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北干旱灾害影响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51-2000年中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降水资料,1951—1994年主要农作物旱灾面积和粮食减产资料,建立了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因旱粮食减产指标体系,分析了西北干旱灾害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和农业旱灾呈增加趋势,以20世纪70、90年代最严重,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其空间变化以西北东部干旱灾害严重。采用谐波和功率谱方法分析西北干旱周期,建立了拟合预测回归模型,并对西北干旱灾害进行影响预测,表明21世纪前十年西北干旱灾害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2.
成爱芳  赵景波  冯起 《中国沙漠》2011,31(6):1611-1616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清代共发生旱害136次,平均每1.97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5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0.9%;特大旱灾和轻度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1%和8.1%。旱灾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640—1700年代之间,为旱灾低发期;第二阶段在1710—1770年代之间,为旱灾增长的较高时期;第三阶段在1780—1820年代之间,为旱灾变化较小的较高时期;第四阶段在1830—1900年代之间,为旱灾高发期。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和两季连旱,旱灾严重程度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增强的特点。该区清代的气候变化与西部树轮记录所显示的气候冷暖波动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李双双  延军平  杨蓉  胡娜娜 《中国沙漠》2013,33(5):1552-1559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宁夏近50年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1961—2010年宁夏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增温速率为0.38 ℃/10a,远高于全国和西北地区;②1961—2010年宁夏降水量波动减少且具有整体性,雨量带明显南移,干旱、半干旱区域逐年扩大。③1961—2010年宁夏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干旱化趋势明显。④在旱灾方面,宁夏南部山区旱灾频率相对较低,从南向北旱灾频率逐渐上升。北部灌溉区以轻微干旱为主,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主要发生在中部干旱区。⑤在涝灾方面,宁夏南部山区涝灾相对较少,依然呈现由南向北涝灾频率逐渐上升的空间格局。中等以上涝灾南部山区相对较多,严重湿润和极端湿润主要发生在北部引黄灌溉区。  相似文献   

4.
明代固原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延东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2,32(2):525-530
通过对明代固原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其干旱灾害等级化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原地区自1368年到1644年间的277 a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8次,平均每2.35 a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20次,占旱灾总数的16.9%;中度旱灾38次,占旱灾总数的32.3%;大旱灾42次,占旱灾总数的35.6%;特大旱灾18次,占旱灾总数的15.2%。该地区旱灾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的1368-1424年和第3阶段的1505-1604年是旱灾的低发期;第2阶段的1425-1504年和第4阶段的1605-1644年是旱灾的高发期。该地区旱灾的季节性特征是单季旱占55.9%,其中夏旱所占比重最高,春旱、秋旱次之,冬旱较为稀少;季节性连旱占44.1%,其中春夏连旱和春夏秋3季连旱分别高达17.8%、15.3%。该地区明代处于气候的干冷期,年降水量减少是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固原地区具有指示该时代气候变化特征的5次干旱气候事件,分别是明代的1437-1442年、1481-1490年、1608-1617年、1627-1634年、1637-1641年。  相似文献   

5.
