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车忱 《海洋世界》2005,(5):18-19
研究表明,过量捕捞使科罗拉多河两种鱼的数量严重下降,但影响鱼类数量的原因并非只有一种。从1960年开始,人类活动消耗了大量淡水,使流到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结果河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区域变小,科罗拉多河口开始萎缩。  相似文献   

2.
李法西 《海洋学报》1980,2(1):43-56
河水带下较多量的溶解硅酸盐(用“硅钼黄法”测出量称为“活性硅”),在河口处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溶解硅酸盐有没有一部分转移到非溶解相?是生物吸收转移为主还是无机化学转移为主?最后转移形成什么物质并归宿到何处?有多大部分重新参加硅的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循环?这些过程搞清楚,对研究硅在海洋中的地球化学、河口及近海海底沉积的形成与性质、港湾的淤积与变迁、生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河口各种水化学特征(进而涉及到河口各种污染物质的分布转移机理),都会有所帮助.它们一直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海洋化学工作者所注意的问题之一,然而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没有取得一致见解.  相似文献   

3.
河水中所合“活性硅”量(郎用硅钼黄法能测出的硅酸根量,主要是单体和二聚体硅酸离子)较海水高得多;在河口滨海区附近一带,活性硅合量的水平梯度往往很大。究竟河水入海时,其中所合的大部分活性硅经过什么变化?向何处转移?各种物理、化学与生物条件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目前国际上一些海洋化学家和海岸地貭学家所注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报道,河水中铝含量大约为8—3500μg/l,平均为300μg/l,氟的含量为50—2700μg/l,平均为100μg/l;海水中可溶铝含量为1—8.4μg/l,平均为2μg/l,氟的含量为1300μg/l。由此可见,海、河水的氟、铝含量相差悬殊,它们在河口区咸、淡水混合过程中行为如何?它们在河口和近岸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如何?它们与氯度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关性?这种规律和相关性对环境污染化学和地球化学方面有什么指导意义?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江冲淡水路径的初步研究——Ⅰ.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乐肯堂 《海洋与湖沼》1984,15(2):157-167
早期的多次观测表明,在洪水季节的在长江口外冲淡水区中,等盐线呈强烈的水平舌状分布,其舌轴方向先为东南继而转向东北。后来人们又发现,长江冲淡水的盐舌轴线具有多种形态,并且有时还出现所谓“双峰“现象。尽管如此,大多数观测表明,当长江迳流的流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冲淡水的盐舌舌轴就呈现出转向东北。同时,观测还表明,冲淡水中余流的基本方向也是趋向东北的”。图1绘出了4—9月的长江冲淡水实测  相似文献   

