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种群的分布特点,结合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两种典型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径级结构差异明显。山前戈壁梭梭种群Ⅰ、Ⅱ、Ⅲ径级个体数占所有径级个体总数的96.21%,大径级个体缺失,该种群发育时间较短,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干涸湖底梭梭种群Ⅰ、Ⅱ、Ⅲ径级个体数占所有径级个体总数的63.38%,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径级个体,该种群发育历史较长,种群处于稳定阶段。格局分析表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均呈聚集分布。在梭梭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随径级的增大,种群分布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发展。总体来看,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这是种群发育历史、物种特性、环境、干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是古地中海区系的残遗种,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和规模已非常有限。为了揭示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发展的空间规律,运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将半日花种群分为3个龄级(Ⅰ级,d≤3cm;Ⅱ级,3cmd≤9cm;Ⅲ级,d9cm,d为植株体积(高度×冠幅)的立方根),并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统计方法研究了分布于西鄂尔多斯砾石质和石质生境的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半日花个体主要集中在龄级Ⅱ,龄级Ⅰ和龄级Ⅲ的个体都较少,种群的更新受到限制;(2)半日花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受生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对空间尺度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砾石质生境中的半日花种群及其各龄级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不同龄级间主要表现为(或接近于)负关联;石质生境中半日花种群及其各龄级在中小尺度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加表现为随机分布,龄级Ⅲ与Ⅱ和龄级Ⅱ与Ⅰ之间的空间正关联或不关联关系更明显。这种差别与两种生境下的环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有关;(3)半日花幼龄个体(龄级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成年个体(龄级Ⅱ与Ⅲ)的竞争压力。研究结果对半日花的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自组织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对植被自组织过程研究进展评述的基础上,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格局40年来自组织及种群自疏过程,发现在干旱区,特别是降水量200mm以下的荒漠区,绿洲边缘雨养或者降水和地下水共同维系的沙丘人工植被也会发生自组织过程,原来基本均匀栽植的植被出现斑块化,最大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聚集度在20~30a出现,但种群自疏过程并未遵循随植被发育年龄变化的规律,而与生境与绿洲的距离及生境地下水埋深显著相关。未来应加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条件下植被格局发生突变的阈值范围的研究,也应加强干旱区人工植被自组织过程及其变化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斑块生境下逃亡生存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块生境下的逃亡共存是生物种的一种生存对策,文章在Tilman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斑块生境中生物种逃亡共存的新数学模型,并对两种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共存的两物种,其竞争能力的排序与其扩散能力的排序恰好相反;种间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这两个种能力的负相关是其种群内生物个体生理负耦联在群体水平上的反映,是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对策,也是其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刘冰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09,29(1):101-107
对分布于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光合和水分代谢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柽柳和泡泡刺:①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响应具“光合下调”现象,其曲线符合Gauss model。②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分别为20.2 μmol CO2·m-2·s-1和23.8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和饱和点为244.62 μmol·m-2·s-1和1 180.31 μmol·m-2·s-1,73.67 μmol·m-2·s-1和1 467.85 μmol·m-2·s-1。③净光合速率近似双峰型抛物线;光能利用效率单峰曲线;柽柳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为单峰旗形,泡泡刺波浪型。 ④泡泡刺利用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水分利用效率,柽柳通过高光能利用效率来适应荒漠生态环境。因此,光抑制所导致的“光合下调”现象是柽柳和泡泡刺对水分胁迫所产生的保护性机制,反映了荒漠植物在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是荒漠植物对其环境响应的普遍适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孔雪松  陈俊励  王静  赵晓东 《地理科学》2021,41(11):2031-2041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地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耦合生态斑块空间格局变化、生境面积增减和生态破碎化过程,提出生态干扰格局指数和生态干扰过程指数,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生态干扰。结果表明:① 2000—2018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农用地及生态用地,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② 生态干扰格局指数和生态干扰过程指数时空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易出现生态负干扰,且干扰程度趋于增加;③ 尽管部分区域生态用地净面积有所增加,但其实际受到的生态干扰过程并未减轻,甚至呈现负向化发展趋势。