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南岛新村湾营养负荷对海菖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海南岛新村湾海草床的优势种——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的茎枝特征、茎枝密度、生物量和不同组织营养素含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营养负荷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菖蒲的茎枝特征(叶长、宽和枝重)、茎枝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些因子与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DIN含量呈负相关;(2)海菖蒲TN、TP质量分数随着样区的变化而产生显著差异,海菖蒲TN质量分数与其所在样区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DI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3)随着水体N负荷的增加,海菖蒲叶单位面积附着藻类生物量显著增加。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引起的营养负荷是导致海草衰亡的潜在原因之一,引起了新村湾网箱养殖区海草床的退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海南岛新村湾、黎安港和潭门港海草床为研究区域, 选取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四带牙鯻(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细鳞鯻(Terapon jarbua) 4种代表性鱼类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并探讨4种鱼类对海草资源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除栖息于潭门港海草床的4种鱼为负异速生长, 其他区域海草床的鱼类均为正异速或等速生长; 4种鱼的体质量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因子b)和肥满度呈现黎安港>新村湾>潭门港的趋势, 并与3个海草床的海草覆盖率、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推测海草资源量下降可能增加鱼类的被捕食压力和减少食物来源, 从而导致生活于海草床的代表性鱼类生长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黄道建  黄小平 《台湾海峡》2009,28(2):199-204
以海南新村澙湖海草床优势种之一的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间,分4个季节对海菖蒲的茎枝生物量、叶长、叶宽、叶单位面积附着藻类生物量、茎枝密度及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网箱养殖对海菖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在春、夏、秋3个季节里,海菖蒲叶长、叶宽和茎枝生物量等均显示了与其所在样区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D I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随着水体N负荷的增加,海菖蒲叶单位面积附着藻类生物量剧增.(3)网箱养殖区海菖蒲较小的地上生物量、茎枝密度及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均表明网箱养殖区海菖蒲受人为干扰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2个样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儋州湾海草资源全面调查,探讨儋州湾海草资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儋州湾分布海草种类为1科1属1种,即贝克喜盐草,分布总面积约为489 hm2,平均覆盖度为8.46%,平均茎枝密度为2327.98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57 g/m2;主要分布于儋州湾里端新英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沿岸水域;儋州湾贝克喜盐草的生长主要受到重金属Cu的影响,其次受到水深的影响,且重金属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推断是受到附近虾塘养殖废水的排放以及潮汐搬运和迁移的影响;针对儋州湾贝克喜盐草的保护,建议完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将贝克喜盐草增列为保护对象,并加强保护区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及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威海荣成桑沟湾海域海草床分布现状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床是生物圈最高产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氮捕获、碳封存、水质净化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威海荣成桑沟湾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总面积约为471.72 ha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分布面积分别为395.33 ha、37.28 ha、32.74 ha和6.37 ha。鳗草分布范围较广,平均茎枝密度817.0±27.6 shoots/m2,平均生物量646.6±41.8 g DW/m2;红纤维虾形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北部养殖池和南部楮岛海域,平均茎枝密度2 649.0±29.8 shoots/m2,平均生物量2 381.3±27.3 g DW/m2;日本鳗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西部八亩地海域,平均茎枝密度506.0±26.2 shoots/m2,平均生物量118.3±12.5 g DW/m2;丛生鳗草主要分布于桑沟湾南部楮岛海域,其平均密度为513.0±17.9 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479.1±28.1 g DW/m2。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桑沟湾海域海草床严重退化,分析了海草床的退化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海草资源及滨海生境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和2010年在青岛汇泉湾用根茎棉线绑石法进行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移植, 并于2012年4月20日至11月19日对移植大叶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形态学变化、密度、茎枝高度、地上生物量、底质粒径几个方面)。观察期间水温为7.8~26.1℃。结果显示, 移植底质可定性为粉砂质;移植大叶藻的有性繁殖期为2012年4~8月; 无性繁殖在秋季达到高峰; 密度在6月和9月分别高达411茎枝/m2和481茎枝/m2; 高度与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6~7 份。与2009年青岛湾天然大叶藻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 移植大叶藻的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与天然大叶藻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移植大叶藻的生长状况良好, 同时说明根茎棉线绑石法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海草床生态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广东沿海新发现的海草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 新发现8个海草床, 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等3种。海草覆盖率为6.67%—53.33%, 茎枝密度为3 428.57— 10 542.00shoots.m-2, 生物量为12.86—118.24g.m-2。海草床底上生物密度为16.67—734.67ind.m-2, 生物量为15.39—426.88g.m-2, 多样性指数为0.46—1.98, 均匀度指数为0.28—0.89。海草床生境受到的严重威胁主要来自围海养殖(养蚝、养螺)、污水排放、渔民作业方式(电鱼、电虾、扒螺、挖贝类)、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水)等。  相似文献   

