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渔乡蚌虫属(Eulimnadia Packard,1874)是栖息在谈水中的甲壳动物,隶属于介甲目(Conchostraca)刺尾亚目(Spinicaudata)渔乡蚌虫科(Limnadiidae)。属的鉴别特征为壳的铰合缘非呈锯齿形,躯干肢18—20对,尾节腹后端具向后伸的尖刺。本属迄今全世界共报道了33种,其中亚洲产9种。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池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目甲壳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描述。有5种是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其中的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sp nov系新种。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本文中附有亚目、科、属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109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下: 1、东北锐眼蚌虫Lynceus manchuricus Daday,1927 2、中国拟圆蚌虫Paracyclestheriasinensis Shen et Dai,1987 3、木场真渔乡蚌虫Eulimnada kobai Ueno,1940 4、涛雒真渔乡蚌虫E.raotuoensisl Hu,1986 5、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5 6、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7、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8、中华蚌壳虫(新种)Cyzicus sinensis Hu,1988 sp.nov.9、窦氏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davidi(Simon,1886)10、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 11、瘦狭蚌虫Leptestheria tenuisSars,1901 12、川内狭蚌虫L.kawachiensis Ueno,1925 13、南京狭蚌虫L.nanjingensis Zhanget Chen,1976 14、新疆狭蚌虫L.xinjiangensis Hu,1987 15、中国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chinensis Daday,1923 16、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  相似文献   

3.
介甲目甲壳动物的研究——Ⅰ、山东的三种蚌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在山东淡水鱼苗培育池中三种介甲耳甲壳动物进行了形态分类的描述。其中的东平原狭蚌虫Eoleplestheria dongpingensis sp.nov.及涛雒真渔乡蚌虫Eulimnadia taoluoensis sp.nov.系新种;另外一种是莱阳原蚌虫Eocyzicus laiyangensis Hu,1985。列表此较了两新种分别与其相近种Eoleptestheria chinensis Daday,1923;Eulimnadia braueriana Ishikawa,1895以及E.ovata Nayar 196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分布在山东淡水鱼苗培育池中三种介甲目甲壳动物进行了形态分类的描述。其中的东平原狭蚌虫Eoleplestheria dongpingensis SP.nov.及涛雒真渔乡蚌虫Eulimnadia taoluoensis sp.nov.系新种;另外一种是莱阳原蚌虫Eocyzicus laiyangensis Hu,1985。列表比较了两新种分别与其相近种Eoleptes—theria chinensis Daday,1923;Eulimnadia braueriana Ishikawa,1895以及E. ovata Nayar 196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检索表的形式记述了甲壳动物门介甲目蚌壳虫科隐妇蚌虫属的17个现生种。对其中的1个新种石泉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shiquanica sp.nov.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列表比较了近似种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Hu,1988与新种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文中附有亚洲产的12种隐妇蚌虫的形态图58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栖息在我国淡水鱼苗培育池及水稻田中的6种原蚌虫(隶属于甲壳门,鳃足纲,介甲目,蚌壳虫科)进行了分类记述。其中的兖州原蚌虫Eocyzicus yanzhouensis sp.nov.及拟莱阳原蚌虫E.paralaiyangensis sp.nov.系2新种。分别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佩里原蚌虫E.perrieri Daday,1914,多刺原蚌虫E.spinfer Durga Prasad et al,1981及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文中附有6种原蚌虫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54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次: 1.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4; 2.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3.戴维原蚌虫E.davidi(Simon,1886)Brtek et al,1984; 4.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5.兖州原蚌虫,(新种)E.yanzhouensis sp.nov.; 6.拟莱阳原蚌虫,(新种)E.paralaiy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7.
描述原狭蚌虫属一新种—桑梓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sangziensis sp.nov.,列表比较新种与近似种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1986的主要区别特征。有24幅形态图,包括10幅电镜照片。模式标本保存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相似文献   

