太平洋值高约1—2个数量级。与水柱中汞浓度值结合,计算出汞在沉积物-水间的分配系数(155级)和汞的停留时间(2.4年)。  相似文献   

6.
汞是极毒元素之一。自五十年代以来,海洋的汞污染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并对海水的汞含量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由于不同化学形态的汞,其生物效应和毒性有明显差别,且浮游植物对它们的摄取能力也不同,因此,测定海水不同化学形态汞的浓度,研究它们与浮游植物盛衰的关系已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据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的调查资料,报道了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海水的总汞、生物活性汞和有机结合汞浓度,着重研究了浮游植物盛衰对海水汞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海水的总汞浓度很低,生物活性汞与有机结合汞之间的转化,与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青岛胶州湾沿岸城区连续采集了10个月的降水样品,测定了其不同形态汞的浓度,并计算其湿沉降量。结果表明,降水中总汞(THg)、溶解态总汞(DTHg)、颗粒态总汞(PTHg)、总甲基汞(TMeHg)、溶解态甲基汞(DMeHg)和颗粒态甲基汞(PMeHg)的年体积加权平均浓度(VWM)分别为5.7、3.6、2.1、0.22、0.16和0.06 ng·L~(-1);年沉降量分别为3 145.4、1 975.9、1169.5、118.91、86.63和32.28 ng·m~(-2)。THg浓度与降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形态汞的湿沉降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降水量是影响THg浓度及不同形态汞湿沉降的重要因素。此外,降水中THg浓度还受大气中的PM_(2.5)、PM_(10)、 NO_2浓度和降水pH等反映人为活动的因子的影响,表明人类活动也显著干扰青岛胶州湾沿岸地区降水中汞的浓度。HYSPLIT模型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水中高浓度的汞主要来自于北方和青岛当地的燃煤取暖,而夏季降水中高浓度的甲基汞以及较高的TMeHg/THg比例主要是因为来源于海洋的气团携带了较高浓度的甲基汞,说明海源可能也是青岛胶州湾沿岸城区降水中甲基汞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阮正 《海洋学研究》1990,8(3):66-69
本文报导了太平洋表层海水中总汞、活性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浓度,并探讨了该海域汞的分布特征以及同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于1983—1985年采集黄河口及邻海沉积物、海水及悬浮颗粒物样品,测定了底质总汞、海水总汞、溶解总汞、无机汞及悬浮颗粒物总汞。所测定的各种汞的形态均列于世界河口区最低的浓度水平。枯水期无机汞和海水总汞分布相对均匀。丰水期溶解总汞分布均匀,而无机汞、颗粒汞和海水总汞都显示出与盐度、颗粒物含量相似的梯度分布。显示了黄河迳流及所携带大量悬浮颗粒物的重要影响。黄河水的无机特征和海水相对高的有机物含量,使无机汞入海后部分转变成有机汞,同时海水与河水的颗粒汞出现明显差别。底质汞与中值粒径线性相关,颗粒汞与颗粒物含量双曲线相关。近河口区盐度、颗粒物含量及颗粒汞含量有明显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刚毛藻在半咸水中对汞的累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2年以刚毛藻为材料测定了其在汉沽污水库中对汞的累积量,现场测定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刚毛藻(Cladophora)对汞毒性的耐受力较强,在1.0mg/L以下汞培养液中经48h生长正常;(2)在汞浓度分别为0.2,0.5,1.0,2.0,5.0mg/L半咸水培养液中,经48h刚毛藻汞含量由0.021mg/kg分别上升到60.0,128.0,240.0,325.0,420.0mg/kg,其累积量随水环境中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浓缩系数最高为8×10~3;(4)死藻积累汞的趋势与活藻近似,惟程度差些;(5)10g刚毛藻经48h使5L 0.2—5.0mg/L汞培养液平均去除率达72.3%;(6)刚毛藻在半咸水中去汞能力略高于在淡水中。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85年8月、11月和1986年1月对长江口区的溶解砷进行了观测。本文描述该区溶解砷含量及空间分布的变化,并讨论了长江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溶解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Arsenic(As) and mercury(Hg) are pollutants presented in marine environment. A process of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was propos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As and Hg in marine sediment samples(n =38) collected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The proposed method used an optimized pretreatment procedure in an aqua regia–H_2 O digestion system. Recoveries of As and Hg increased to97% and 98%, respectively, with suitable precisions(2.7%–4.1%) under optimized process conditions. As and Hg were widely presented in these samples, with the ranges of content values were 2.39–8.77 μg/g for As and48.03–410.8 ng/g for Hg.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thropogenic factor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abundances of As and Hg in investigated samples. The preliminary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I_(geo)accumulation index(I_(geo)) and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rate(M). Findings reveal that Hg demonstrates a strong ecological risk(with average values of 1.3 and 72% for I_(geo) and M, respectively)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Therefore, Hg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3.
