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8,28(5):959-961
今年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马溶之先生诞生100周年,对这些为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刘东生先生十分重视宣扬这些老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和对中国第四纪事业的奉献,总是在《第四纪研究》上亲自撰文纪念文章,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生前曾一再关照,《第四纪研究》应该在一定的时机,缅怀这些中国第四纪的奠基人。对马溶之先生的学术成就刘先生一直十分景仰,非常可惜的是刘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不能再为我们撰稿怀念马先生。为表达刘东生先生的遗愿和对马溶之先生的敬意,本刊征得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同意,转载刘先生为纪念马溶之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文集《马溶之与中国土壤科学》撰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7,27(3):474-474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专著《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及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出版已经将近一年了,读过这本近年来并不多见的、杰出的综述性专著以后,一直有将它介绍给广大第四纪工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70-1171
编辑按 杨怀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在地貌与第四纪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前不久,杨先生因病逝世。《第四纪研究》特刊载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杨达源教授等撰写的纪念短文,以表达学界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4.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的领导下,以现代冰川研究为契机,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使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在对我国西部地区(105°E以西)第四纪冰川有了相当认识后,进行了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拨乱反正,将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了以定年为特征的定量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纪冰川将在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老冰期冰川地形的定年、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袁复礼先生讲完第四纪地质及其相关连的一些理论问题之后,应当接着谈一下第四纪地质图及地貌图的类型。内容和绘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现在就在这几方面作一些一般性的介绍。一、第四纪地质图方面Ⅰ.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内容为了完成整个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第四纪地  相似文献   

6.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0-910
在中国,提起第四纪无不联想到刘东生,刘东生先生的名字与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从国家需求、学科方向、知识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带领着全国同行,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8.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2007,27(6):901-904
1从初识到建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 欣逢我国第四纪科学成就最大者、楷模、长者和老友刘东生院士九十华诞,敬致最热忱的祝贺.回忆1946年冬在长江三峡东口江边与东生同志初次相识,他正随同侯德封先生勘查三峡大坝工程地质,我是在做大坝水库淹没损失调查,沿江步行去宜昌.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2008,54(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前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0.
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1.
后记     
《第四纪研究》2000,20(1):100
感谢本期的作者们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展望了第四纪研究的未来并缅怀我国第四纪科学研究创始人之一侯德封先生。侯德封先生为他自己在已经过去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但他却为第四纪科学研究的未来画上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虽然我国第四纪研究已有了很大发展 ,取得了许多好成绩 ,但他还是不会停止的 ,因为他生前一直强烈地希望第四纪和地质科学研究的未来有新的、更大的、惊人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他画了一个惊叹号的缘故。当我们看到为满足国家对海洋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古海洋学和第四纪研究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ODP)中初露头…  相似文献   

12.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记尹赞勋教授是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也是成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倡导者之一。他对我国第四纪研究工作的发展功勋卓著。尹赞勋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主持或参与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重大活动:(1)1957年,在尹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倡导下,中国...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2009年3月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召开.大会举行了"刘东生星"(58605号小行星)的命名仪式、<纪念刘东生院士> 文集和<黄土与干旱环境>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14.
说中国冰期     
丁骕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地貌学家,1949年前长期担任中央大学教授,现定居美国。本刊全文转载丁骕先生1981年发表在《华学月刊》第一一八期的《说中国冰期》一文和1986年4月29日给施雅风理事长、何兴编辑的《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问题通信》(题为编者加),旨在介绍海外学者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及环境问题的观点,勾通海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深入发展。相信国内学者将会从丁骕先生的论述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记裴文中先生说他自己是第四纪地质学家。他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古人类、旧石器、古脊椎动物和地层以及史前考古,无一不是从第四纪的角度去研究它的,而且他在这些方面推动了我国第四纪的研究,说他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是恰当的。裴先生曾和笔者谈过他去法国...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2010年海峡两岸高校第四纪教育与普及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3月6日至3月8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 海峡两岸第四纪教育与普及、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7.
袁宝印 《第四纪研究》2004,24(3):252-254
裴文中先生是我国2 0世纪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今年适值他诞辰10 0周年,学术界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他的学术成就,以激励后人。196 3年我做为裴先生的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先生学习第四纪哺乳动物、旧石器考古与古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 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 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 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 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 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 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 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 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 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 到达长城一线, 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 ℃. 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 到达长江口一带. 海平面下降约140 m, 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 km. 由于冬季风加强, 气候以干冷为主, 不利于冰川发育; 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 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 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 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 只是在0.8 Ma BP之后才抬升到海拔3 000 m以上, 进入冰冻圈并发育冰川.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 中国学者在黄土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山地冰芯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尹赞勋院士诞辰100周年,以此文来纪念尹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功绩.尹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不仅仅在古生物学,而且还在地质学的其他分支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学习古生物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而且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第一个发掘和研究了中国洞穴沉积以外的第四纪地层和化石;他对大同火山、镜泊湖、北京房山云水洞的研究都是原创性的,成为后世研究的楷模;他主编的中国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续编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必读书籍.此外,尹先生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板块构造的学者.尹赞勋先生始终认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他帮助和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且与他们分享他自己的资料和观点.我认为尹赞勋先生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他同时代学者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11,33(6):1444-1446
由施雅风先生主编,赵井东、王杰副主编,14位主要参编者共同撰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New Understanding of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China)专著,已于2011年6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为16开全彩色铜版纸精装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