8.
山东介甲类原狭蚌虫属一新种——东平原狭蚌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维兴 《海洋与湖沼》1987,18(4):341-347
本文描述了分布在山东省东平湖畔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甲壳动物原狭蚌虫属的一个新种——东平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dongpingensis Hu,1986。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相近种中国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chinensis Daday,1923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附15幅新种形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大亚湾海域13种石斑鱼(Epinephelus spp.)寄生单殖吸虫群落,结果发现有10种鱼感染单殖吸虫,占调查鱼种类的四分之三,检获单殖吸虫16种,隶属于3科5属,其中拟合片虫属(Pseudorhabdosynochus spp.)10种;除鞍带石斑(E.lanceolatus)和拟青石斑(E.fasciatomaculosus)外,8种鱼可分别感染3—7种单殖吸虫;感染单殖吸虫种类最多的是玳瑁石斑(E.quoyanus)达7种,次之是青石斑(E.awoara)和养殖的橙点石斑(E.bleekeri)均感染6种;各单殖吸虫种类中,感染强度最大的是拟合片虫(P.serrani))(棕点石斑,E.fuscoguttatus)128只/尾,次之是石斑拟合片虫(P.grouperi)(青石斑)62只/尾,接下来是斜带拟合片虫(P.coioidesis)(大斑石斑,E.macrospilos)59只/尾和杯阴拟合片虫(P.cupatus)(玳瑁石斑)49只/尾;平均密度最高的是棕点石斑上检获的拟合片虫128只/尾;在检获的16种单殖吸虫中,8种可分别寄生于2种或2种以上石斑鱼,石斑鳞盘虫(Diplectanum grouperi)和拟合片虫在6种石斑鱼上都能检获,符合广寄生单殖吸虫种特征。有5种鱼检查尾数5尾以上的,其中玳瑁石斑单殖吸虫感染率最高62.07%,其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宿主体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龙介虫科(石灰虫科)分类区系研究的第二篇报道。本科动物除吴宝铃、陈木(1981、1985)报道5种(含2新种),杨德渐、孙瑞平(1988)报道6种,孙瑞平(1998)报道南沙群岛6种(含1新种), Fiege and Sun(1999)报道海南岛22种,以及孙瑞平、杨德渐(2000)第一篇报道龙介虫科的盘管虫属 Hydroides 28种外,迄今国内尚无系统研究。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收藏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现报道龙介虫科的伪柱盖虫属 Pseudovermilia、龙介虫属 Serpula、半龙介虫属 Semiserpula、半柱盖虫属 Semivermilia、旋鰓虫属 Spirobranchus和柱盖虫属 Vermiliopsis共6属23种(2新种,7种为我国首次记录和1个复合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其种名录如下(有*者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2005年3月~2007年12月,通过系列实验比较了术前处理和养殖模式对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培育附壳造型珍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术前处理能显著提高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珠率(P<0.05)。2)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鱼蚌混养组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蚌处理的合适密度为3000只/667m2,透明度5060cm,处理时间2030d;蚌鱼混养的草鱼和鲮鱼放养密度为50~70尾/667m2,鲢鱼20~30尾/667m2,鳙鱼50~60尾/667m2,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放养密度1200只/667m2。  相似文献   