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用地变化过程中蕴含的生境数量、质量和空间关系,能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民勤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退化梭梭固沙林)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替代时间和O-ring空间点格局方法研究了红砂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红砂种群在丘间低地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1;在固定沙丘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3,表明种群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2)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和不同龄级间空间关联性差异很大。丘间低地的红砂种群及龄级1和2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之后随着尺度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龄级1和红砂整个种群)或随机分布(龄级2),而龄级3在整个研究尺度范围内为随机分布;固定沙丘生境下的红砂植株只有龄级2和整个种群在小尺度内为聚集分布,其余均为随机分布。(3)在丘间低地生境下,龄级1和龄级2、3在小尺度上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龄级在0~5 m尺度上基本无关联;固定沙丘生境下,各个龄级之间均为无关联。这种差异与生境的异质性(地下水位、结皮的类型和盖度等)以及群落结构等有关。该研究对于民勤绿洲边缘红砂种群的保护和利用以及退化梭梭固沙林的人工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209,自引:4,他引:209  
傅伯杰  陈利顶 《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本文讨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划分,提出了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论述了景观多样性的生态意义。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景观类型的性质、多少和比例以及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斑块与斑块裼 空间关联性和功能联系性是景观多样性研究考察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群结构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种群生存状况与发展动态。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多年生态输水恢复后胡杨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种群的龄级结构整体上呈倒金字塔型,种群动态指数和种群密度等指标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一致,即胡杨种群老化且衰退趋势尚未扭转并仍将继续;胡杨种群性比显著偏雄,偏离程度随生境条件恶化而增大;胡杨种群分布格局表现为显著的集群分布,且聚集强度无太大差异。经过近18年的生态输水恢复,虽然塔里木河下游沿河附近的生态有所好转,但在远离河道的更大范围的胡杨种群退化衰败趋势仍未彻底扭转,单一沿自然河道的线性生态输水因缺乏面上水文过程而难以改善种群更新。建议在生态输水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措施,扩大浸淹范围和受水面积,为胡杨种群繁殖与更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数量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甄江红  刘果厚 《中国沙漠》2008,28(3):462-467
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的个体与综合数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了各生境区内四合木植株的地径与幼苗补充量。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及其综合数量指标均有一定差异,其中密度与多度以海南、低山、千里山种群较高,乌家庙、乌达与棋盘井种群较低;盖度、高度、冠幅以低山、乌家庙种群较大,海南、千里山和棋盘井种群较小;平均地径以乌家庙、低山种群较大,乌达、棋盘井种群较小;幼苗补充量以千里山种群最多,乌家庙种群最少;重要值和综合优势比以低山、乌家庙、海南、千里山种群为多,表明其生境条件较为适宜,而乌达与棋盘井种群较低,说明工矿发展和由此引发的土地沙化、环境恶化是四合木生存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siz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ess slides are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the yield of eroded materials and determining the landslide risk. While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landslide size distribu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slide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s poorly understo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ess slide distribution exhibits a power-law scaling across a range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The mean landslid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different geomorphic types are different. The double Pareto and inverse gamma functions can coincide well with the empiric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loess slide areas and can quantitatively reveal the rollover location, maximum probability, and scaling exponents. The frequency of loess slides increases with mean monthly precipitation. Moreover, point dist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 80% of landslides are located < 3 km from other loess slides. We found that the loess slides at the two study sites (Zhidan and Luochuan County)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show a significant clustered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orrelated fractal dimension show that the landslides exhibit a dispersed distribution at smaller spatial scales and a clustered distribution at larger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12.
