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我们进行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根据东方对虾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我们进行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根据东方对虾的  相似文献   

4.
一、国内外对虾放流增殖简况当今,国内外除人工养殖对虾外,还采取放流增殖,以增加捕捞产量。这既是水产科技重大成果,也是发展近海捕虾业的必由之路。据文献介绍:日本濑户内海70年代初对虾产量仅466吨,由于每年投放虾苗1~1.5亿尾,回捕率为5~10%,我国从1984年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的对虾生产性放流对虾,据1986年统计:全国沿海共放流对虾苗(3cm)27亿尾使资源迅速增长。到1975年对虾产量上升1230吨。现仍以每年放流3~5亿尾,回捕增殖对虾5000吨,产  相似文献   

5.
1沙蚕的主要用途用沙蚕养殖对虾的研究成果早已推广,且在不少地方取得了节约饵料10~40%、提高产量30~35%的较好效果[2,3]。但是,由于沙蚕自身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耗氧,且具杂食的习性.因此,有时也发生争夺饵料,出现缺氧。在用沙蚕养虾的过程中,沙蚕和对虾之间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沙蚕也并不总是处于被对虾捕食的地位。近年有不少地方,由于用沙蚕养虾,出现对虾小苗成活率极低,甚至全无的现象。在文登市销售的虾苗中发现,在同一批虾苗中,只是由于买主不同,虾苗成活率高低相差悬殊。分析发现:凡是虾苗成活率低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80年代初大规模开展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增养殖生产以来,每年需从自然海区捕捞大量对虾亲体用于人工育苗生产,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用人工养殖对虾亲虾越冬来解决亲虾来源。至1990年,仅北方三省一市利用越冬虾培育虾苗数量已达1.07×10~(10)尾,占养殖用虾苗总量的30%。预计今后几年内,这个比例还将增加。连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虾养殖事业的迅速发展,种苗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已经有若干单位正式开始供应虾苗,很多地方也已经做到苗种自给。据统计,目前全国虾苗年产量已经接近4000万尾,然而对于更大规模地开展对虾养殖来说,上述供应数量仍远感不足。原因还是由于幼虫的成活率较低,出苗数量不大。此外,对产卵亲虾的利用也不充分,目前提高对虾出苗率的问题已经成了各地养殖单位日益关切的大事。几年来我们在对虾  相似文献   

8.
对虾,是中国对虾的简称,是我国福建以北各省市养殖的主要品种。1959年我国人工孵育虾苗成功,使对虾人工饲养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辽宁省濒临黄渤两海,海岸线长2000多公里,滩涂面积辽阔,适于筑池养虾的滩面约有100多万亩。如何  相似文献   

9.
初期成活率是对虾养殖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初期虾池环境不良,虾苗会大量死亡。本文探索了优化虾苗投放环境的方法并提出了营养盐的合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虾苗投放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养成期十分重要。1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进行。试验面积13000亩,试验时间是1990~1991年,设对照池3000亩,试验对象为养殖的中国对虾。探索适当的肥水方法、监测浮游生物量、水质、虾苗成活率和旬生长速度等,推定提高初期成活率的虾池环境指标。2结果与讨论1990年春,虾苗入地后一个月生长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0.
前言对虾增养殖事业发展很快,工厂化育苗和成虾养殖技术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已开始将部分虾苗进行放流.随着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致病性微生物对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如从患病的养殖对虾鳃丝上分离到一种危害对虾的丝状细菌,由于细菌的病害对  相似文献   

11.
1.国内网箱养虾的现状对虾的池塘养殖在我国目前正方兴未艾,无论在养殖规模,生产技术及产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70年代末开始,随着对虾育苗技术、精养高产、南移越冬等技术突破的同时,国内也有不少地方和单位对虾类(主要是中国对虾)的网箱养殖作了各种方法和规模的试验,意图开辟出另一条对虾养殖的途径。这其中已见报的有:辽宁省金县水产研究所于1979年采捕自然虾苗,采用四级网箱试养中国对虾,在3只面积为45m~2的网箱中养成对虾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指出:对虾杆状病毒可在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增殖,与以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为特征的增殖方式明显不同。溶酶体在增殖过程中内吞濒临解体的线粒体和病原体,利用线粒体内嵴提供的能量,有规律地组装成杆状病毒的包涵体。这一结果为探讨对虾暴发大面积死亡的病因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虾无公害生态育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稳定性二氧化氯对对虾育苗用水预先消毒处理,再配合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封闭式生态育苗。结果表明,稳定性二氧化氯能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有益微生物制剂能促进氨氮转化,稳定pH值,确有改善水质之功效,可做到育苗全过程不用抗生素和换水。该方法能提高对虾育苗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培育出的虾苗个体大小均匀、丰满度高。用假设检验法进一步证实实验组虾苗平均体长与对照组明显差异(显著性水平a≥0.05),两批幼体体长T检验值分别为-5.0和-5.5,实验组个体差异小于对照组,S2相似文献   