13.
茎苔虫属(Caulibugula Verrill, 1900) 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Anasca, Bicellariellidae)。茎苔虫的群体系由分节的长茎(stem) 和丛状分枝构成。每节为一空个虫。空个虫的前膜细长,侧壁有钙质加厚(Calcareous thickening)。附根一般由茎部始端的空个虫分出。泡状体(vesicles) 或有或无。分枝双列(很少单列),通常呈扇形。大多数种类扇形分枝始端的第一个虫与其后续个虫稍有不同,常呈倒圆锥形。普通个虫(ordinary zooids) 系双胞型(Bicellariella-type) 或草苔虫型(Bugula-type)。双胞型个虫呈陀螺形,前膜短但刺长;草苔虫型个虫细长形,前膜长但刺短而少,或无刺。鸟头体皆有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吻和颚骨皆呈尖形,或全无鸟头体。卵胞或有(口上卵胞hyperstomial ovicell) 或无。 茎苔虫属的种可分为两组:一组种的扇形分枝的普通个虫为双胞型,如桑给巴尔茎苔虫C. zanzibariensis (Waters);另一组种为草苔虫型,如杯茎苔虫C.caliculata (Levinsen)。 Busk(1884)把具有双胞型个虫的种归于双胞苔虫属(Bicellaria, s, l.), 而Levinsen(1909)则把具有草苔虫型个虫的种放入草苔虫属。但是由空个虫构成的分节长茎是这类苔虫所特有的稳定特征,因而具有这一稳定特征的种,不能归于双胞苔虫屈和草苔虫属,只能归于茎苔虫属(Harmer, 1926:457)。 茎苔虫属的成员通常栖息在近岸浅海,有的种从潮间带至水深100多米皆有分布,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印度、非洲东岸、中国和日本。此外,还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和大西洋沿岸(佛罗里达、卡罗来纳、巴西)等地。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搜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后写成,共报道10种,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6种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原狭蚌虫的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份、含量(干基中含蛋白质50.72%;脂肪2.14%;钙9740mg/100g;磷660mg/100g;氨基酸总含量31.29%;必需氨基酸15.06%非必需氨基酸16.23%)。列表比较了原狭蚌虫与鱼粉、虾糠粉、豆饼、花生饼、蛤仔粉的营养成分含量。它清楚的表明了原狭蚌虫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动物蛋白源而用于鱼虾类的饲料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栖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蚌壳虫科蚌壳虫属的一个新种—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Hu,1987 sp.nov.该新种是蚌壳虫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新种壳周缘具短毛;第1触角有感觉乳突15个(雄)及19个(雌);第2触角内、外胶有15—16节;雄性有19个体节具背棘刺,雌性则有17个体节;雄虫执握肢第4内叶内缘中部凹陷较浅,无突起;雌虫携卵肢鳃叶呈小椭圆形;雄虫尾节背缘生小齿29个,雌虫则有32个;雄虫尾爪具羽状刚毛17条,小齿38个,而雌虫则分别有9条及94个,尾爪背面中部有1个长棘。附新种与近似种的形态图20幅。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Sabellida)龙介虫科(Serpulidae)和螺旋虫科(Spirorbidae)是污损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已陆续报道龙介虫科近51种。本文是第三篇报道,共鉴定龙介虫科8属12种、螺旋虫科7属12种。其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有*者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双核平腹虫(新种)的研究及平腹虫属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3,24(2):143-150
于1991年4,5月在山东潍坊一对虾育苗池中发现一小型盾纤目纤毛虫,经鉴定确定为一新种——双核平腹虫Homalogastra binucleata nov. sp.。借助各银染法及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其分类及形态学特征作了描述。新种的特点为:体呈倒梨形;胞口位于体后半部;约16列体纤毛,其第n列贯穿尾极后交于背方第8,9列纤毛间;具独特的两个大核。鉴于该属系国内首次报道,同时由于迄今对本属描述所存在的混乱,文中另对平腹虫属的定义、系统地位及与相近种属的关系做了补充和探讨,将其同物异名圆尾虫属(Urocyclon)并入本属并由此建立起两个新组合Homalogastra filificum nov. comb., H. chesapeakensis nov. comb.。  相似文献   

18.
1992年4~5月于南极冰层下动物区系考察中(Polarstern号,航次ANT,×/3)对内栖于海胆消化道内的3种纤毛虫新种做了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此三种分别隶属于寡膜纲和多膜纲内的三个属,包括一新属──拟内盘虫属。该新属特征为:体左右高度测扁,具拟尾丝虫状的口器结构及腹侧“缩短”的体动基列。新种南极裂核虫与其同属内已知种相比具有数目更多、密集排列的体动基列,右置的胞肛及不同的虫体外形。另一新种海胆旋游虫则具有十分独特的体纤毛图式:开放式的赤道动基列在尾端分成两部分(GK,PK1)。  相似文献   

19.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20.
钩刺尾刺虫无性生殖期的皮膜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微波 《海洋学报》1995,17(6):105-110
借助蛋白银技术对海洋纤毛虫钩刺尾刺虫无性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进了观察(1991年7月10日),结果表明:(1)前仔虫也有一口原基出现并由其对老的口围带进行部分重建,另一部分未被更新的小膜将保留并为前仔虫所继承;(2)额棘毛分别来自第1、2棘毛原基及口侧膜原基;(3)形式上的右缘棘毛实为腹棘毛,来自第5列棘毛原基;(4)尾棘毛十分独特地由两组原基演化而成;(5)背触毛的发生为分步式进行.文中另对本属的演化模式及在游仆虫科中所体现的独特性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