6.
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之一,这一区域的水文状况既不属于典型的陆相,也不属于典型的海相,而是由河口排入的大量淡水与海水混合而成。这一区域的水文状况比较复杂,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及矿物质,是海洋生物繁殖、栖居的良好环境,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极好场所。因而研究河口区域理化环境的分布变化对了解河水海水界面的转移规律和河口区生态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河是世界泥沙浓度最高的河流,年平均入海泥沙的浓度为24.5kg/m3,在每年约11亿吨的泥沙中,有3亿多吨进入开阔海域。由于多年的淤积沉淀,岸边海水不断变浅,冲积平原区域面积亦不断增加,故而使黄河入海处的河道经常改道,其河口处的水文状况也有所变化,因此经常对黄河口海域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利用1989年8月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综合调查的资料讨论了黄河口区域的水文、水化及生物分布特征,并应用Fuzzy 聚类法对该海区夏季的海水类型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这对了解和研究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河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的环境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石油开发、海水捕捞、水产增养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口活性硅酸盐除了被稀释和被吸收外,有没有进行明显的无机化学转移?一直到最近几年,仍然是国际上争论的问题[1-6]。我们已在本研究第Ⅰ篇[1]报导了河口活性硅含量分布;河水与无硅海水人工混合后活性硅含量变化;电解质浓度和pH值对硅酸盐溶液中活性硅含量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影响的初步实验;证实了河水和海水混合后活性硅含量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悬浮物、电解质、pH值三个因素的同时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口滨海区的水体是由组成和性质显著不同的河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在河口区河水和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诸如由于水质条件的剧变所引起的难溶物的沉淀作用,胶体和悬浮物的聚沉作用,各种固相与溶解成份之间的交换吸附与沉积作用以及气体交换作用等。因此,河口区混合水体所含物质的组成不仅与河水和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江河流量、涌入河口的海水量、河口的地形地貌、沿岸的地质、潮汐过程和气象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也与伴随着混合过程而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些过程尤其对混合水体中的微量元素的迁移及溶解气体的分布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一个河口、三角洲环流模式,注意力集中在盐水楔型河口的情形。由于我们把江河的出流看作为一个表面漂浮射流,因而可以寻求相似解。在给出了淡水(或半咸水)与海水之间分界面上的摩擦切应力的估计之后,通过求解给出的控制方程组得到了出流河水的扩展以及淡水(或半咸水内的速度场,比较表明所得到的解跟已知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结果很一致。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银鱼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银鱼的繁殖、食性、生长、分布与洄游作了初步研究。长江河口大银鱼分布于盐度为0.01—30‰的水域。繁殖时期洄游到河口的淡水至12‰左右的咸淡水水域中产卵。大银鱼是在河口淡水和沿岸低盐度海水中繁殖的河口鱼类。湖泊中的大银鱼是被陆封在湖泊中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一个河口、三角洲环流模式,注意力集中在盐水楔型河口的情形。由于我们把江河的出流看作为一个表面漂浮射流,因而可以寻求相似解。在给出了淡水(或半咸水)与海水之间分界面上的摩擦切应力的估计之后,通过求解给出的控制方程组得到了出流河水的扩展以及淡水(或半咸水)内的速度场,比较表明所得到的解跟已知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结果很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受污染河流影响,水体混合较好的河口海区污染物稀释过程的规律。根据河口海水每一个水样都可看作是由海水与河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概念,提出了河口海区污染物稀释过程的一种数学模式,分别叙述了单纯物理混合及有转移作用情况下,污染物浓度与稀释比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及实际调查资料,有可能确定对于有转移作用的污染物在海水中浓度与已转移浓度之间的经验关系。这对研究污染物在海水中的转移作用,海水自净机理,及其地球化学过程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3个不同生态系的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步研究表明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存在 3个不同的生态系 ,与以盐度划分的水团 (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外海水 )基本一致 ,每个生态系包含 1个浮游植物群落。 1997~ 2 0 0 0年的 7个航次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393种 ,其中大部分为硅藻。长江口的浮游植物基本可归为 5个类群 :淡水类群、河口半咸水类群、近岸低盐性类群、外海高盐类群、海洋广布性类群。它们自西向东在 3个生态系中有明显的分布格局 ,并且随着长江径流量的变化而摆动和变化。根据栖息水域的盐度浮游植物可分为 3个群落 :河口群落、冲淡水低盐群落、外海高盐群落。  相似文献   

14.
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Ⅰ.上湾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区域,上连淡水源(江河),下接咸水源(海洋)。上游的淡水既要通过这里输向海洋,下游的海水也将以这一种或那一种方式,进入本区(详见第一节)。咸、淡水既在这里交汇,它们之间便要发生混合交换。而在有潮河口区域内,则由于涨、落潮的作用,使海水周期性侵入这一区域,这不但加强了咸、淡水的交换作用,而且,其混合的过程也极为明显。因此,这类区域一向被认为是研究咸、淡水交换并了解其混合过程的一个理想区域。海洋学上,并特将有潮河口区域咸、淡水的交换过程,称之为“潮泛混合”(tidal flushing),或“潮混合”(tidal mixing)。  相似文献   

