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王鑫  周立宏  金凤鸣  付立新  楼达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23-67z1124
正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是大港油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年来,先后在王官屯、乌马营潜山古生界发现油气流,且均为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供烃成藏,如王官屯潜山王古1井二叠系石盒子组发现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判断为煤成天然气。这些发现拓展了古生界潜山的勘探领域,表明了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油气充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石炭—二叠系的碎屑岩储层也可以充注成藏,证实了古生界潜山具有更大的油气勘探价值。随着勘探进程与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东安金矿潜火山岩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安金矿是黑龙江省发现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物型金矿床。赋存于中生代潜流纹岩和晚印支期碱长花岗岩接触外带的断裂系统中,近矿围岩硅化强烈、冰长石化发育。通过对潜火山岩的控矿作用研究,认为该区钙碱性中酸性潜火山岩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度现今地温梯度为20.8~41.0℃·km-1,平均值为31.6℃·km-1,比未校正值减小1~3℃·km-1;现今大地热流介于48.7~79.7mW·m-2,平均值为59.2mW·m-2.平面上,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和热流由西向东(从盆地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大,并且凸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而凹陷区则偏低,与基底地形起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冀中坳陷腹部高热流凸起区广泛分布地热田.冀中坳陷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为98~109km,其岩石圈热结构为一典型的"冷壳热幔"型.本研究不仅对冀中坳陷油气勘探与地热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深部岩石圈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生古储”型潜山是大港油田潜山勘探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了勘探突破,多期断裂演化控制了新生古储潜山类型多样性及成藏条件多样性。通过系统分析坳陷控山断裂的静态、动态特征,恢复断裂发育对潜山山系形成的控制作用,针对古生界内幕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储机制、烃源岩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等成藏要素系统分析,区划潜山类型,指出不同类型潜山勘探潜力层系及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现今断裂具有多走向、多性质的特征,受控于多期次叠合演化的结果。其主要为四个期次:T3时期近EW和NW(W)逆断,J1+2继承发育;J3+K1初期挤压逆冲形成NNE(近SN)向逆断-转换断层;至K1为负反转发育阶段,形成负反转断层;E时期受伸展作用控制,形成NE(E)向伸展断层。(2)“两期挤压成山-一期块断成山”成山过程,内幕储层经历“早成岩期—表生期—中成岩期—晚成岩期”多期成岩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储层为中孔-中渗储层,碎屑岩储层为中-低孔隙、中-低渗储层。(3)在孔二段和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条件下,源-储对...  相似文献   
6.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岩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的油气成藏单元,而烃源岩油气藏为赋存于烃源岩系统内的油气聚集。划分出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两大类,泥岩裂缝油气藏等6种烃源岩油气藏,受构造控制,造就了它们独有的形成机制和特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横向并列成圈、纵向有序成串、上下分层过渡、常规与非常规差异机理成藏和有序共生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从内圈的深湖相页岩油气藏、浊积砂岩性油气藏,到中圈的半深湖相的致密油气藏,再到外圈的浅湖-半深湖过渡相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分布序列。成藏机制上,也形成了内圈的页岩油气藏以原地连续性“滞留”与微运移“停留”,中圈的致密油气藏以大面积初次运移“停留”、外圈的岩性尖灭油气藏以浮力二次运移“截流”为特征的有序成藏机理序列。明确了页岩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内圈前三角洲相带的具有“优势组构-滞留烃超越效应”的区域;致密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中圈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具有“优势孔缝耦合”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深水细粒沉积层系的层序地层单元细分和对比,是建立合理的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也是进行深水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往往由于细粒沉积层系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标志不明显,其划分对比较为困难,这也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从沉积层序的成因及其表现入手,应用表征沉积环境或沉积物特征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在纵向上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沙三段下亚段半深湖—深湖相泥灰岩沉积进行了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较好地识别出了4级旋回与5级旋回,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资源较丰富,近期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但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及期次尚不明确.以黄骅坳陷北大港古生界潜山为例,综合利用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观察、测温、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结合烃源岩生烃史,对其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发育碳质、胶质-沥青质、油质3种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等多种次生改造过程,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及生烃史,推测早侏罗世中期之前存在油气充注;古生界潜山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一期包裹体发黄褐色荧光,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表面及方解石脉内,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75~80℃,第二期包裹体包括黄色、蓝绿色荧光两类,分布在石英颗粒内裂缝、穿石英颗粒裂缝及方解石脉内,均一温度峰值范围分别为85~90℃和95~100℃;综合古生界潜山储层沥青及包裹体特征,结合烃源岩生烃史,确定古生界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分别为中三叠世(235~223 Ma)和新近纪-第四纪(22~0 Ma),且以晚期成藏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富油气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观察和地层水矿化度、热解、包裹体均一温度、黏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规物性等资料,分析了歧口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证据,明确其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方式,认为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较为发育,对于储集层有较强的改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标志包括热液角砾岩、斑马状结构、褪色泥岩和多种类型的热液矿物组合;地层水矿化度异常高;具有异常高Tmax或S1与S2值的泥岩;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超过正常热演化最高温度;浅层砂岩中高岭石质量分数异常高和中深层砂岩中绿泥石质量分数的异常高值;泥岩中Zn、Cd、Ba和Pb等微量元素出现异常高值;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具有Eu正异常.不同类型储层中热液流体的改造方式具有差异性,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凝灰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和促进脱玻化作用,玄武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热液流体通过溶蚀作用和促进绿泥石的发育来对砂岩储层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基底石炭系碳酸盐岩油藏的发现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赛汉塔拉凹陷赛51井首次发现了基底石炭系碳酸盐岩油藏,酸压试油获得日产油226m3。这是二连盆地自1979年大规模石油勘探以来获得的最高产量,也是在中国东部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中的首次发现,为中国东部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赛51油藏位于赛汉塔拉凹陷缓坡一侧的扎布断阶带上,紧邻主生油洼槽,具有不整合面与断层两种供油方式,油气源充足;同时,有利的背斜圈闭形态、孔缝洞十分发育的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良好的以致密火山岩为主的盖层条件等,是该油藏形成并高产富集的关键因素。赛51油藏的发现对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