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伶仃洋水域水体中的活性硅酸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7年6月、8月、11 1988年2月的历史资料,估算了伶仃洋水域活性硅酸盐的输入能量,研究了活性硅酸性与盐度间的相互关系及磷、氮和硅之间的比值。结果表明,通过四大口门输入伶仃洋的硅通量为185×10^4g/a;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除1988年2月外,其他航次硅酸盐与盐度间呈高度显著负相关,吴保守性,估水期(1988-02)硅酸盐存在生物转移,转移量为18.2%。磷、氮、硅之间的平均比值,  相似文献   

2.
于2009年至2011年在黄河下游采集溶解及颗粒态营养盐样品,分析了黄河下游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及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浓度多呈丰水期低、枯水期高,溶解无机氮是溶解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受黄河高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磷以颗粒态占绝对优势,而溶解态磷以溶解无机磷为主要存在形态;生物硅的含量平均约占硅酸盐与生物硅之和的20%,硅的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颗粒态磷与生物硅的含量与悬浮颗粒物含量呈正相关.营养盐的组成具有高氮磷比、高硅磷比、低硅氮比的特点.近年来黄河下游溶解无机氮浓度显著升高而溶解无机磷变化不大,硅酸盐的浓度有所下降.黄河下游水沙通量、营养盐入海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占全年总入海通量的42%~84%.调水调沙期间,各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均有明显变化,氮的浓度、DIN/PO4-P下降,磷与硅的浓度、SiO3-Si/DIN、SiO3-Si/PO4-P升高,颗粒态营养盐的比例明显增加.短期内大量水沙及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口及渤海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河口区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四航次九龙江河口混合区的调查资料,且结合历史资料对营养盐含量及分布特征、周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了九龙江流域营养盐输入海洋的变化过程,探讨九龙江河口营养盐伴随潮汐变化,以及河口混合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调查期间溶解无机氮、硅和磷含量的平面分布呈现出由径流冲淡水高值向河口外海端递减的变化趋势;在涨潮时,河口区感潮段高溶解无机氮、硅、磷营养盐的陆源冲淡水与低溶解无机氮、硅、磷营养盐外海水相遇,随着外海水的侵入,外海水的作用逐渐加强,在稀释混合过程中呈现出无机营养盐逐步降低的变化趋势,退潮时则相反;营养盐在这复杂的河口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在水动力的作用下稀释混合是主要过程,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在河口稀释混合过程中呈现保守性特征,活性磷酸盐在河口转移(补充)过程的行为复杂化,呈现缓冲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流江口海域盐度的锋面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流江口海域盐度锋面特征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盐度的锋面特征随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突出了南流江径流的影响作用,夏、秋季则突出了北上海流和西向沿岸流的顶托影响作用,冬季则由合浦沿岸水及南流江径流综合影响所形成;相关分析显示,盐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除径流影响较小的冬季外,多具有密切关系,而且除pH外,均表现为负相关.其中以与溶解态N、P、Si的相关性最好,都达到了高度显著水平,与COD、SS的关系次之,其余形态氮多以良好负相关出现,而形态磷的相关性都表现较差.显然,南流江径流对北海湾溶解性N、P、Si贡献最大,这是导致该湾N明显偏高、P成为赤潮诱发因子、Si成为最丰富营养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卜世勋  张福崇  方笑  李永仁 《海洋科学》2022,46(10):150-158
为研究抚宁海湾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变化特征,探讨水质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2020年5月—11月,每月测定该海域的主要水质因子,统计浮游植物。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69种,优势种33种;浮游植物密度(8.3~267.9)×104cell/L,5月份最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458~3.747,均匀度指数0.099~0.796,丰富度指数0.933~4.755。