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2015—2017年台风影响文昌航天发射场期间26 d浅层风实况和预报数据,对台风影响过程的24 h浅层风预报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平均预报偏差较大。为提高预报技术,利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台风特点与浅层风预报偏差关系,识别出台风强度、象限和台风与场区的距离三个关键因素;再利用2015—2016年台风影响场区实况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场区24 h浅层风预报回归方程。建立预报回归方程时发现台风强度、台风象限两项显著性不明显,可将其剔除,台风与场区距离、数值预报风速两项显著性较好。利用2017年实况数据对回归方程进行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建立预报回归方程能减小预报偏差的标准差,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以为台风影响场区时的浅层风预报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台风季节预报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06年7月1日-9月30日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进行了动力季节预报试验。结果表明:1)在对3个月以内的台风作动力季节预报试验时,WRF模式模拟的台风总个数与实况接近,模式模拟的总登陆台风数与实况相比偏小。从各月模拟情况看,台风总数与登陆数的模拟均与实况有差距。WRF模式对台风强度的模拟总体偏弱。2)WRF在模拟2006年7q月台风以及平均高度场、水平风垂直切变时,7月与实况接近,随时间增长,与实况的差别明显增大.WRF模式具有一定的台风动力季节预报能力,但其预报时限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T213和ECM模式产品在"麦莎"台风预报中的应用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巧红 《浙江气象》2006,27(2):7-10,15
选取T213和ECM数值模式的500hPa高度场预报产品,用天气学方法对影响“麦莎”台风移动路径的东亚西风带低槽和副热带高的演变过程、台风移动路径进行模式稳定性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两个模式对东亚西风带低槽和副热带高的演变过程预报稳定,预报场逐渐逼近实况分析场,预报时效达120小时。并较准确地预报了台风登陆前西北行路径。预报精度ECM模式高于T213。  相似文献   

4.
刘峰  章俊 《浙江气象》2005,26(2):12-16
台风路径预报是做好台风预报服务的关键.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分析此次台风活动期间,中高纬度波动南下,对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做好台风路径预报的服务.同时结合实况资料,分析总结台风移动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种场相似计算方法的试验比较,提出环境场特征的场相似分析方法,建立台风相似预报系统。利用1950—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关键区域的物理量场特征值;设计图形识别程序,获取每个台风过程的天气形势场各种特征值;建立环境场特征数据库和相应的台风过程实况资料库。预报时,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计算特征值,采用逐步相似筛选的方法,在特征数据库里选出相似历史个例作为预报参照。检验表明:该系统对2007—2009年的台风预报,尤其是台风暴雨雨量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对山东造成了大范围暴雨和大风天气,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Hybrid-3DVAR混合同化预报系统,对Hybrid-3DVAR不同集合协方差比例和不同航空气象数据转发(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以下简称AMDAR)资料同化时间窗对台风“摩羯”预报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加大集合协方差比例对台风“摩羯”路径预报有较大影响和改进;当全部取来自集合体的流依赖误差协方差时,预报的台风路径最好,降水预报也最接近实况;AMDAR资料同化对于台风路径和降水预报也有正的改进作用,但加大集合协方差比例到100%时对台风路径预报影响更大;不同资料同化时间窗会影响同化的AMDAR资料数量,从而影响台风降水精细化预报;45 min同化时间窗的要素预报误差最小,对台风造成的强降水精细特征预报最接近实况;不同资料同化时间窗主要影响台风降水预报落区分布,对台风路径预报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对登陆台风预报的检验评估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针对2015年7—9月登陆中国大陆沿海的台风,利用GRAPES-REPS区域集合预报资料和集合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时间、地点、强度和降水等进行检验评估,以期为预报员应用GRAPES登陆台风概率预报提供依据。检验结果表明,(1)集合平均移动路径要优于控制预报,集合预报各成员登陆地点存在20~340 km差异,但实况登陆地点均能落在集合成员登陆地点中。(2)对24 h和48 h登陆地点误差而言,集合平均较控制预报更接近实况。(3)随着预报时间的趋近,集合平均、控制预报和集合成员登陆地点距离误差逐渐缩小,登陆地点空间位置预报也没有明显的系统性误差。(4)集合成员对台风登陆时间预报偏早,平均提前2.3 h。(5)在强度预报中,尽管最低气压和近中心最大风速存在登陆前偏弱而登陆后偏强的趋势,但登陆点预报值区间包含了实况观测值,表明GRAPES-REPS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展示多种可能信息。(6)不同量级降水AROC评分为0.56~0.76,具有预报参考价值;另外AROC评分的高低及台风暴雨落区的准确性与台风登陆点和登陆时间误差密切相关。可见,GRAPES-REPS区域集合预报可以在台风登陆地点、时间、强度和降水预报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预报不确定性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台风非对称结构与台风路径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一个有限区域原始方程双向相互作用的移动套网格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对1992年的两个台风进行了5个个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预报路径和实况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对预报个例的台风非对称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非对称结构随时间变化与台风移动路径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如能了解实际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将有助于提高台风路径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数值预报/卫星反演/数据同化循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超  万丰  张凤英  王宗皓 《气象学报》1997,55(6):740-749
文中介绍了数值预报/卫星反演/数据同化的循环试验。由于湿度反演方法的改进,使得湿度反演产品的精度有所提高,所以首先进行了湿度廓线参与同化过程的试验。结果表明,反演的水汽产品对台风中心强度有正影响,经过4次同化过程24h预报模拟的台风加深与实况比较一致。48h预报台风中心减弱趋势在低层显得不足,但比业务预报有明显改进。24与48h预报的总降水量和暴雨中心强度比未加入反演水汽产品的预报有明显增加,且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10.
