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留58潜山蓟县系雾迷山组油藏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包括了原生孔隙,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类型.潜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育和横向上的分带发育.综合本区测井解释及岩心观察认为,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与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平面上储层发育带是否处于潜山构造顶部或断层...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二连盆地不同岩性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古生界潜山岩性分布具有多样性,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常规测井和伽玛能谱测井等技术对二连盆地不同岩性潜山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潜山、凝灰岩潜山和动力变质岩潜山储集层较发育,以溶蚀型储集层为主,孔缝组合类型为洞穴型、孔洞-裂缝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花岗岩潜山和区域变质岩潜山储层欠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缝,孔缝组合类型为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不同岩性储集层纵向分布具有分带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岩溶带、风化淋滤带、强风化碎石带和内幕溶蚀带;灰岩潜山和凝灰岩潜山储集层纵向分布广,具有纵向随机发育的特征,花岗岩潜山和花岗碎裂岩潜山存在风化壳储集层和内幕储集层。综合分析认为潜山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岩性、距离潜山顶面的深度、构造运动及断裂分布和热液活动。不同岩性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距离潜山顶面80m深度范围内;裂缝发育带沿断裂呈带状分布,而且随着与断裂距离的增加,构造裂缝分数维值逐渐减小;热液活动对储集物性起着改善和破坏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蕴含资源量巨大,勘探前景广阔,是胜利油田的接替新领域。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多受构造活动、岩性变化和流体溶蚀等影响,其内幕储集空间非常复杂,油气开发难度大,准确地描述裂缝空间分布是潜山油藏开发的基本前提。这里以胜利油区富台潜山为例,通过研究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并结合测井、地震资料对其进行地层划分,以深度学习为辅助手段实现了对全区进行高效的裂缝预测;在裂缝预测结果基础上进行断缝溶储集体刻画,并结合多地层的古地貌准确直观地展示了刻画结果。  相似文献   

4.
天然裂缝是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影响着潜山油气运移、聚集、保存和单井产能.利用岩心、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最后运用多信息融合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裂缝的分布进行了综合评价.吉华1潜山变质...  相似文献   

5.
由于油井取芯费用高昂加之油层保护的需要,不可能大量取芯,因此利用少量的岩芯资料,结合其它一些手段来预测未取芯井段的岩性,就成为有效识别和预测潜山储层分布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针对埕北30 太古界潜山储集体,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了潜山储集体岩性的定量识别,经与岩芯观察、薄片分析、成像测井结果对比检验, 符合率达到了90%,从而为开展潜山油藏裂缝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河茨榆坨潜山太古界裂缝型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实测、裂缝统计、包裹体分析、裂缝分形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茨榆坨潜山太古界裂缝型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太古界4类变质岩中,黑云母二长片麻岩是最主要的储集岩,裂缝最为发育;黑云母钾长片麻岩次之,裂缝较发育;蚀变煌斑岩、黑云母角闪变粒岩均为非储集岩。茨榆坨潜山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和微裂隙,太古界储层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裂缝,以高角度张性裂缝为主,形成于中生代中、晚期;部分张剪性裂缝形成时间不晚于古近纪晚期。潜山储层的裂缝以细、微缝最发育,其宽度和面孔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控制研究区太古界储层裂缝发育的因素有岩性、断层、深度、古风化作用、溶解作用、岩浆侵入、裂缝组合等。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的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是指有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奥陶系潜山。潜山内幕多为单斜平行结构,储层基本为非均质"似块状结构"。古近系为主的烃源岩,通过控山断层的断面输油,形成"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奥陶系潜山内幕成藏有四项主控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生烃灶供烃潜能、有效输烃窗口、优势输导通道以及储层裂缝发育。同时具备四项有利主控因素的潜山,油气富集规模较大。在生烃灶供烃潜能有利的前提下,其他三项主控因素之一为不利时,仍有成藏的可能,但规模一般较小。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和控山断层形态的影响,背斜构造、弧形断层、多向交切断层有利于裂缝的发育,而受直线型断层控制的潜山裂缝欠发育。  相似文献   