海水水温范围11.8~26.8℃,盐度28.8~34.0,活性硅酸盐(SiO32–-Si)含量0.025~0.627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0.057~0.284mg/L,均呈“上升-下降”趋势;pH范围为7.867~8.190,化学需氧量(COD)为0.260~1.415mg/L,活性磷酸盐(PO43–-P)0.003~0.006mg/L,变化趋势为“下降—上升”;对优势种与水质因子的分析表明,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活性硅酸盐、盐度、活性磷酸盐和硝酸盐氮;裸藻门与活性磷酸盐、盐度呈正相关,与活性硅酸盐、硝酸盐氮呈负相关;甲藻门与活性硅酸盐呈正相关,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呈负相关;隐藻门与活性硅酸盐、盐度成正相关,与硝酸盐氮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2001-2002年柘林湾大量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2001年5月—2002年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19个测站,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格局,而湾内则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与外界水体的交换能力、周边地区的陆源排污及湾内海水增养殖业的结构是决定拓林湾营养盐平面分布格局的3个主要因素。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磷、硅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5.92、1.07和37.61μmool/L,与上一周年调查相比,氮的含量略有上升,而磷、硅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5.1%和37.0%。调查海区无机营养盐的周年变化基本上表现为单峰型。受2001—2002年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02年春季海区的地表径流明显减少,盐度显著升高,由此造成了海区无机营养盐在这一期间的显著低值,这应是海区磷、硅含量比上一周年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上一周年的氮限制转变成本周年的磷限制(85.0%),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磷含量显著下降的原因,也可能是海区富氮趋势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规则格网法采集土壤样本并测定重要理化指标pH、盐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总碳、有效磷、速效钾,基于克里格插值得到土壤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大丰麋鹿野牧区土壤pH、盐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总碳、有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为8.393、6.646g/kg、13.203g/kg、0.748g/kg、6.279 mg/kg、13.955g/kg、10.862mg/kg、486.36mg/kg。土壤pH值变异程度最小,其他均属于中等变异;土壤全盐、总碳、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近海光滩至近岸川新线呈现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壤pH与其他理化指标存在显著负相关,土壤总碳与全盐、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硝态氮两两间呈显著相关(p0.01);土壤盐度的空间分布与其上覆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21年3月、5月、8月、11月4个航次调查资料,分析归纳了曹妃甸西侧海域营养盐含量、分布、结构变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其变化特征与水质参数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Redfield比值对营养盐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该海域活性硅酸盐、TP、TN8月均高于其他时间,且站点间变化幅度较大,3月活性硅酸盐平均值为0.018 mg/L,5月、8月、11月活性硅酸盐、TN、TP平均值分别为0.278 mg/L、0.930 mg/L、0.042 mg/L,0.737 mg/L、0.958 mg/L、0.059 mg/L,0.410 mg/L、1.725 mg/L、0.041 mg/L。5月、8月受陆地径流所携带陆源物质影响,营养盐分布呈自西北湾顶一侧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活性硅酸盐表现出与盐度的显著负相关性,TN、TP仅在8月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营养盐含量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为涧河、沙河陆源径流淡水输入携带的陆源物质以及水体交换能力,其次为地形因素引起的水文动力变化。同时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径流输入等影响N/P含量高于正常海域,主要与附近大量围海养殖废水输入有关。  相似文献   

9.
2000年夏季莱州湾主要观测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 2 0 0 0年夏季莱州湾加密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初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莱州湾盐度值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升高 ;叶绿素南部的高值区对应于溶解氧的低值区 ,温度的高值区 ;浊度受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 ;无机氮西部浓度高 ,东部浓度低 ,且相差很大 ;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东部与西部海域不同 ,东部为氮限制 ,而西部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10.
