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85,4(3):104-104,45
沙漠变迁是干旱区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六十年代初,侯仁之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沙漠变迁,近几年来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涉足这一领域,取得许多成果,也出现不少分歧。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环境变迁研究会于1984年11月在重庆联合召开的环境变迁学讨术论会上就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变迁问题展开的讨论,反映了研究工作的蓬勃气象。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受大量的外调水资源和人工灌溉的影响,干旱扬水灌区的水土环境变迁过程具有独特性,其对区域环境要素的响应是长期、潜在而缓慢的,该过程可通过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描述其发展的趋势。评价过程是否合理,评价结果是否准确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干旱扬水灌区水土环境变迁响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干旱扬水灌区水土环境变迁响应因子都属于"微敏感"因子;地表水对水土环境的变迁响应相对较为强烈,其次为地下水、区域气候,而土地利用最为迟缓; 18个响应因子中最为敏感的是灌区提水量及灌溉用水量,次之为地下水水位及回归水水质。该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当前灌区水土环境变化现状相吻合,验证了改进层次分析法在干旱扬水灌区水土环境变迁响应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灌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朱照宇  曾昭璇 《热带地理》1999,19(3):275-281
简略回顾了华南热带亚热带古环境和现代环境研究在90 年代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红土与全球变化研究, 海岸带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研究, 海洋沉积与环境变迁研究, 构造- 火山- 地貌与海陆环境变迁研究, 现代环境与应用第四纪研究, 等等。文中对进一步开展华南古全球变化和现代全球变化研究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4.
黄春长博士的著作《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第二次印刷)建立了环境变迁科学的理论体系,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展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它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地理学的时空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书中第一部分系统地总结论述了环境变迁学的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和反馈问题,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变化幅度,渐变、突变和灾变问题,环境变迁研究途径及其理论依据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于环境变迁科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考。第二部分引用世界环境变迁学领域大量的新材料,重点论述了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从时间上涉及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晚冰期、全新世和历史时期。内容涵盖了全球气候变化、古冰川与冰期、河湖水文变化、黄土与季风演化、海平面与海岸带演变、植被变化和动物群演变等重要理论问题,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三部分重点论述环境变迁的人类因素。系统分析论述了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发展演变。深入探索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地关系演变问题,内容包括人类活动对于地质地貌环境、土壤土地资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及其不良反馈等。其中涉及全球气候和碳循环变化,河湖水文水资源和海平面变化,植被退化和荒漠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城市地面沉陷等问题。这些对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环境演变的规律,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保障今后的人类食物安全、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深刻的启发性。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材料丰富且翔实可靠,文字流畅,系统性强,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书中既可见世界流行的极地冰芯、深海沉积、黄土与东亚季风、热带珊瑚层和ENSO等最新研究成果,也可见有关过去的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例如末次冰期内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晚冰期和Younger Dryas气候突变,全新世短尺度变化,小冰期气候和环境,热带非洲封闭湖盆水文突变,西北欧的Elm Decline, 北大西洋水温盐环流及其气候反馈等。同时,书中还融汇了作者在欧美和国内的研究成果。   当然,作为地学领域的发展前沿,环境变迁科学正在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迅速,新的学说层出不穷。本书再版时,可以考虑更进一步地充实有关方面的内容,例如,可以考虑增加有关东部平原河湖演变、黄河的决口和断流问题,人地关系调控理论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坏境变迁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环境变迁学术会议”,于1984年11月19日—23日在重庆北碚召开。这是以“环境变迁“为主题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提交大会论文141篇。在出席大会的106名代表中不仅有从事自然科学(地理、第四纪地  相似文献   

