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d population flow data for 2016,and using entropy weight TOPSIS and the obstacle degree model,the centrality of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together with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entrality were measured.In addition,data for the population flow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es and to verify central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pattern of centrality conforms closely to the pole-axis theory and the central geography theory.Two axes,corresponding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hanghai-Kunming railway line,interconnect cities of different classes.On the whole,the downstream cities have higher centrality,well-defined gradients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city infrastructure compared with citie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2)The economic scale and size of the population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centrality of cities,and other factors reflect differences due to different city classes.For most of the coastal cities or the capital c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factors that require long-term development such as industrial facilities,consumption,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vide the m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For cities that are lagging behind in development,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have become the main method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competitiveness.(3)The mobility of city popul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centrality scor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centrality are all greater than 0.86(P<0.01).The population flow is mainly between high-class cities,or high-class and low-class cities,reflecting the high centrality and huge radiating effects of high-class cities.Furthermore,the cities in the YREB are closely linked to Guangdong and Beijing,reflecting the dominant economic status of Guangdong with its geographical proximity to the YREB and Beijing's enormous influence a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
滠水河流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出发,根据滠水河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构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参数包括人口、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等。通过模型正负反馈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进行子系统划分,并确定人口平均增长率、服务业废水率、工业废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率为敏感性因素,以敏感因素为核心,设计3种不同情景,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情景的分析与比较,提出滠水河流域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北钟祥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婧婧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2,31(3):450-460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与人居科学、环境科学和乡村社会等多学科视野,根据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规律,阐述了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分析了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以湖北钟祥为案例,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考究了乡村长寿现象与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舒适人工居住环境的关系,归纳了乡村长寿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成因的综合性、长寿与人居环境的正相关性、山区与平原乡村长寿现象的同质性以及人类诉求健康长寿的永恒性等五个可供思考的重要命题,并对建设有利于"居民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城市化的新观念,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新理论模式--中国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之上,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之间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同时,还在此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自的现实条件,分别对其实施城乡网络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7,(4):F0003-F0003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城乡文化之间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在化解现代城乡文化发展的各种难题中,既需要政府层面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学界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角研究城乡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7.
城乡文化信息流时空整合的理论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媛媛  曾菊新  韩勇  罗翔 《地理科学》2016,36(3):342-351
为了探寻城乡文化信息流的基本规律,将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Petri网理论,通过“3S”集成技术以及State flow分析工具,旨在解决如何测度城乡文化信息的流态关系和构建时空整合模型两个科学问题。从“动态”的城乡文化“场域”视野出发,以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信息流对新城乡文化空间形成的影响,并研制出驱动机理和时空整合模式,初步构建现代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理论,力图为促进新文化地理学和信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发展创建新的理论菜单,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国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构建城市竞争力多指标体系,从空间分布视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空间格局整体呈三大"核心(一主两副)—边缘"板块结构,且保持时间惯性和空间惰性,时空演变呈"总体锁定,局部变动"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力分布具有总体格局的均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和内部竞争结构的异质性;(3)5个主因子空间分异显著,仅第一主因子与综合竞争力空间耦合良好,第一、第三主因子重心迁移轨迹趋向几何中心"均衡点位"。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旅游经济的空间非均衡性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首位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非均衡性、相对非均衡性和比较优势,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北省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较为稳定,鄂西的比较优势突出;(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造成湖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3)由于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非均衡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传明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1,30(12):2209-2221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借鉴现有成果基础上,完善了不受分析空间尺度大小影响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尤其强调了火车站的节点属性及其等级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以此测算湖北省79个县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揭示其空间差异规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分别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