刘霜  张继民  冷宇  崔文林 《海洋通报》2013,32(4):383-388
根据2004 年-2010 年5 月和8 月共13 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24 个站位的海水化学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的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等营养要素的行为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无机氮中硝酸盐浓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7 年间,无机氮浓度略有下降,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波动趋势,2008年以前铵盐浓度上升趋势明显;由于无机氮浓度相对过 高造成该海域属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三门湾海域4、7月营养盐分布及其稀释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5年4、7月三门湾海域26个站位的两次水化学要素调查资料,描述了表层盐度和营养盐平面分布特征,对营养盐和盐度进行相关分析,并探讨了24 h连续站的营养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表层硝酸盐、硅酸盐浓度基本呈东低西高分布,磷酸盐的分布规律不明显。(2)7月硝酸盐、磷酸盐平均浓度比4月低,而硅酸盐、亚硝酸盐平均浓度比4月高,氨平均浓度在4、7月无显著变化。(3)4、7月表、底层的硝酸盐、硅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均为湾内高湾口低,且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在调查时间内受强潮汐作用的三门湾海域呈现出硝酸盐、硅酸盐的保守稀释效应,磷酸盐稀释效应则表现不明显。(4)7月25-26日连续站(29°06′33″N、121°39′03″E,三门湾中部猫头山嘴附近,水深为27-34 m)24 h盐度变化与潮汐变化几乎一致,硝酸盐、硅酸盐浓度与盐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硝酸盐、硅酸盐的浓度变化可以指示海水与淡水的稀释与混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不同温度、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的方法,研究凡纳滨对虾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体重、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与体重呈负相关;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凡纳滨对虾磷、亚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均上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氮、磷、硅的化学特性及输送通量估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1983~1984年、1987~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夏季氮、磷、硅诸营养盐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的分布特征,其控制因素是福建近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区NO3--N、PO43--P、SiO32--Si的特征值分别为2.29、0.20、2.83μmol/dm3.诸营养盐含量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有明显的相关性。N/P比平均值接近于Redfield比值。PO43--P、NO3--N、SiO32--Si垂直输送通量分别估算为23.6、223、302mg/(m2·d),是该海域夏季营养盐的主要来源,PO43--P和NO3--N的输送通量平均分别大约为真光层生物生产力所需营养盐的86%和73%.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3—2014年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资料,对钱塘江河口活性磷酸盐(PO_4-P)的浓度、分布、历史趋势、磷限制及其与浮游植物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内PO_4-P的平均浓度在冬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较低。受咸淡水混合和沉积物再悬浮的共同影响,春季水体中整体上较高,其分布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夏季的分布呈现从近岸向离岸海域逐渐上升的趋势;秋季的分布呈现沿岸高、离岸低的趋势;冬季总体上在研究海域中部相对较高,其他部分则相对较低。钱塘江河口PO_4-P浓度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都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明显受到持续增加的陆源输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浮游植物生长对PO_4-P浓度水平的影响有限(0.3%);钱塘江河口普遍较高的PO_4-P浓度和低的生物过滤器效应使其成为东海磷酸盐的重要来源区域,必然对邻近东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研究海域内水体中的氮磷比(N/P)值总体较高(35~109),明显高于Redfield比值(N/P=16),表明该海域存在潜在性的磷限制。溶解无机氮(DIN)的输入和高N/P比值持续增加使该海区环境对PO_4-P浓度的变化格外敏感。与历史数据相比,研究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出现了蓝藻等非硅藻类生物,同时网采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较以往也有所降低,生物个体向小型化发展;DIN和PO_4-P浓度的不均衡增长以及营养盐结构的变化是引起浮游植物群落数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北部海域水体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成  徐沙  宋书群  李才文 《海洋学报》2019,41(4):94-108