14.
长毛对虾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虾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病害频发以及海洋环境恶化,长毛对虾的自然资源量大幅减少。为补充自然资源,改善种群结构,1980年我国开始对长毛对虾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然而,增殖放流的效果如何,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以长毛对虾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基因组进行de novo测序和重测序开发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最终建立长毛对虾的亲子鉴定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长毛对虾基因组大小为1 335.76 Mb GC (guanine cytosine)含量为40.86%,N50为1 221 bp;以组装的长毛对虾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通过重测序进行SNP挖掘,共获得12 579 780个原始SNP位点,经筛选,优化及模型选择,最终建立了基于192个SNP标记的长毛对虾亲子鉴定技术,亲子鉴定成功率为100%(95%的置信度)。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了沿黄低洼盐碱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南美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养殖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结果表明:沿黄低洼盐碱地养殖用水经适当的岛子调节,可明显提高2种对虾虾苗的存活率;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半精养池塘2种对虾养殖平均产量为163.5lkg/亩,平均投入产出比为220%;精养池塘分剐为395kg/亩、244%,而且南美蓝对虾的成活率、产值、纯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比南美白对虾的要高。提出在沿黄低洼盐碱地推广抗病力强的南美蓝对虾健康精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杨丛海研究员,就对虾病的预防,集多年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建立有关虾病预防体系的设想,对今后对虾疾病预防,振兴水产养殖业意义重大。 设想认为,在对虾养殖这样大的一个产业中,没有一个健全的预防流行病发生的体系,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对虾疾病,保持对虾养殖持续稳定地发展。体系包括提供符合对虾生态、生理要求的环境和营养;建立繁殖健康虾苗的体系;建立卫生防疫制度;每个对虾养殖单位形  相似文献   

17.
斑节对虾育苗中“红圈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正凛 《海洋科学》1994,18(6):17-18
在对虾育苗期间,育苗池底或池壁上经常出现桃红色的斑点,形成为大小不一的红色的圆圈。红圈蔓延迅速,有时在1,2d之内,便暴发和占满着整个池底和池壁。这种现象,俗称“红圈病”。凡是发生红圈的育苗池中,对虾幼体活力下降,厌食,趋光性差,并陆续出现死亡。严重时,虾苗几乎全部死亡。红圈病病原为真菌[1]。该病原菌多发生在光线暗弱的室内育苗池中。目前,有关防治红圈病的报道很少见。1993年4月期间,笔者在进行斑节对虾种苗生产时,对防治红圈病分别用不同药物进行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在斑节对虾生产育苗池中…  相似文献   

18.
光合细菌作为对虾育苗期饵料添加剂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验了光合细菌作为对虾育苗期饵料添加剂的效果,使用培育一周左右的光合细菌对虾苗的成活率能提高约30%。同时能起到抗病,促生长发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对虾育苗池中任意收集活的虾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体表有大量附生细菌和污着生物,优势菌为弧菌属。这些细菌可分解几丁质,损害甲壳表导并影响蜕皮,为其它生物附着创造了机会。当有病毒感染或其它因素使其抗病力下降时,此类细菌可能乘机进入虾苗繁殖,引发弧菌病,故可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有体表细菌附生的虾苗,肝胰腺内也常发现细小病毒和大量细菌感染,造成肝组织坏死。这是虾苗停止变态、蜕皮和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3月1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杨丰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新荣腾种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亚太海洋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抗"玻璃苗"疫病对虾种苗选育的新成果。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一种称为"玻璃苗"的疫病从南到北席卷我国沿海地区的对虾苗种场。健康的虾苗一旦染上"玻璃苗"疫病,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