提高西北旱作农业干旱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对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利用甘肃省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期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生育状况观测资料、1971—2016年43个冬小麦种植县气象观测资料及产量资料,基于冬小麦播前底墒和生育期水分盈亏量修订了作物水分盈亏指数,并确定了干旱等级指标,改进后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与土壤贮水和冬小麦减产率高度相关,能更准确的反映甘肃省冬小麦干旱实况,并利用ArcGIS分析了近46 a甘肃省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从播种至开花期随着发育期推移,呈现干旱频率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多以中旱居多,其中拔节—开花期发生面积最大,陇中、庆阳市北部、平凉市西部、天水市西部、陇南市南部干旱出现频率较高;开花—成熟期随着降水量增加干旱发生频率减少、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雨养条件下冬小麦水分胁迫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雨养条件下的水分胁迫分析能够反映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下作物生长的水分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农业干旱管理及灌溉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减少农业干旱的发生。本文在阐述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 Model)作物生长模型水分胁迫计算过程的基础上,模拟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在雨养条件下的生长过程,分析水分胁迫现象的时空分异。结果发现,研究区内自然降雨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从水分胁迫现象发生时间上讲,雨养条件下在冬小麦生长期后段(5月中旬以后)水分胁迫现象较为严重,以5月下旬最为严重,重度水分胁迫发生频率高达48.2%;从区域分布上分析,冀鲁豫低洼平原区和山东丘陵农林区水分胁迫现象在整个研究时间段上均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倩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地理学报》2019,74(1):87-102
本文利用2001-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8 d的MOD09A1和MOD16A2的数据集,构建了基于NDVI和ET/PET的干旱指数(DSI),分析华北平原五省不同程度的干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作用于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年际分布上,2001-2002年干旱最为严重,其余年份干旱显著减缓,年内分布上,干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少;②空间分布上,河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及江苏的中部和北部、山东东部是干旱多发区;③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越冬期发生初旱对产量起促进作用,而在乳熟成熟阶段发生初旱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轻旱发生在乳熟期会对冬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中旱发生在开花、乳熟成熟期都会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随干旱程度加重,干旱对作物产量产生显著负作用的生长期越长;此外,在播种时若出现水分短缺也会对冬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发生重旱和特旱。研究不同强度干旱发生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对研究区的灌溉时间规划以及保墒增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干旱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以河南省为例,利用MODIS产品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构建表征区域干旱特征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N、VSWIE),并与河南省1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数据计算的2000-2016年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SWIE比VSWIN更适用于河南省干旱的研究;3个月和12个月尺度的SPI值与VSWI的相关性较高;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发生干旱频率较高,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分别为0.33和0.30,总体干旱趋势更加明显,其中春旱最严重的是2000年,夏旱最严重的是2014年;从空间上来看,豫北和豫西地区比豫南干旱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基于SPI的1960~2012年西南地区水稻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60~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衡量指标,将SPI1与水稻各生长阶段(Growth Period of Rice,GPR)相结合,研究西南地区近53 a来整体和水稻(Oryza sativa)4个生长阶段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西南地区历年干旱站次比均高于50%,全域性干旱特征显著。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显著。① GPR1和GPR2阶段以全域性干旱为主,GPR3和GPR4阶段则呈现局域性干旱>区域性干旱>全域性干旱的特征;② 生长阶段内干旱连续性特征明显,尤其是GPR2 阶段,易发生周期为2~6 a的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③ 轻旱高值区呈现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中旱高发区呈现出明显的从北部向南部移动的趋势;重旱高发区各阶段空间分布差异较大。④ 水稻在GPR1和GPR2阶段主要受轻旱和中旱影响;GPR3和GPR4阶段重旱发生频率上升,影响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气象数据,计算各站历年逐日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并对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修正,统计了近55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对海河流域干旱的持续时间、强度、发生频率和覆盖面积百分率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海河流域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5 a海河流域干旱严重程度趋于上升且发生范围广泛。该流域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均呈增加的趋势。海河流域的干旱在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冬旱最为严重,夏旱严重程度较低。(2)海河流域干旱程度呈现出高频低强度、低频高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而年干旱发生频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灾害对耕地的破坏直接危及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系统性调查,得到了 云南金沙江流域各县1979—2000年灾毁耕地数据,并分析了该流域灾毁耕地的特点,提出了减少灾毁耕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庭梧  吴聆益 《地理研究》1983,2(4):108-115
本文以农田需水量作为供水余缺的标准,分析长江、淮河、海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与季节需水的关系,论证了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引江济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雷州半岛火山岩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富水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中恒 《热带地理》2004,24(2):136-139
根据雷州半岛火山岩的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叙述了该地区火山岩地下水含水层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根据不同含水层的岩性、泉水出露和钻孔出水量,分析了该区火山岩的富水性及富水规律,为城镇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北平原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及由此节省的水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2013,68(5):694-707
以河北平原1998-2010 年11 地市的农业统计数据和22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收缩情况及由此引发的耕作制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作物系数法和逐旬有效降水量法,计算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水分亏缺量,进而估算了该地区因耕作制度变化节省的水资源量。结果表明:① 该时段河北平原11 地市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均呈收缩趋势,总面积下降了16.07%,约49.62×104 hm2。京津唐城市群表现最为明显,下降了47.23%;② 冬小麦的降水满足率仅为20%~30%,而春玉米和夏玉米均为50%以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所需的灌溉水资源量为400~530 mm,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仅为160~210 mm;③ 该时段河北平原因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而节省的灌溉水资源量约为15.96×108 m3/a,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京津冀三省市供水量的27.85%。  相似文献   

15.
