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特点与问题,认为适宜这一特殊地域的城市化途径在于乡村城市化,并对乡村城市化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镇密集区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艳华  周国华 《热带地理》2007,27(6):521-525,547
通过借鉴国内外各类城镇群体范围界定的相关经验,从整体规模、中心城镇规模、一般城镇规模、区际联系度等4个方面选择多个指标,对长株潭城镇密集区范围进行了界定,将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的17个县(市、区)列入长株潭城镇密集区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密集区内存在的城镇分割发展与地方保护主义、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行政牵制与无序竞争等问题,从行政区划的调整、规划体系的协调、经济空间的整合、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长株潭城镇密集区进行有机整合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镇密集区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文章首先用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然后从城镇的中心职能强度、城镇间经济联系强度和城镇经济辐射的空间范围三方面,对密集区33个主要城镇的经济联系状况进行测算.主要结论有:城镇中心地位的高低与其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及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关;中小城镇竖向联系强,横向联系弱,城镇间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临近性;城镇经济影响范围的大小与其中地位的高低相对应,经济影响区界线存在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乔家君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6,25(2):213-221
以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近900条交通线数据、127个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节点(各级城镇)发育程度、交通网络联系强度、基质发展水平三方面讨论城镇集聚程度,并在空间分布上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原城镇密集区的不同地域结构进行了空间界定:(1)核心区,包括郑州市区、巩义市、新郑市等13个县域;(2)次核心区,包括登封市、中牟县、新乡县等12个县域;(3)潜在核心区,包括开封县、杞县、通许县等18个县域;(4)外围区,包括洛阳市南部、平顶山市南部、新乡市北部等所辖14个县域。其中,核心区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4倍,人口仅占全省总额的12.22%,GDP总量占全省总量的25.93%。中原城镇密集区今后除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镇联系强度、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外,还要进一步关注城镇密集区发展的薄弱区域。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株潭地区现有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177个建制镇及360多个集镇,是湖南省城镇发育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我国中南部地区极富个性的城镇密集区。核心城市三足鼎立,“井”字形城镇轴带组合初具规模,南部地区缺乏次级中心城市、空间演化处于集聚-扩散阶段是该区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认为,为实现长株潭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构建由四级中心构成的城镇等级系统、由三级轴构成的城镇轴带系统以及由3个圈层构成的圈层结构,应合理布局市(镇)际绿色开敞空间并加速通道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6.
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基于苏州地区1984-2005年的6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运用关联分维数、全局和局域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构建了空间关联测度模型,分析了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周期性、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维特征、城镇扩展的"热点区"空间分布及演化,城市化空间梯度的形态演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的城镇扩展经历了稳步增长、缓速下降、急速增长和快速下降四个阶段,显示出"大起大落"的特征;在空间格局上,城镇扩展强度的高值簇区(热点区)呈现出较明显空间演化和跃迁的特征,经历了苏州市区、苏州—吴江轴线、苏州—昆山轴线(沿沪宁线)、太仓—常熟—张家港轴线(沿长江)的不断轮换,并成为不同阶段驱动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期间,城镇扩展的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形态由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演化,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并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带状关联特征,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然而,在苏州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发展的主导驱动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3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选取表征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12项指标和4个时间截面,运用主成分分析、ESD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城镇密集区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总体经济空间差异还较大,但有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利用甘肃段41个县及以上城镇统计资料,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入手,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甘肃段城镇体系结构以2002年为转折点,进入第二阶段的倾斜发展,其特征表现为:等级规模不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属典型首位分布;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单核心增长格局发生分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点轴空间分布格局.[2]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呈对数关系),还取决于等级规模结构的均衡性(其对数与不均衡指数成线性关系),同时,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影响其发展的进程.并藉此探讨了甘肃段城镇体系及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城镇空间扩展是城市化作用于地理空间的直接结果,揭示城镇空间扩展过程、格局及机制已成为识别城镇发展阶段、认知城镇发展规律的有效手段。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为切入点,利用间隙度指数、分形维数、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指数和空间关联模型,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空间扩展特征的多样性、空间组织异质性和“热点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长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扩展在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过程中,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围绕“Z”形区域发展轴线,大致经历了点轴扩展、沾粘式增长和蔓延扩张的过程,区域融合现象凸显;空间扩展的“热点区”格局不断演化,“热点区”的核心集聚作用在减弱,沪宁沿线、沪杭沿线、杭甬沿线和沿江地区成为驱动长三角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同时,在城镇空间扩展的不同阶段,驱动机制有所差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城市化推动着长三角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成为城镇群地区跨越发展门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一项全新、紧迫的科学问题。文章从空间视角切入,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定量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不同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时空特征,探讨了城镇空间响应强度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根据第二、第三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将珠三角各县(区)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R2(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响应型和偏R3(第三产业发展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响应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区域政策和制度是影响珠三角城镇空间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工业化进程越快,城镇空间响应强度越强。在不同工业化阶段,要采取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把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空间优化相结合,建立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软件和云南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对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进行初步解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的突出优势在于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指数较大,其中昆明和玉溪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较高,同时表现出空间差异;滇中城市群紧凑度较高,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高,可达性较好,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但城市数量较少,规模效益相对欠缺.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滇中城市群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士君  宋飏 《地理学报》2006,61(6):874-584