8.
揭示前进潜山带沈288区块太古宇潜山油藏特征对大民屯凹陷潜山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民屯凹陷前进潜山带沈288区块太古宇潜山油藏岩性分析、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比了不同层段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前进潜山带沈288区块太古宇潜山油藏岩性主要包括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以及角闪岩和煌斑岩类,通过锆石原位年龄确定该潜山地层属于太古宇鞍山群,可以划分成3套潜山地层:第1套岩性以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第2套岩性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第3套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其中以第3套地层裂缝最为发育,是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原因。3套地层所处的构造应力背景相同,裂缝发育程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岩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塔里木盆地罗斯—玛东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勘探的相继突破,碳酸盐岩储层的复杂性日渐凸显。综合钻井、地震、测井、岩心、薄片等手段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①垂向上储层受岩性影响较大。蓬莱坝组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鹰山组下段为石灰岩-白云岩过渡岩性,鹰山组上段主要为泥晶灰岩,自下而上储层变差。②平面上潜山暴露区和覆盖区的储层差异较大。鹰山组上段仅在潜山垒带内形成裂缝型储层,覆盖区储层欠发育;鹰山组下段"串珠"储层发育,暴露区辅以裂缝型储层;蓬莱坝组潜山暴露区与覆盖区孔洞型储层均发育。通过对储层分布和发育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分布的3种模式:蓬莱坝组构造型块状油气藏,鹰山组上段裂缝型准层状油气藏,鹰山组下段裂缝-洞穴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隔层是潜山内幕油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的勘探实践出发,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潜山内幕隔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隔层岩石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其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分布特征影响着潜山内幕油气的分布。根据潜山内幕隔层与油气的配置关系,将隔层控制下的潜山内幕油气分布模式划分为顶部遮挡型、底部遮挡型、侧向遮挡型和顶底夹持型等4种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斜坡带和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测井、钻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建立了不同油气输导体系与潜山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圈闭遮挡条件,可将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等3种类型;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发育断裂、不整合、内幕溶蚀层和复合型输导体系等4种类型;受碳酸盐岩地层、断层活动性影响以及与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断裂型输导体系具有高效性和时效性的特征,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内幕油气藏;不整合型输导体系由不整合上部底砾岩和下部淋浴带组成,具有"双层"输导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潜山坡油气藏;内幕溶蚀层型输导体系由潜山内部的溶蚀孔-洞-缝系统组成,其发育程度受内部地层泥质含量控制,有利于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复合型输导体系由单一型输导体系复合形成,具有"多样式"的特点,可以形成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潜山是渤海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以渤海区域重点开发目标Z油田为例,应用钻测井、岩心、微观薄片及地震等基础资料,对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形成机制及地质发育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为晶间孔、裂缝和溶蚀孔隙.碳酸盐岩潜山储层主要受沉积、成岩及构造因素控制.结合单井特征及垂向岩溶分带性,将潜山纵向分为表层风化带、垂直渗流带和顺层溶蚀带.受成岩、构造等多因素影响,上油组较下油组储层发育,上油组储层全区发育,下油组储层局限发育.明确了岩溶分带及储层展布地质模式,为油田的下步调整和挖潜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古潜山的油气运移条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在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进行解剖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古潜山油气运移条件的研究,认为西斜坡古潜山油气藏的油气来源有4种运移路径,论述了不同运移路径的特点,并讨论了影响油气运移的主要因素。在潜山油气藏的多种供油方式中,有效生油岩直接覆盖潜山的多向供油方式最为有利,这种供油方式与规模较大的潜山相配置可以形成大型的潜山油气藏;其次为潜山与有效生油岩通过不整合面或断面接触的单向供油方式,这种供油方式也能形成比较富集的潜山油气藏。这一认识对西斜坡乃至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的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滑脱型潜山成藏研究--以沾化凹陷渤深6潜山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渤深6潜山于早第三纪初期与埕东凸起分离,沿边界断层滑脱至渤南洼陷,后期为第三系覆盖,是济阳坳陷中典型的滑脱型潜山.在多期构造运动及古岩溶作用下,潜山中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渤南洼陷中沙三段烃源岩为潜山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潜山内幕发育的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从而在潜山顶部形成风化壳油藏,而在潜山内幕则形成层状油藏.该潜山油气藏具有埋藏深、破碎严重、含油层系多、单井产能高且不含水的特点.研究渤深6潜山的成藏机制对指导断陷盆地深层滑脱型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钻井揭示渤海油田渤中A构造太古宙潜山拥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而目标区太古宙变质岩潜山裂缝储层面临埋深大、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快等问题,制约了该区勘探评价的顺利实施.本次研究从潜山裂缝储层的成因机理出发,分别对风化裂缝带和内幕裂缝带储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开展了针对性的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对于风化带裂缝储层,创新采...  相似文献   

17.
火山喷发的多期性是导致凝灰岩潜山纵向多期风化壳(带)发育的重要原因。从地球化学、测井响应特征和岩石学 证实了二连盆地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带)的存在及其特征:(1)哈31井凝灰岩地层在1062~1080 m和1165~1179 m两 个井段表现为 K,Na,Ca 等元素淋滤,CIA 指数较大,而 Al,Fe,Mn,P 等元素相对富集,S/A 指数变小;(2)这两个层段 测井响应表现为风化壳的特征,而且其测井曲线在纵向上具旋回特征并有连井上的可对比性;(3)不同喷发期次形成的凝 灰岩结构、组分以及粒度不同。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带)的存在对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成藏效应主要表 现在储集层垂向分带性、风化壳油藏(晚期风化壳中)和内幕油藏(早期风化壳中)纵向叠置和复式油气聚集成藏模式等 3 个方面。文中对多期凝灰岩古风化壳的认识扩展了火山岩潜山的勘探深度,为火山岩潜山内幕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崔玉哲 《现代地质》2014,28(4):867-874
裂缝型储层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复杂,识别难度大;然而裂缝形成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采用蚂蚁追踪裂缝识别、吸收衰减属性分析和多属性聚合分析等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细化处理流程,多种预测相互印证,减少单一预测方法存在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潜山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辽河坳陷滩海区海月潜山裂缝型储层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潜山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