6.
动因与机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环境变迁学术讨论会,1989年12月1日至4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了近50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会议还就环境变迁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时间尺度上下跨越300万年,而以全新世中期和历史时期为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了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副教授新作《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该书基于系统科学和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以农户的居住、消费、就业和交往等空间行为为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内生变量,以量化实证研究和有选择的实地经验研究为依据,借助行为科学和人地关系理论的规范分析,构建一个"制度约束——行为变迁——环境响应"的驱动模型,揭示了农户空间行为变化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该书试图  相似文献   

9.
区域环境变迁与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丽芳 《热带地理》2002,22(3):214-218
区域历史进程中持续发展与环境变迁表现出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两种动态过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通过人类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持续发展,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内容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调节与控制,文中还简要阐明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指出解决PRED问题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达到全球环境共有共治共保共享。  相似文献   

10.
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学理解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逻辑、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找准历史方位,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集成现有研究成果,梳理了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过程,总结了主要要素的变迁特点,探讨了这些历史变迁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两千年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的多尺度准周期波动、黄土高原破碎化、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扩张、河口三角洲海岸在泥沙沉积作用下逐步外移、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湖泊萎缩、森林和温带草原面积下降。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突出表现在人口增长和格局变化、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耕地向外围扩张、交通网络由道路网和运河网向立体化综合交通网转变。依据上述变化的历史逻辑,未来基本自然地理格局和地理界线仍将长期存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星罗棋布的湖泊水系已难再现,南粮北运成为历史,但森林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网络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同时还要加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防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演变是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个世纪以来,包括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在全新世黄土高原森林变迁研究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基于国内外有关全新世黄土高原森林变迁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视角,简要回顾了全新世黄土高原森林变迁研究的经过及主要进展,总结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分歧产生的原因,对该学术问题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与农业的实地考察,首先回顾了该国历史上喀斯特环境的变迁,其次探论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与农业生产、人口变化以及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治理的经验对我们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问题与发展趋势,如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等.该文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角度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是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目标就是从农户空间行为调控的内在机制出发,制定引导农户空间行为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我国西北、西南、中南地区交界地带的秦岭大巴山地区,在明清时期我国普遍兴起的山地开发中具有典型意义.武汉大学张建民教授的<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野、条分缕析的缜密分析,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上游我国重要经济区与生态区的秦岭大巴山地区山地经济与地理环境变迁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历史上山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地理环境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与文化变迁文/焦润明人类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势必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变迁。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也就极大,直至今日我们仍无法根本摆脱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自身生存能力的增...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恶化,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科学研究预测区域乃至全球环境演变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成为目前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要科学的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就必须研究过去的环境变迁,沉积物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而湖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直接出露于地表,其沉积物则是最好记录环境变化信息的载体。近几年来元素地球化学在研究湖泊演变历史,揭示湖泊环境变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今后的工作应着眼于分析研究引起源泊环境变化的原因,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而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或许是今后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南缘自然与人文历史变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通过对里大盆地南缘自然与人文变迁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其自然生态环境演化、人文历史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气候湿润、水量丰沛,则有利于绿洲经济、文化生产的迅速发展提高。反之,则环境恶化、沙漠化过程加快、绿洲废弃。早期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占比重大,而后期人文力量起主导作用。自然条件决定了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内在基础,人类活动是本地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这在自然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表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中国历史环境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生产的影响。现今中国的环境特点,是2000多年环境变迁的继续。在今日环境状况下,经济生产需要新的发展方略与环境改造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李取生  邓伟  钱贞国 《地理科学》2000,20(4):362-367
本文运用环境变迁的理论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本区沼泽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河道变迁、新构造运动、风力作用、古气候变化。沼泽残余盐碱化与晚更新世松辽大湖的消亡、河道变迁有关,现代盐碱化则主要是水利工程、植被破坏和气候变化引起的,而且呈迅速加剧的趋势。防治沼泽盐碱化的主要措施是实施水稻和芦苇开发、大规律建立蓄洪区和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中国历史环境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生产的影响。现今中国的环境特点,是2000多年环境变迁的继续。在今日环境状况下,经济生产需要新的发展方略与环境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