逯娟  陈刚 《西部资源》2013,(2):143-146
煤矿底板突水是矿井开发中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其受控于多因素影响且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特征。为了解决底板突水问题,从底板突水类型划分、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方法、计算机成图技术及和数学方法及注浆堵水技术等方面系统总结煤矿底板突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煤矿底板突水问题研究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张争胜  孙武  周永章 《中国沙漠》2008,28(1):125-130
雷州半岛是我国南方的热带滨海干旱地区,位于海陆气三相物质交接带,生态环境极度不稳定。借鉴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量评价方法,选择年降水量、降水变率、台风暴雨频率等10项指标,评价雷州半岛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南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高于北部。南部的徐闻县属严重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度为0.9857;中南部的雷州市属强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度为0.8511;北部的廉江市、吴川市属中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分别为0.6770和0.7679;中部的湛江市区和遂溪县属轻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分别为0.3423和0.4346。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shrinkage of winter wheat and the changes of crop- ping systems in the Hebei Plain from 1998 to 2010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statistic data of 11 citie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including daily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ater vapor, wind speed and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2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n calcu- lated the water deficit and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required by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as well as the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conserved as a result of cropping system changes, using crop coefficient method and every ten-day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own areas of winter wheat in the 11 cities in the Hebei Plain all shrunk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shrinkage rate was 16.07% and the total shrinkage area amounted to 49.62×10^4 ha. The shrinkage was most serious in the Bei- 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gglomerate, with a shrinkage rate of 47.23%. 2) The precipitation fill rate of winter wheat was only 20%-30%, while those of spring maize and summer maize both exceeded 50%. The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demanded by the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ranged from 400 mm to 530 mm, while those demanded by the spring maize single cropping system ranged only from 160 mm to 210 ram. 3) The water resources conserved as a result of the winter wheat sown area shrinkag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re about 15.96×10^8 m^3/a, accounting for 27.85% of those provided for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by the first phase of the Mid-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相似文献   

18.
51a新疆雹灾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新疆1952-2002 a的900例雹灾资料,对雹灾发生频次、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雹灾频次、受灾面积、经济损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长较快,受灾面积、频次1990年达到最大,可比经济损失最大值出现在1995年。雹灾主要集中在4~9月,雹灾发生频次6月最多,受灾面积5月份最多,可比经济损失值以7月份最大。按灰色关联灾情评估模型可将新疆分为严重雹灾区、重雹灾区、中雹灾区、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五个区域。其中:阿克苏为雹灾重点防御地区,喀什、塔城、伊犁、博州、石河子为次重点防御地区。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水稻旱灾的评价及防旱抗旱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丽莉  张昌昭 《热带地理》1996,16(3):196-203
根据广东省水稻旱灾实况,提出了水稻旱情和干旱灾情没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广东省解放后历年旱,晚稻旱情和灾情及分布和变化规律,并针对本省的自然条件和灌溉现状提出了防旱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