8.
海草床是滨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改善、资源养护和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亦是全球重要的碳库。2016年8月,通过对荣成马山里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了面积为58.26 hm2的海草床,其海草的种类为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红纤维虾形草分布面积为54.50 hm2,占该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的93.5%,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带状区域,平均茎枝密度为(368.0±18.2)shoots/m2,平均生物量(干重,下同)为(297.0±41.5)g/m2。丛生鳗草分布面积为3.76 hm2,占海草床总面积的6.5%,呈现斑块状分布,与红纤维虾形草交错而生,平均茎枝密度为(691.2±17.1)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534.0±70.7)g/m2。马山里海域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平均水深为(2.8±0.3) m的以岩礁为主的底质上。海草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水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和陆源污染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较严重,其主要威胁因素是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生产、养殖活动和陆源污染输入。建议合理规划周边海域的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强陆源污染物管控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以期为温带海草床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生境的破坏其分布面积急遽下降,较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海草床已经非常少见。本研究首次将声呐探测技术应用到海草床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在河北唐山乐亭-曹妃甸沿海发现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鳗草(Zostera marina)海草床,海草床面积高达29.17 km~2,绘制了鳗草分布图和水深分布图,并对鳗草生物量和茎枝高度等基本生物学指标进行了调查。该发现极大丰富了中国海草数据库,并为鳗草的深入研究及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基地,也为周边海洋牧场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所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402个/m2),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189.03g/m2),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受软体动物决定,而栖息密度则受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多毛类三大动物类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81年7月至1982年6月(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福建东山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较丰富,已鉴定有176种,其中,暖水种占大多数;以暖水种和暖温带种为优势,分别在夏季和冬季形成总生物量高峰;阶段性浮游幼虫,特别是短尾类溞状幼虫等在夏季总生物量高峰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季节变化较显著等,显示了亚热带河口-港湾区浮游动物生态的基本特点。此外,东山湾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等的平面分布规律都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ymodocea nodosa is a relatively small seagrass species which is common in the Mediterranean. An intensive survey on its growth and produ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 dense, monospecific stand located in a semi-estuarine embayment. Data on leaf appearance and growth, shoot recruitment and death, rhizome growth,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were obtained over 2 years. All these variables showed a clear seasonality. In general, maximum growth and production occurred in early summer (July), and maximum biomass was reached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 Biomass, shoot density, growth and production showed clear minima in winter.  相似文献   

13.
14.
象山港盐度分布和水体混合I.盐度分布和环流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81—1990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象山港与混合密切相关的盐度分布和环流结构,并对盐度锋面出现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盐度受长江冲淡水活动影响较大,冬、夏口门附近盐度分别为24—25左右和31以上,湾顶附近盐度季节变化不大。冬季湾内盐度空间梯度较小。夏季湾内有两个盐度锋面出现,水体垂向略有层化但并无明显的跃层出现。此外,象山港狭湾内以重力环流为主,狭湾外以水平环流为主。  相似文献   

15.
对北太平洋西部海域、苏禄海及印尼海、中国南海、印度洋东部海域、孟加拉湾及安达曼海等表层水体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活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上述海域表层水体中137Cs活度显示了较大的变化范围,最低值出现在南极附近的南大洋(1.1Bqm-3),较高的活度值则出现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及中国南海(3Bqm-3)。在所研究水域范围内,137Cs活度的纬度分布特征并没有完全有效地反映出137Cs的全球理论大气沉降趋势及其纬度效应。综合本研究及Miyake等人(1988)的测定结果,我们计算出137Cs自表层海水中的析出速率在苏禄海及印尼海约为0.016/a,在孟加拉湾及安达曼海约为0.033/a,在中国南海约为0.029/a,这一结果明显低于西北太平洋日本沿海表层水体中137Cs的析出速率。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些海域,横向及纵向的水体混合过程相对都较慢,而且颗粒物对137Cs的吸附析出过程也比较弱所致。  相似文献   

16.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6,15(3):293-298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276种,其中藻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占总数的65.21%,夏季和冬季平均生物量为1365.0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0个/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运动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本动物居首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pianktonic stages of the scyphomedusa Aurelia aurita LAM. in monthly samples, from May 1983 to July 1985, was studied in Elefsis Bay (Saronikos Gulf, Gree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usae biomass had its maximum value during summer, followed by a sharp drop during fall and winter. The major peak for the ephyrae liberation was during January-February, when zooplankton biomass reached its maximum.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 aurita in relation to light intens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厦门三个重要养殖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冬莲 《台湾海峡》2004,23(4):458-468
本文主要研究2000年厦门3个重要养殖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这3个重要养殖水域共记录到浮游动物102种及16种浮游幼虫,以近岸、河口低盐种类为主.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与水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浮游动物生物量、个体数量与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海水盐度影响,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明显的差异,数量一般呈马銮湾>厦门西港>同安湾(含东咀港和浔江港).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分布呈现春季高,冬、夏季居中,秋季最低的特点,除受水温等因子影响外,也与养殖贝类的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