西南黄海近岸低盐水体的来源与输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southwestern Yellow Sea there is a low-salinity and turbid coastal water,the Subei Coastal Water(SCW).The origins of freshwater contents and thus the dissolved terrigenous nutrients in the SCW have been debated for decades.In this study,we used a well-validated numerical model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multiple rivers,i.e.,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south and the multiple Subei local rivers(SLRs) in the north,in forming this yearround low-salinity coastal water.It is found that the freshwater contents in the SCW is dominated by the Changjiang River south of 33.5°N,by the SLRs north of 34.5°N,and by both sources in 33.5°–34.5°N.Overall,the Changjiang River contributes ~70% in the dry season and ~80% in the wet season of the total freshwater contents in the SCW,respectively.Dynamics driving the Changjiang River Plume to flow northward is the tidal residual current,which can even overwhelm the wind effects in winter seasons.The residual currents turn offshore near the Old Yellow River Delta(OYRD)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two tidal wave systems,which transport the freshwater from both sources into the interior Yellow Sea.Water age experiments show that it takes 50–150 d for the Changjiang River Plume to reach the SCW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seasons,thus there is a 2-month lag between the maximum freshwater content in SCW and the peak Changjiang River discharge.In the winter and autumn seasons,the low salinity in inner SCW is the remnant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 arrived in the previous seasons.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公里,径流量每年达1万亿立方米,同时,携带着5亿吨的泥沙和溶解矿物进入东海水域.长江入海处有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每年有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流入长江口.因此,研究长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对于环境污染和河口沉积过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长江总氮和有机氮的分布变化与迁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12月(枯水期),1998年8月和10月(丰水期),对长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入江口总氮、总溶解氮、总有机氮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水中各种形态氮的浓度,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支流明显高于干流;长江TN和TDN在枯、丰期具有基本类似的迁移变化过程;DIN是长江水的TDN的主要存在形式,丰水期TD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DIN;TDN是长江水中TN的主要存在形式,T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TDN或者由DIN和TON共同决定;丰水期各种形态的氮中只有有机氮比较容易为悬浮颗粒物质所吸附;长江干流枯水期TDN浓度与长江径流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枯水期TN、丰水期TN和TDN浓度与长江径流的正相关主要发生在上游,这与长江水中氮主要来自于面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长江无机氮的分布变化和迁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7年11—12月(枯水期)、1998年8月和10月(丰水期),对长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入江口各种形式的无机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枯、丰期,干、支流NO3—N平均浓度变化很小,NO2—N、NH4—N浓度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支流高于干流;长江NO3—N、NH4—N和DIN在枯、丰期具有基本相似的迁移过程;长江水中无机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NO3—N,NO3—N始终是三态无机N的主要存在形式,三态无机N处于较稳定的热力学平衡状态中;长江干流无机N与径流量呈正相关表明长江水中无机N主要来自于面源。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江口海区,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黄海冷水等多种水系混合、交汇,错综复杂。对河口营养盐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将为河口环境和生态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营养盐作为长江口这一世界著名渔场的化学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周年观察,讨论了各种营养盐(包括磷、硅和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它们在河口的转移过程,估算了营养盐的年输出量,并提出了长江流量和营养盐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口营养盐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输送途径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44  
根据黄海、东海的最新现场调查资料,探讨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与输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分析表明,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此外,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  相似文献   

19.
针对陈镇东先生于《Geophys.Res.Lett.》2000年27卷3期提出的"三峡大坝将减小东海的上升流并降低东海生产力"的观点认为,陈先生在其方法的适用性、严密性和观测事实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处。研究分析表明,三峡大坝不仅不会减少长江的年径流量,不会减小东海的上升流,反而可通过减少长江泥沙入海通量而增加近岸水体的光可得性,从而提高长江口及东海近岸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2000年8月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观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TD、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 YSI等仪器设备 ,于 2 0 0 0年 8月在长江口外海区对长江冲淡水结构、羽状锋等进行了现场观测。 2 0 0 0年 8月长江冲淡水出口门后 ,朝东北偏北流动 ,而当年 8月为长江径流量偏小的月份。通过动力分析指出了近口门段长江冲淡水分布类型与径流量的关系。长江冲淡水主流在近口门附近朝东北偏北扩展后 ,在科氏力作用下朝东南扩展 ,在转向区域为沿水下河谷北上的高盐台湾暖流水。高盐的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混合 ,生成口外羽状锋 ,强度大 ,阻挡了长江冲淡水向东扩展 ,并使冲淡水在当年径流量偏小情况下朝东北偏北运动。部分台湾暖流水在中下层能穿越长江口外而向北流动。羽状锋主要存在于长江口外 1 2 2 .6°E附近的 1 5m水层之上。在浙江沿岸、长江口外水下低谷西侧、吕泗近岸存在着上升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