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地球化学在海洋地质方面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用生物骨骼化学组成进行古环境解释已成为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取自渤海西岸434m一钻孔中21个层位的45个介形虫壳体,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壳体的Ca,Mg,K,Mn,Ti,Al,Fe,Ba,Sr,Si和Ga‰11种元素成分含量,并进行了两次分析对照检验,其标准误差小于2‰。分析结果表明,介形虫壳的元素成分主要是Ca,平均含量83.86%,其次是Si(4.34%),Al(4.38%),Mg(2.71%),Fe(1.53%);K  相似文献   

2.
湖相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本文主要指Mg和Sr)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湖水信息。自20世纪80年开始应用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古环境重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影响因素:(1)其宿生水体中M/Ca比值(M主要指Mg和Sr)的影响因素:季节变化、微环境差异和湖泊演化过程,这类因素通过对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来影响介形虫壳体中的M/Ca比值,进而造成古环境重建结果的误差增大或可靠性降低;(2)介形类壳体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宿生水体中M/Ca比值、温度、碱度等,这类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介形类壳体分泌、钙化的生命-化学过程的因素,是定量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现代介形类生活习性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消除或减小以上影响因素对古环境重建的影响,提高介形类壳体化石中微量元素组成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北部陆架中段的44个底质样品进行介形虫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查明其属种成分、空间分布以及各项环境因素的控制作用。共计鉴定介形虫85属185种,无论种的分异度或介形虫丰度均显示出离岸随着水深、水温和盐度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在中、外陆架达最高值。此区介形虫三个组合、四个亚组合的分布,与水团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北部深水区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深水区 (36°15 ~ 38°0 0 N、12 3°2 0 ~ 12 4°33 E)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和介形虫主要由原地分子和残留分子组成。残留分子为陆相介形虫、沿岸浅水有孔虫和介形虫 ,反映了末次冰期低海面和冰后期海侵初期的沉积环境 ,原地分子以冷水和深水种为特征 ,介形虫以 Sarsicytheridea bradii、Acanthocythereis mutsuensis和Munseyella japonica等为优势种。有孔虫有两个组合 :东北部为以 Proteonina atlantica为代表的胶结质壳组合 ;西南部为玻璃质壳组合 ,其优势成分是 Buccella frigid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Ammonia ketienziensis、H anza-waia mantaensis和 Pacinonion tasmanensis等。调查区埋葬群存在原地和叠加两种类型 ,前者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后者主要见于中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海残留沉积物的微体化石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海底残留沉积约占世界陆架面积的70%[3],而残留沉积中分布最广的是残留砂.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其壳体大小与砂粒相当,而不同的属种又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沉积过程中可以反映沉积条件,在搬运作用中又可看作指相颗粒.研究残留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属种组合、保存状况、数量和大小等特点,应能为研究陆架残留沉积的产生与变化过程提供某种依据.关于陆架残留沉积的化石资料不少,但大多局限于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等大化石,而对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群的详细情况尚缺乏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古气候研究的热点是获取最近2000a来连续的高分辨率自然记录。为了解决湖泊沉积代用指标中古温度指标的难题,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单一种属介形虫壳体胖真星介(Eucyprisinflata)Li/Ca比值的测定,结合已有的210Pb和137Cs测定的沉积物沉积速率[1],成功恢复了青海湖底层水的古温度变化序列。将Li/Ca比值曲线与气象记录以及邻近地区都兰和祁连山树轮宽度指数恢复的温度变化序列对比,发现介形虫壳体Li/Ca比值与温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变化,Li/Ca比值高,温度低,Li/Ca比值低,温度高,表明介形虫Li/Ca比值是一种有效的古温度指示剂。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滦河口地区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有孔虫、介形虫的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根据生物组合和生物自身变化特征,并参考所处地貌部位及沉积物性质,对该区进行了地层对比和古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8.