台风路径实时数值预报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建立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试验系统,引入了模型台风。模型台风是利用获得的场面参数构成的,然后再叠加到客观分析场上作为台风路径预报的初始场。引入模型台风后,无论是台风中心位置还是其流场、质量场与实际观测比较接近,且预报效果有一定提高。利用模型台风对1992年Eli(9205号)和Janis(9210号)台风进行了实时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这二个台风的移动趋势基本上能预报出来,预报的台风路径与实况进行了对比,并与气候持续预报作了比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做了在台风进入防区时(以下简称进防),用县站气象要素与省台环流分型相结合,作台风登陆地段预报的试验。经过1977和1978两年的实践检验,16个进防台风的预报有15个与实况符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非常定自适应网格模式在台风路径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卓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95,19(3):301-308
本文将作者在前文中介绍的非常定自适应网格模式用于台风路径的数值预报。由于自适应网格在台风中心附近安排了较密的网格,有效地提高了网格的分辨率,使得台风环流的结构在预报48小时以后仍能保持,其预报的路径与实况相比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1966~1995年安阳区域夏季登陆台风的不同环流形势基础上,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及安阳区域实况要素资料,找出台风登陆后安阳区域产生的不同天气的预报指标,并分类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第14号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结果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况资料和欧洲中心、日本、北京T213、德国天气在线等数值预报产品对14号台风路径预报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欧洲中心和日本数值产品对台风路径预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登陆区域和时间预报上较为准确。T213和德国天气在线的台风路径预报准确度较低,其仅对24-48h内的趋势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普勒雷达资料循环同化在台风“鲇鱼”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李新峰  赵坤  王明筠  明杰 《气象科学》2013,33(3):255-263
高分辨率的中尺度预报模式ARPS及其3DVAR/云分析系统,针对2010年登陆福建的超强台风“鲇鱼”,研究对流可分辨尺度下,每1h循环同化沿海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网资料分析、研究对台风初始场和预报场的改进作用.结果表明:单独同化雷达资料可显著改善初始场中的台风内核区动力和热力结构,以及台风强度和位置,进而提高18h台风强度、路径和降水预报,但预报路径和降水分布与实况仍存在差异.在雷达资料同化基础上加入常规观测资料,对初始场中台风内核区结构改进不大.但在显著调整大尺度背景场,从而进一步减少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能准确预报出福建沿海两个强降水区域的位置和强度.总体而言,雷达资料同化主要提高台风结构分析,而常规观测资料同化主要改善环境场分析,两者有效结合使得预报结果和实况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经过串行优化及程序并行, 成功地实现了在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上的并行运算, 并可满足业务时效要求。基于并行程序及神威机计算平台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于2002年6月30日投入实时运行, 其初估场与侧边界条件从T106L19模式产品升级为T213L31模式产品 (称为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 原串行系统称为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通过对2002年夏秋季台风路径的检验, 总体来看, 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48 h内的平均路径预报误差小于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的路径预报误差。对西行及西北行登陆的台风, 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的48 h预报好于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的预报。对于转向台风而言, 转向后的预报, 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的预报要好于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的预报, 有效地减小了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对转向台风路径预报的系统性误差:即台风转向后预报路径较实况路径偏西。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台风麦莎影响北京预报失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津  王华  郭金兰 《气象》2007,33(7):60-66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在浙江台州登陆后北上,北京市气象台于8月6日发布预报,认为受台风影响北京将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实况是北京城区只出现了小到中雨,郊区为中到大雨,只有东北部地区出现了暴雨。为了加深对华北台风暴雨的认识,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对这次预报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的原因主要是(1)关于台风路径的数值预报误差较大,预报路径比实况偏西200km以上。(2)台风麦莎的结构不对称,云系和强降雨主要分布在台风的东部和北部,而北京处于台风的西北部。(3)台风外围的东南急流只出现在120°E以东,强度较弱。(4)华北高压的存在阻挡了河套西部冷空气东移,因而不能形成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形势。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和改进预报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81—2018年影响广西且灾情记录比较完整的86个台风样本,基于台风灾害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划分灾情等级,选取致灾因子,利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广西台风灾害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选取的台风灾害致灾因子与台风灾情等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构建的遗传—神经网络集合预报模型对台风灾情预估效果较好,训练样本拟合一致率为86.1%,测试样本预报准确率为71.4%,其中严重和较重的台风灾情等级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较轻等级的预报准确率达83.3%。  相似文献   

19.
鄢俊一 《广东气象》2012,34(5):35-39
采用客观降水检验方法,对GRAPES中尺度模式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广东降水预报进行了分级降水检验、时空分布演变评估以及降水预报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降水量级和预报时效提高,模式降水预报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模式能够对降水过程时间演变做出准确的预报,对于实况较小的降水,模式存在预报比实况偏大的问题,而对于实况较大的降水,模式存在预报比实况偏小的问题;模式不能很好预报出与地形有关的广东3个降水中心;通过对一次台风降水预报个例分析表明,模式24 h预报能较好反映雨带分布和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试验模式和新开发的改进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1992年的5个台风个例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模式对台风路径和台风强度的预报经简单物理过程模式有明显提高,24h和48h台风中心位置预报误差分别为188km和337km,比原模式减小38km和109km;48h台风中心气压与实况之差平均减小3h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