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出发,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框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组群等城市地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城镇形成时期-近代城市形成时期-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发展时期。将城市体系结构框架归纳为:自上而下先快后缓的城市化进程,“弱金字塔”型的等级规模结构,沿铁路分布的“T”型空间结构,由“单一”向“新型”发展的城市职能结构。东北地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四城市时代”已经到来,三省GDP向四城市高度集中,并且依托四市正在形成发展为“大哈尔滨”、“大长春”、“沈阳经济区”和“大大连”四个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和城市组群也发育得相对完备而密集,已初步形成“三圈”的基本格局,即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吉中、哈大齐等2个大型城市组群。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对中国乡村振兴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落实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收缩型城市,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什么特征、城市收缩是否对城乡一体化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成为新时期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论文据此基于“城镇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与投入城乡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动力—路径—目标”对城乡一体化内涵进行界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三省为例,从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收缩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视角,对2010—2019年期间的城乡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内部空间分异明显。② 城市收缩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表征出较为明显的影响,收缩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较非收缩城市要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更为明显。③ 收缩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收缩类型、收缩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其城乡一体化水平由收缩初期阶段向收缩后期阶段逐渐降低,收缩类型上表征出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综合型收缩城市<虹吸型收缩城市<区位制约型收缩城市的发展特征。故此得出收缩城市源于发展要素被“空间剥夺”而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影响,收缩城市的涌现不利于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东北振兴中应充分考虑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疆城市分等与城镇土地基准价格体系的建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疆城市化发展的绿洲依托,交通条件的改善,资源优势的发挥及历史机遇等动力因素分析,探讨城市化与城镇化土地基准价格评定中主要影响因素-商服繁华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完善度、环境状况、人口密度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I.ChinasNationalConditionsandUrbanizedmfficulhesUthamzation,accomParuedwithindustrialization,isthemigratingandconcefltratingprocessofaghculturalpoPuIationinruralareastonon-agriculturalpopulationincities.Itisalsoti1eindispensableroadtomodenhzationforeverycoLwtryandroponGenerally,therearethreetapesofurbanizationdevelopmentintheworldfThefirsttyPeisthaturbafuzationsynchronizeswithindustnalization.IndevelopedcoUnnes,industnalizationhaslastedlongenoughtoabsorbmostruralpopulationshiftingtocities…  相似文献   

16.
王开泳  陈田  王丽艳  袁弘 《地理科学》2008,28(2):173-17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互动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半城市化地区,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在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双流县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作为制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依据和基础。在充分把握双流县与成都市的互补关系与一体化趋向的基础上,贯彻功能区的思想,制定了推进双流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对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析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及优化措施--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探讨人居环境的概念、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以某一年为基准的相对比较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苏州市区为例,对1995~2000年苏州市区人居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尽管1995年以来苏州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改善,但改善速度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改善更为缓慢。针对这些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苏州市人居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以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是探讨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基础。本文基于北京大兴区1994、2001和2006年3期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通过对城市扩展强度、城市扩展梯度、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等建设用地的总体扩张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特征,对明确未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建设效益提供基本依据。结果显示,大兴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不断增强;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导致建设用地在高指数区间集中的趋势明显,农村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低指数区间的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根据城市化扩展梯度,大兴区分为城市化高速扩展带、城市化快速扩展带和城市化低速扩展带;紧邻中心区的城市化高速扩展带,以集中连片式扩展为主,该模式在边缘区空间扩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土地利用以轴向扩展模式为主,轴向扩展稳定地影响着大兴区城市化进程。独立发展模式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将明显增强,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ogether, urbaniz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ent a dilemma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how to accommodate an expanding urban population while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ystems that feed the people and manage the forest. A unique peri‐urban agroforestry project, implemented by a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western Amazonia and concerned with a citywide influx of rural agriculturalists and former forest‐dwelling extractive producers, is examined as a source of food and self‐determination. Peri‐urban agroforestry seems to be a viable option for other Amazonian cities that are experiencing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