晚古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南大洋毛德海岭地区半深海中部的介形虫类经历了一次突然的、戏剧性的转变.这一事件与全球性深海底栖有孔虫绝灭事件和有孔虫壳体方解石稳定同位素记录大范围、短暂的负向偏移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较早的长时期稳定的介形虫组合中,厚壳、主要营表栖生活的种类占优势.这一组合在约10ha的时间中,被新的、小型、薄壳的机会种和偶成种变体代替,形成新组合(这种组会延续了约25-40ha).此后,介形单动物群复原,常见的半深海类型再次出现.但与转变前相比,此时的种类较小并且钙化程度也较低.介形虫壳形态上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东、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黄海现代底栖介形虫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黄宝仁就曾对中国海介形虫做过概略的调查,可惜有关成果尚未发表.七十年代中期起,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济大学与国家海洋局第一、二研究所协作共同对东、黄海底质表层介形虫进行了大面积的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底栖介形虫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汪品先等,1980);此外,日本学者K.Ishizaki(1977,1981)和T.Nohara(1976,1977)对东海东部的介形虫亦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壳体保存状况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有孔虫12属23种,介形类16属19种。根据优势属种的分布及部分特殊种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识别出7个有孔虫组合和3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应用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岩性变化特征,恢复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晚更新世晚期,在ZK201-2钻孔河床相砂砾沉积之上的细粒沉积物中发现海相腹足类及双壳类生物碎片,判断是受到海水影响的河口湾沉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原有海相沉积暴露地表风化形成杂色黏土沉积层;冰后期首先出现河漫滩至滨海河湾相沉积,未发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约9cal.kaBP后开始进入潮汐河口湾至前三角洲沉积阶段,沉积速率较快,有孔虫和介形类以壳体保存较好的半咸水-浅海种为主,其丰度、分异度及属种组合变化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输砂影响频繁;至全新世中期7cal.kaBP前后珠江三角洲中部出现最大海侵,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分异度值出现相对高值;全新世晚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研究区进入低速沉积阶段,依次发育河口沙坝、潮下带至滨海湿地、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期间发现多期风暴潮沉积,见大量异地分子。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198个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和粒度效应。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常量元素以SiO2、Al2O3、CaO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5.9%、8.53%、16.7%,其中SiO2、Al2O3代表了陆源碎屑组分,CaO代表了生物碎屑组分。陆架区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陆坡区具有较高的Al2O3、CaO含量,但是,Al2O3的高含量在深水下陆坡区,而CaO的高含量在上陆坡岛礁区。总体上,常量元素Fe2O3、K2O、MgO、Na2O、TiO2与Al2O3具有相似的含量分布特征,指示细粒组分的吸附作用;而SiO2、CaO与Al2O3呈相反的分布特征以及负相关关系,反映了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受到石英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稀释作用。大部分元素的富集因子介于1~2之间,富集特征不明显,表明碎屑物质主要为地壳来源,仅CaO、MnO出现较高的富集因子,指示陆坡区生物富集作用和深水陆坡区化学沉积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一直认为属于陆相地层的宁波组中,发现了大量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资料表明,宁波组属于一套海陆过渡型沉积,可能为潮间带。在横向、垂向变化方面,海陆过渡相具有向河湖相演变的趋势。同时还讨论了当时海水环境的特点以及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6—2007年在舟山渔场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的细点圆趾蟹样品,开展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对生物学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以往报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舟山渔场细点圆趾蟹甲长分布范围9—75mm,平均43.8mm,甲宽10—98mm,平均54.9mm。体重分布范围0.4—167.4g,平均40.4g。雄性...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陆架沉积环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描述性资料的Q型聚类、数据资料的R型和Q型聚类的定量分析,南黄海陆架可区分出三级环境和20个沉积亚环境,进一步探讨了1.70MaB.P.沉积环境序列。  相似文献   

15.
南海现代沉积地质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广庆 《台湾海峡》1991,10(4):327-333
本文根据大量实际调查资料,从地质学和海洋沉积学角度,论述南海现代沉积地质学7方面的规律问题,获得初步认识是:(1) 沉积物有8种沉积成因类型,5种沉积环境和相,及具有3次海退、海进旋回的沉积演化模式;(2) 沉积成因类型以陆源碎屑和生物源为主;(3) 生物沉积是判别沉积环境和相的重要标志。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反映主要水动力作用的可靠标志;(4) 海洋有用砂矿物和锰结核的沉积,受沉积成因类型和沉积环境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根据湄州湾表层沉积物70个样品18个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得出:本海区沉积物属于海相陆源物,其中细颗粒主要来自台湾海峡,粗颗粒来自当地陆域;化学成分含量按聚类分析,可归为三组:粘土矿物组、碳酸盐组和分散组,微量元素Zn,Cr,Be,Cu和Sr的含量与地壳及台湾海峡相似,但低于胶州湾,说明该海区污染很少。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琼东南海域88个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两种组分是SiO2和CaO,其平均含量分别为41.15%和15.66%;琼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同时生物沉积作用也较发育;陆源物质源区较复杂,主要的陆源物质可能由古红河水系携带而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可分为4组,第1组包括SiO2、Al2O3、Fe2O3、MgO、K2O、TiO2,第2组包括CaO、CaCO3、烧失量,第3组包括P2O5和有机碳,第4组包括Na2O和MnO,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钙质生物沉积、海洋化学沉积以及火山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18.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近代沉积物的沉积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蓝先洪 《台湾海峡》1995,14(1):44-50
黄河、长江和珠江是我国直接入海的三条最大河流,流域面积之和占我国直接入海主要河流流域面积的90%。三大河三角洲近代沉积物的沉积化学特点是:黄河三角洲CaO含量高,而A12O3、TiO2和有机质含量均较低;长江三角洲的MgO、MnO含量略高;珠江三角洲的Fe2O3、TiO3含量高,CaO含量低。这种沉积化学特征的差别,是由于沉积化学成分受地带性的生物气候及河口地球化学环境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闽江下游河口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位居全国第3位。对采自闽江下游及闽江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分析表明,沉积物以SiO2含量高、Al2O3等组分的含量较低为特点。样品中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斜长石、正长石、白云母和绿泥石。从SiO2看,闽江沉积物与石英砂岩的成分较接近,不同于浅海沉积物,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也有较大差异。地形地貌及水动力条件控制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粒度又控制沉积物的组分分布。总体表现为,由陆向海,呈SiO2逐渐降低、Al2O3等组分升高的趋势。人类活动对闽侯段及闽江北港到马江段河流沉积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闽江流域的源区特征、水动力条件和搬运距离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与生物作用对沉积物的改造,使得沉积物组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的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处于氧化至弱氧化环境,两种色调的沉积物在粒度分布特征以及化学组成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们是不同沉积环境的反应.不同色调之间的界面为一沉积间断面.沉积物中的铁和锰具有不同的来源,铁可能以岩源碎屑为主,而锰则更可能是自生成因.钙和镁以生物成因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