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宝鸡─彭县、天水─宝轮地区六个重点断裂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程万正,贾晋康,李桂芳,黄圣睦,程式(四川省地震局)除按规范要求外,根据该工程地震项目多个计算场点的分布情况,在作地震活动性评价时将研究区范围扩大.分析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的区域北纬为29°.5...  相似文献   

2.
根据重、磁资料探讨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断裂体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贺兰山-龙门山以东的中国陆、海及其邻域,在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断裂体系研究.基本以重、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资料,重点讨论断裂构造,进而揭示出断裂体系主要分为板块边界断裂带、块体边界断裂带和块体内部断裂带.这些断裂反映出研究区"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前人工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震地质学研究方法,结合浅层地震勘探、断层气测量、开挖探槽、年代测样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总结了青海省格尔木市温泉水库近场区内活动断裂的特征及其古地震形变遗迹。特别是对穿越坝体的京昆仑活动断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它是全新世以来经过多期强烈活动,水平位移达40~80m,平滑速率为7.5~9.5mm/a,是古地震遗迹十分状观的一条岩石围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西部地区二十多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了地壳垂直形变场的形变速率波中的0阶子波,发现:地震的发生大多在地壳波浪的0阶子波的0振幅线与断裂相交的地带附近。认为:形变速度波的0阶子波的传播是地震破裂的扰动力源,它的0振幅线与构造断裂的交汇部位可作为地震触发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5.
魏芸芸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12,26(4):337-346
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构造背景、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发震构造为北天山地震带喀什河断裂、那拉提断裂及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的交汇区,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地震活动表明,震前震源区周围地区存在明显的空区和条带等中、短期异常,但是没有短临异常出现。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拗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7.
张先  张先康  刘敏  赵丽 《地震学报》2003,25(2):136-142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运动和壳内爆炸两种地震成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徐州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徐州市主要可能的发震断层开展了活动性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这对徐州市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前人资料,分析了威胁徐州市区安全的主要5条隐伏断层,它们分别为幕集-刘集断裂、不老河断裂、废黄河断裂、班井断裂和邵楼断裂.同时根据徐州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的要求,针对这5条主要断层开展了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相关工作,评价了这5条断层的活动历史、活动性质、规模、展布和地貌特征,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结果表明,废黄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邵楼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这2条断层是目标区具备一定程度发震能力和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层.  相似文献   

9.
对西安及邻区展布的华山山前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潼-长安断裂等重要断裂进行重点观测,并以 1556年华县地震和史前地震遗迹调查为主线进行考察编录,对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习性进行追溯.  相似文献   

10.
1937年菏泽地震地裂缝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1937年菏泽7.o级和子级地震地裂缝的空间展布特征、性质、成因及其与震中区附近活动断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两次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认为菏泽地震的破裂方式为“双震型共扼破裂”,北西向成武—东明隐伏断裂可能为7.O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1.
司政亚  蒋长胜  邱宇 《地震》2020,40(2):82-90
识别显著影响重点监视区地震检测能力的“敏感台站”, 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震台网运行维护和加强相关区域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的监视跟踪工作有重要意义。 利用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PMC)方法, 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台站进行“检测能力评分”(Dscore)和“缺失评分”(Missing Score)方式进行识别研究, 以龙门山断裂南段强震危险区为例的重点监视区“敏感台站”识别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51个台站的“检测能力评分”及“缺失评分”, 可识别对重点监视区地震检测能力影响最大的台站, 给出台站停止运行引起的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变化, 并探讨了多台站停止运行等造成影响的极限情况。 上述“敏感台站”的识别方式, 可为地震台网运行维护、 针对特定目标区的地震监视跟踪和进一步的台网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地震学报》2015,37(6):1011-1023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 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 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 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间扫描计算, 圈定出高应力集中区, 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的分布情况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 古地震最晚离逝时间等定量参数, 综合分析龙陵—澜沧断裂带的未来大震危险性; 最后基于地震空区理论, 识别该断裂带存在的地震空区. 研究结果表明, 龙陵—澜沧断裂带内的龙陵、 永德、 沧源、 澜沧及孟连断裂中东段在未来10年内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3.
河北张北地震区活动断裂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是河北省张家口坝上稳定地区的一次罕见的破坏性地震。震区被晚第三纪玄武岩覆盖,地面未发现第四纪活动断裂。为了研究震区地表活动断层,利用电磁波探测技术,以玄武岩底界面深度的变化来分析张北震区活动断裂,为此,在河北张北6.2级地震Ⅷ度区范围进行了3条剖面探测,解释结果表明,震区存在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3组第四纪活动断裂,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3组断裂的交汇区附近。  相似文献   

14.
黄县弧形断裂探测、活动性鉴定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工程探测、地震地质调查、断裂断错和上覆第四纪地层年代测试等,确定了黄县弧形断裂的空间分布、运动性质、活动时代、垂直位移和滑动速率,鉴定了断裂的活动性,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已在胶东北部沿海地区工程项目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山东内陆部分潜在震源区划分与调整、山东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判定研究中得到应用。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它活动断层探测和断裂活动性鉴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合肥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合肥地区区域(R=200 km)和近场(R=25 km)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对区域和近场地震地质构造、区域重力场和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郯庐断裂及对合肥地区影响较大的近场区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自公元294年以来区域范围共发生Ms≥43/4级地震47次,1970年以来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ML≥2.0级地震有25次,其中ML3.0~3.9级地震5次;该区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展布方向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这几组方向的断裂形成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区域Ms≥6级地震多发生在这几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合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华北地震区的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其中安徽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涡阳-凤台地震危险区和江苏的溧阳地区等未来可能发生中强震的地区,是对合肥地区影响较大的潜在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两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地震学有关参数以及最新的有关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两次绵竹5级地震和1994年江油4.7级地震、1993年郫县4.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及山前隐伏断裂均属浅表出露深部错动型(即滑脱型)地震断裂,并对有关强震的发震构造与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韩大宇 《华南地震》1990,10(1):84-89
本文在指出当前强化重点监视区地震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在重点监视区内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建立防震救灾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在减轻地震灾害工作中如何强化和发挥地震主管部门的政府职能作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毛玉平  吴伯黔 《地震研究》1997,20(4):438-446
云南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该区区发生7-7.9级地震16次,8级地震1次。通过对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该区新构造运动分区现象及年代差异明显,全新世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和新构造运动 强烈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断裂上,这些断裂大多是7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震》1996,(1):1-2
经过对宝鸡-彭县、天水-宝轮地区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对重点地段开展了槽探和剥土,采集年代样及构造岩薄片样,实测可流阶地位相剖面,同时还搜集了遥感图象解译等资料和区前人所作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