为探讨环境因素对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通过月度航次调查对北部湾北部海域异养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异养细菌丰度介于(2.75~56.86)×105 cell/mL,平均值为(11.01±6.31)×105 cell/mL。各季节细菌丰度从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异养细菌丰度由近岸海域向西南深水区方向逐渐降低,在近岸浅水区垂直分布均匀,在水深大于20 m的海区出现季节性分层现象:表层细菌丰度较高,底层细菌丰度较低。主成分分析显示温度对异养细菌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秋、冬季异养细菌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春、夏季呈显著正相关。细菌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海水盐度变化是细菌时空分布重要影响因素。异养细菌丰度与叶绿素a和溶解氧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影响了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在秋、冬和春3季异养细菌丰度与营养盐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二者关系受浮游植物生物量间接影响。异养细菌时空分布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异养细菌丰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双眉藻(Amphora sp.)是糙刺参(Stichopus horrens)喜食的优良饵料。本文采用光密度法分别测定了该藻在光照强度28~149 μmol/(m2·s)、温度20~35℃、盐度25~45 和氮质量浓度0~7 500 mg/L、磷质量浓度0~440 mg/L、硅质量浓度0~1 500 mg/L 以及氮磷硅多因子组合情况下的比生长速率, 探讨了光照、温度、盐度和不同质量浓度的氮、磷、硅单因子及多因子组合对该藻生长的影响, 以及该藻的最适生长条件。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 该藻在光照范围为35~149 μmol/(m2·s)时都能良好生长, 最适光照为56~99 μmol/(m2·s), 低温时该藻生长缓慢, 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Amphora sp.为广盐性, 在盐度25~45 都能较好生长, 最适盐度为30~35。氮、磷、硅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是750~7 500 mg/L、44 mg/L和150mg/L, 磷对该藻生长的影响比氮更显著。正交实验结果表明, 氮、磷、硅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75 mg/L、44 mg/L 和150 mg/L, 最佳配比为2.4:1:3.4, 与其他底栖硅藻的相应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可能是物种和地域环境差异引起的, 反映出该藻适应高温、强光特殊栖息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广西近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6~2007年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广西近海4个季节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在春、夏、秋三季,活性硅酸盐和溶解无机氮分布趋势是近岸高,远岸低,由北向南呈梯度快速递减,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廉州湾、铁山港和茅尾海三个区域;夏季磷酸盐在雷州半岛与涠洲岛之间出现高值;冬季3类营养盐在调查海区内分布均匀且为一年最低值。对该海区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硅在该海区过剩,溶解无机氮基本能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但在春季溶解无机氮和磷浓度都较低,属于寡营养型;夏季该海区磷浓度充足,在秋冬两季磷为该海区的限制性元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环黄、渤海海洋站之间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整体趋势都是升高,黄河流量的减小是造成渤海盐度升高的重要原因。黄海千里岩站1960~2000年间的盐度整体趋势也是升高,年变化率为0.01/a,造成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并且其短期震荡可能和ElNio有关,长期变化则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有关。此外,千里岩站和其他海洋站之间的盐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只是在时间上存在着1~3个月的超前。对黄、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的系统分析表明,近海盐度可能受到外洋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海环境演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夏季水体中的氮和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1999年7月17~28日于珠江口现场调查和实验的资料,研究夏季水体中氮、磷的分布、形态变化和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该海域氮含量高,N/P属于世界上高值区之一.从河口向外海运输过程中,氮和磷的形态和浓度均有剧烈的变化.虽然氮在中途中有新源的补充;但由于外海水的入侵稀释、生物吸收和形态变化的迁移作用,NO3-和可溶无机氮的浓度总的变化趋势仍是随盐度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以至珠江口外出现N/P低于16.由于夏季水体层化稳定,在表、底层其生物地球化学变化方向相反,PO43的浓度变化互成镜像关系并可按盐度分为3段不同特征的反应区.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在大部分区域是磷,但从口门至最大浑浊带和口外区则分别是浊度(或光照)及可溶无机氮.现场培养实验再现了真光层和底层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差异并表明磷的循环和再生比氮迅速;在可溶无机氮浓度大且高N/P的海域,磷的再生可成为水华的引发因素,而氮被耗尽却是水华消亡的原因.总体上夏季该区水体氮的迁出率比磷高.于水体层化稳定的区域,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在真光层以浮游生物吸收占优势、在下层以有机物的降解和可溶无机态的再生为主,当层化消失、上下水体充分混合则可完成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