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黑河流域降水及河水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并阐明了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特征,探讨了盆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大数量相互转化的固有规律,深入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资源和环境负效应,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开发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工河流域山前地下水库开发利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开采量和流域径流量等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三工河流域山前地下水库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原因,建立了地下水库开采量模型,并用水均衡法进行了验证,同时计算了不同保证率条件下三工河径流量相应的地下水可开采量。通过对灌区需水量的预测,提出了缓解本流域工农业需水量与流域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合理利用地下水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GIS支撑下的干旱区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王永兴  陈曦 《干旱区地理》2003,26(2):110-115
干旱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是一种普遍情况。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方便的进行干旱区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空间分析与评价。本文用新方法对新疆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分析表明,新疆大部分流域水资源丰度较差,水资源总体比较紧张;水资源利用上,除天山北坡各流域已超采或高度开发,不宜进一步开发外,其它流域均有一定开发潜力.尤其是地下水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的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建勋 《中国沙漠》2008,28(4):781-786
以地下水取水许可数据为主,结合社会-经济等相关要素,在石羊河流域建立地下水取水许可GIS空间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析、统计、查询和图表输出,辅助流域的取水许可管理程序,服务于流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通过这一过程,对石羊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目的在于使水资源管理政策更为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河流域包括乌鲁木齐市区及其南、北郊区,是全国着名的缺水流域。据分析1990年已经超采地下水资源1.2×108m3,到2000年,流域及城市缺水将十分严重。乌鲁木齐河流域属于内陆河流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转换,目前该流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已达167%.建立有效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模拟模型,可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对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节流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地表水的可利用量,而减少的地下水的可利用量却不多。在开源措施方面,对规划工程进行了方案组合,分析了其实施的必要性。通过大量运算提出该流域2000年六种供水方案,为解决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缺水问题及供水措施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郭承录  李发明 《中国沙漠》2010,30(3):608-61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针对目前石羊河的生态现状,分析了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流域水资源总量16.85亿m3为基础,停止在中下游地区继续超采地下水,重新规划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平衡,达到全流域用水的基本平衡,从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为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治理和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年来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急需加强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耦合模拟研究是实现流域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支撑。本文探讨了当前3种不同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方式,基于现有数据条件和应用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将成熟的流域地表水SWAT与地下水MODFLOW模型进行松散耦合的技术框架,并构建了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在流域地表空间上,根据流域特性和管理需求,划分了283个子流域和2100个水文响应单元(HRU);在平原区地下空间上,基于15个大的岩性分区剖分出若干个4km×4km网格。通过GIS平台,建立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计算单元的转换关系。并利用1995.2004年水文气象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取得较好模拟精度。该耦合模型不仅能够支撑流域现状管理,而且可用于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工程对流域水资源影响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下水资源系统三级分区及其在海河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水资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体在地表与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和储存方式不同,在水资源评价中所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各异。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仅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一项,不同部门评价计算的结果年资源总量差达1000×108m3/a[1](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1/8左右),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正在组织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总调水量的一倍以上。作者认为在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地表水采用流域分区进行评价,地下水则采用水文地质单元的分区方法进行评价,是引起中国水资源总量误差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界的四水转化关系十分复杂,分别采用地表水流域评价法或水文地质单元评价法,都无法避免水资源总量评价的误差问题。论文通过研究提出中国水资源三级评价分区方案,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采用一二级按流域分区与地表水系统取得一致,三级按地下水单元分区的方法,解决中国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的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转化与开发利用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曲耀光  马世敏 《中国沙漠》1998,18(4):299-307
干旱地区的内陆河发源于山区,在山前平原地区受干旱气候、地质地貌结构和岩性的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具有大数量转化的特点。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山前平原地区河水、地下水、泉水相互转化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了模拟与计算相结合,兼有预测性质的水资源转化与开发利用模型。模型概念明确,形式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得。在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模拟的流域最大可能引水量和水资源净可利用量,都远比现状实际引水量和水资源净利用量小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明显过度,每年超采地下水1.2×108m3,与当地水文地质部门计算结果非常一致,效果较好。另外,模型预测结果还表明,对于处在完成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阶段的,类似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内陆河流域来说,可用水资源的开发已达到极限,再采用传统的提高地表渠系利用率的方法,已不可能增加流域的可用水资源量。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水利和水文地质部门长期以来有关地表水和地下水到底如何开发才算合理的争论;也证实了,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将破坏流域已建有的地下水开采和供水系统,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过度利用对流域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量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利用极化概念旨在定性分析水资源利用是否存在超采;依据ER指数、TW指数以及方差的偏离度构建水资源利用极化指数模型,用来量化水资源利用的超采程度。