用D、18O同位素确定黑河中游戈壁地区植物水分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7月在黑河中游临泽县平川镇戈壁地区采集降雨、地下水、土壤和植物茎干样品并进行水分的D、18O同位素测试,分析戈壁地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来源,确定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等荒漠植物的吸水层位及其对降雨和地下水的依赖程度。研究发现:①土壤剖面0~13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水主要接受降雨的补给;130 cm以下,可能接受潜水蒸发补给,或者是前期较大降雨入渗与潜水蒸发补给的叠加;②土壤水的δD、δ18O值与深度呈指数关系;降雨入渗补给会打乱剖面的稳态,土壤水的δD、δ18O同位素组成是现存土壤水和降雨的混合;③泡泡刺和红砂都是利用深度大于185 cm的土壤水,泡泡刺吸水层位比红砂更深,表明荒漠植物的生长主要依赖更为稳定的潜水水源。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从不同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更确切、真实地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灾害评价、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统计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市级、县级、1 km三个尺度上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统计相关性,试图探讨不同尺度下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影响(指示)因素,从不同尺度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从不同尺度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详细程度的信息。从市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整体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县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1 km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县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②不同尺度上,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不同。市级和县级尺度上,人口分布受环境—经济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与一些因子显著相关,而受空间集聚的作用较小;1 km尺度上,人口分布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相关性较小,而主要受空间集聚的作用,在县内部,人口往往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赵璐  赵作权 《地理科学》2014,34(8):979-986
根据克鲁格曼的“两个自然”理论,运用空间统计SDE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中国国土空间特征椭圆系列——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人口分布椭圆等,在空间上定量刻画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为分析经济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两个自然”的分异作用下,中国经济空间分异主要以东-西方向为主。相对于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明显偏西,长、短轴均明显减小,这反映出中国高地势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靠近东部地区,其椭圆长、短轴长度均显著减小,充分表现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② 国土地形等“第一自然”要素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显著。人口分布椭圆对于地形分布椭圆的空间分异系数为89.55%,其93%的空间展布范围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且分布轴线基本与胡焕庸线平行;③ 在“第二自然”聚集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人口、GDP主体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方约20%的大陆国土面积上,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从“第一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控制作用来看,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别是西北侧地区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聚集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从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可通过重点培育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向中西部发展;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口向GDP分布椭圆北部地区流动、聚集,发挥人口的红利作用,推进经济增长由南向北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  雷军  段祖亮  董洁芳  苏长青 《地理研究》2016,35(12):2333-2346
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受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分散分布的特征。研究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对新疆人口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GIS的支持下,从多角度、多尺度出发构建了两个年份新疆人口空间数据库,对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多尺度的人口疏密状况、人口重心分布及变动、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态势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得出以下结论:① 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逐步增加,各尺度人口集中的速度均较慢,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口的流动性较差。②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依赖性,不同空间尺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空间尺度越大,人口分布特征越不明显,从小尺度对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避免大尺度探究带来的不足,小尺度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结构,表现出人口空间分布的“三大集群”和零星若干“小集群”的分布特征。③ 新疆人口重心分布逐年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且移动的距离较短,说明新疆人口有向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集中的态势,但集中的速度较慢,对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影响较小。从重心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可以看出影响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第一大要素是水资源。④ 新疆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也具有独特性。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且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哈萨克族人口空间分布也较为集中,汉族和回族人口空间分布分散,集聚态势不明显,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较强。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过去30 a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尺度研究区(892.74 km2)从1975—199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景观面积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增加;1995—2005年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减小,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面积增加。中尺度(110.42 km2)和小尺度(14.14 km2和14.10 km2)研究区从1975—198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增加,1985年后流沙面积减小。通过沙漠化过程指数计算表明,大尺度上沙漠化经历了发展(1975—1995年)—逆转(1995—2005年)的过程,中尺度和小尺度上,沙漠化经历了发展(1975—1985年)—逆转(1985—2005年)的过程。科尔沁沙地不同尺度上景观结构变化具有差异性,显示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存在尺度效应;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流动沙丘斑块变化的影响,而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分形理论以及多元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结论为:①慈溪市、贵州省不同尺度分割区域的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均客观存在,不因尺度不同而变化;②尺度转折点因尺度不同而出现,贵州省(省域尺度)土地利用存在尺度转折点,慈溪市(县域尺度)土地利用不存在尺度转折点;③不同尺度的慈溪市、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不仅主要受到土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而且其所受到的影响跨尺度存在;④尺度的差异造成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随尺度出现变化;平均图斑形状指数对慈溪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影响最大,图斑数则对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分维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白茨: 属蒺藜科, 白茨属, 是我国古老的乡土沙生植物种。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四种: 1.小果白茨 2.白茨 3.大白茨 4.球果白茨 白茨在亚州中部旱生区系中, 它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是沙漠、半沙漠区域建群植物种之一。是优良的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固沙植物。经研究: 白茨具有较强的耐旱性, 耐热性, 耐瘠薄, 耐沙漠、抗风蚀的特性。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 积极保护天然野生的自然资源, 大量培育和发展白茨对固定流沙, 资源开发与利用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