15.
河口盐淡水混合的几个认识和概念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丰华 《海洋通报》1998,17(3):8-14
本文讨论了河口的定义,范围以及盐淡水混合的类型、程度和强度等问题,认为盐淡水混合状态 淡水混合作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海岸带盐度过渡区域水体中氮、磷的准确测定对陆海统筹及海岸带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盐度对氮、磷测定准确度的影响,进而明确河口海岸带淡水-咸水盐度过渡区不同形式氮、磷测定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采用淡水和海水的相关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不同盐度下不同质量浓度氮、磷的人工海水和天然海水水样中氨氮、亚硝氮、总氮、活性磷酸盐和总磷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盐度对某些氮、磷的淡水法和海水法测定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氨氮的测定,当S≤4.0时淡水法或海水法均可准确测定水体中的氨氮,S>4.0时应对水样进行pH 调整预处理后用海水法进行测定;对亚硝氮的测定,淡水法和海水法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对总氮的测定,当S≤5.0时应采用操作简单、测定准确的淡水法测定,S>5.0时应采用海水法。对水体中的活性磷酸盐的测定,在低盐低磷(S≤35.0且ρPO3-4 ≤0.2mg·L-1)的情况下盐度对淡水法和海水法测定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于高盐高磷(S>35.0且ρPO3-4 > 0.2mg·L-1)的水样选择灵敏度更高的海水法测定更准确;对总磷的测定,选取海水法测定准确度更高。研究结果为海岸带水体不同形式氮、磷质量浓度的准确测定与方法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口生物学     
河口生物学是研究河口这一特定水域中的生物的科学。河口是海水与淡水交汇及混合的水域,也包括一部分沿岸水域;其盐度和温度条件短期(半日)和长期(周年)变化都很大。河口水域的饵料很丰富,为许多生物的栖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盐淡水混合的数值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河口三维非线性斜压潮流盐度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分为水位梯度的正压项和密度变化的斜压项,以反映河口盐淡水混合中的斜压现象。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离散潮流运动方程中的对流项和盐度扩散方程,以提高计算稳定性和数值模拟精度,提出盐度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以及盐度场计算稳定标准的设置方法,针对长江河口水域的盐淡水混合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反映了部分混合型河口盐度分布特征,表明所建立的河口三维非线性斜压潮流盐度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长江河口盐淡水混合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伶仃洋泥沙运动的沉积动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沛然  黄先玉  任杰  闻平 《台湾海峡》2000,19(3):304-309
珠江口伶仃洋是个多口门汇入的河口湾,其泥沙来源复杂多样,既有陆域来沙,又有海域来沙,这些泥沙进入伶仃洋以后,在径流作用、潮流作用、盐淡水混合作用及风浪等的影响下,不断地运移,形成“三滩两槽”的分布格局,7-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东部潮流作用及盐淡水混合作用的加强,受其压迫,西部泥沙物质不断向南、东南方向输运与沉积。  相似文献   

20.
盐度对九龙江口桡足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加祺  郑重 《海洋学报》1986,8(1):83-91
九龙江口盐度变化幅度很大,从E站的0.04增加到C站的31.7。桡足类的分布明显受到盐度变化的影响,其种数、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度(d)及均匀度(J')都随盐度的上升而增加;但其数量(特别是D站以下)有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优势种(火腿许水蚤、中华异水蚤及纺锤水蚤)的数量所决定。根据桡足类在不同盐度中的分布,可把它们划分为淡水(<0.5)、河口低盐(0.5—15)、河口中盐(15—25)、沿岸(20—30)和外海(<30)五种生态类群。从它们在九龙江口的分布中可明显看出,由河口上部移向河口口部,这五种生态类群随着盐度的逐渐升高而变化,也就是淡水类群→河口低盐类群→河口中盐类群→沿岸类群→外海类群演替。这种生态类群的演替趋势,正反映出河口盐度从河口上部低盐向河口口部高盐的变化规律。此外,本文对桡足类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盐度的关系也作了扼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