并以黄河七个二级流域区为例,分别计算了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超采量、极化指数。结果显示:201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44.9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6.21%;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8.4亿m~3,占地下水资源的58.74%。而且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极化严重,其中黄河兰州至头道拐流域、龙门至三门峡流域段极化度最高,极化指数分别为:19.88、11.81。龙羊峡以上以及头道拐至龙门段不存在极化现象。总体而言,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极化指数是7.95。水资源利用极化度的计算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扩大、水质恶化、海水入侵等。恢复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海河流域地貌单元将海河流域划分为3种类型:山前倾斜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并确定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的生态水位。最后提出了恢复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石羊河流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地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过度超采地下水,致使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威胁到流域内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通过调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就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如何改善生态环境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拯救石羊河流域的生态寻求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渭干河流域水资源及其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渭干河是新疆11大河之一,是渭干河一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塑造者,该绿洲的生存和发展与渭干河水资源的变化趋势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渭干河流域各水文站历年水文统计资料及近几年来实际水文调查,通过流域概况、气温、蒸发、降水、冰川、补给、年内和年际变化、泥沙、冰倩、水质、地下水资源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渭干河多年来的水资源及水文特征变化规律,试图查清渭干河流域水资源量的收支情况。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羊河流域分为径流形成区(山区)和散失区(平原区),由河流联接成为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和完整的生态单元。全流域出山地表水资源15.82亿立方米,平原区纯地下水天然资源1.54亿立方米,合计7.3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高山区,面积占30%的高山区(3400米以上),产流量占74%。山区河流有连续丰、枯水年,丰水年持续期为10年,枯水年持续期达20年。本流域山前平原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水资源主要来自山区,地下水是地表水的渗漏,泉水是出露的地下水。水资源转化为重复利用和提高利用率创造了条件,但不能增加数量。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南北盘江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境内的南北盘江流域集中了省内大量煤矿、煤化工企业,流经该流域的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极为密切,直接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污染,综合运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把该流域地下水污染现状分为4个区,找出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规律。  相似文献   

16.
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是解决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内涵为基础.分析了干旱内陆河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在未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中应加强与气象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内陆河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和基于生态健康和环境发展的内陆河环境需水定值方法与阈值.开发内陆河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信息系统和管理模式.指出综合水循环组成部分的集成模型是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文气象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结合基于事件尺度的退水速率与流量关系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典型南岭山地森林流域的退水过程变化进行识别,探索退水特征与同期土壤水分、地下水埋深、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关联程度,深入了解山地森林流域退水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相同流量情况下,流域在枯水条件下比丰水条件退水速率更快;2)流域土壤入渗能力较强,降水能迅速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较土壤水略有延迟;3)地下水埋深对流域退水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次之,与之相比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并不明显;4)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山地森林流域出口退水过程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地下水位低于河床位置,流域出口河段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因此地下水埋深越深,河道水向地下水渗失越快,从而导致流域出口退水速率加快。可见,地下水埋深是流域退水规律分析乃至枯水期径流模拟不可忽略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8.
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化分配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根据黑河干流水系的特点税流域内水资源分配利用的系统分析,详细介绍了黑河干流水系的多目标水资源分配规划模型,研制的模型考虑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国民经济发展和流域环境质量二方面的目标,按分区设计了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灌溉草场)、生态林草地和城镇、人畜生活用水等六个用水户,分别给出地表水和地下水二种配水量。通过二套数据计算,证明黑河干流水系多目标水资源分配规模模型可为流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定量配水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与空间分布规律可为研究地下水补给及深入认识水循环过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基于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法和δD-δ18O线性关系法,分析了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关系。结果表明:沙柳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δ18O与δD值分别为-8.54‰~-6.02‰和-58.6‰~-34.6‰,平均值分别为-6.79‰和-41.8‰;δ18O值在流域空间上表现为西北、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流域西北和中部地区地下水主要受降水补给,补给来源单一、蒸发作用强是该区域地下水同位素值较高的原因,降水→地下水→泉水是其主要补给、排泄关系;流域北部、南部地区地下水与降水、河水、泉水等水体水力联系密切,不同补给来源的平滑作用是该区域地下水同位素值较低的原因,其补给、排泄关系主要为降雨→河水→地下水→泉水(或降雨→地下水→泉水→河水)。  相似文献   

20.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2019,42(5):961-975
以新疆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供需矛盾和水盐平衡失控。以水问题和水需求为导向,工程措施与生态保护并举,采用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了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提出了区域、流域、灌区水循环调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了北疆“网式”、南疆“环式”、东疆“串式”结构水循环调控框架,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控能力。针对流域水循环特点,提出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和河道内与河道外引水“三七调控”、经济与生态耗水“五五分账”的综合调控模式。围绕现代灌区建设和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建立节水灌溉—水盐调控—地下水利用—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