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85个站点1961—2008年水稻减产率,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信息分配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风险的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风险值相对较小,高温热害发生较少,2000年以后风险值较大,灾情较重,高温热害风险的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发生高温热害风险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安徽、浙江、湖北西部和东部以及江西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其中,浙江丽水和湖北宜昌地区风险值都超过了0.25;江苏东南部、湖南西南和东北部地区属于高温热害风险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粤北地区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连州1953 ~2010年58年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以日平均温度≥30℃且日最高温度≥35℃为指标,分析了粤北地区双季早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高温敏感发育期里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粤北地区58年里共出现高温热害4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的出现次数、严重...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5.
秦岭北麓猕猴桃夏季高温热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秦岭北麓猕猴桃种植区1959—2008年6—8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发现秦岭北麓猕猴桃高温热害主要危害区域为东、中部果区,高温热害主要危害时段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提出加大重点防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加强关键时段水肥管理以及重视猕猴桃气象灾害研究等科学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
江淮流域水稻高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谢志清  曾燕  杜银  高苹 《气象》2013,39(6):774-781
构建基于Logistic模型的规范化可累计高温热害综合指数,研究了江淮流域高温热害与单季稻产量损失的时空对应关系,发现江淮流域西北部为单季稻高温热害灾损关键区,高温热害平均减产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9%上升到21世纪的17.9%,花期处在高温集中时段是单季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江淮流域单季稻生育关键期高温热害出现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高温热害最强,21世纪初覆盖范围最广.高温热害覆盖面积比例在1971年发生突变后迅速上升,到21世纪初超过63.6%.每年7月11日至8月15日为江淮流域高温集中时段,高温出现比例超过20%.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温集中时段的热害强度以增强为主,江淮东南部趋势显著,但通过采用晚熟品种和推迟播期,江淮东南部单季稻花期成功避开高温集中时段.综合考虑气温稳定通过20℃终日的气候平均值、高温热害变化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借鉴江淮东南部成功经验,建议全流域推广中晚熟品种,自北向南播种期延迟到5月上、中、下旬,花期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避开高温同时能保证单季稻生育关键期处在20℃以上安全生长季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试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一季中稻籼改粳气候资源利用率、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风险变化,分析了湖北省一季中稻籼改粳适宜品种、适宜播期,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结论有:(1)湖北省一季籼改粳能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2)籼改粳后抽穗开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增加、低温冷害风险降低;(3)在中稻供试品种中,甬优1540(籼粳杂交)是籼改粳最适宜的品种,热粳优35、中稻1号在各生态区适应性均不如甬优系列;(4)北部地区一季粳稻播期应安排在4月下旬,南部地区播期安排在5月上中旬,能保证80%的年份抽穗一开花避开高温热害高风险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代表站2004—2011年中籼迟熟水稻品种区试资料及1984—2013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分析田间环境下逐日最高气温与水稻结实率的关系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高温敏感时段主要在水稻齐穗期前36天至齐穗期前4天。其中,齐穗期前14天左右(减数分裂期前后)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根据各样本水稻减数分裂期逐日最高气温,实现研究区域站点尺度水稻高温败育的定量模拟预测。模型对高温年份2004年和2007年各站点水稻相对结实率模拟和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74%和2.84%。分析表明,利用基于水稻高温败育模型的定量模拟方法,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情况进行较好预测。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衡阳地区的水稻生长为研究对象,对ORYZA2000水稻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本地化,模拟了该地区常年气候条件、设定高温条件及各年高温条件下的一季稻产量,并计算了各年实况及设定条件下的产量灾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水稻产量灾损率评估模型。研究发现:46 a来衡阳地区水稻开花灌浆期平均日最高气温为34.98℃,高于水稻生产的最适温度5℃以上;相对常年产量,由高温热害导致的产量灾损率最高为67.2%,历年灾损中2003年的灾损率接近最高值,达67.0%;高温造成的产量灾损率受高温程度及持续时间的共同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根据多元回归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F计算值〉〉F查表值,方程有意义。其趋势预测完全一致,灾损率精确度〉72%;根据高温指标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通过了46 a的大样本检验,在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衡阳地区的水稻生长为研究对象,对ORYZA2000水稻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本地化,模拟了该地区常年气候条件、设定高温条件及各年高温条件下的一季稻产量,并计算了各年实况及设定条件下的产量灾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水稻产量灾损率评估模型.研究发现: 46 a来衡阳地区水稻开花灌浆期平均日最高气温为34.98 ℃,高于水稻生产的最适温度5 ℃以上;相对常年产量,由高温热害导致的产量灾损率最高为67.2%,历年灾损中2003年的灾损率接近最高值,达67.0%;高温造成的产量灾损率受高温程度及持续时间的共同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根据多元回归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F计算值>>F查表值,方程有意义.其趋势预测完全一致,灾损率精确度>72%;根据高温指标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通过了46 a的大样本检验,在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是全国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研究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规律及风险性,对于防御冷害和保证水稻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基于1961-2008年吉林省46站平均气温资料,建立包括生长季热量变异系数、冷害发生频率、冷害风险指数和冷害发生气候概率4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对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风险进行评估。将4个评价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采用等权重求平均,得到水稻低温冷害气候风险综合指标;将吉林省划分成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区域。结果表明:吉林省的东部延边、白山多数地区低温冷害的风险性较大;西部地区大部、四平大部和通化南部低温冷害的风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遭受的高温危害日益加剧。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高温热害的概念及分类出发,对玉米高温热害的危害机理、气象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玉米高温热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分为延迟型、障碍型、生长不良型和混合型4类,高温降低玉米花粉活力抑制散粉,缩短灌浆时间,导致玉米产量及品质降低。中国玉米种植区高温热害天气主要由环流异常引起,致灾指标包括生理生化指标及气象学指标等,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近10年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发生强度及频次增大,春玉米高温热害在北方玉米区的松辽平原、西南玉米区的东北部风险较高,夏玉米高温热害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以及山东省西部频发。采取适当的防御对策能减轻高温热害对玉米的不利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在综合动态的玉米高温热害指标体系、高温热害灾损模拟及风险评估与区划、高温热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等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3.
Under global warming,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crops increases, which leads to increasing instabili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yield data during 1981-2011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1961-2011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in this area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ere assessed and analyzed. The risk was decomposed into such elements as hazard,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capacity,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heory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First, a hazard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heat injury in the MLRYR during 1961-2011,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injury hazard and air temperature was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response of hazard to climate ch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heat injury hazard of single-cropping ri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rice heading period of 20 days, with the hazard increasing sharply when the mean temperature exceeded 26.5°C a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exceeded 31°C. Then, exposur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capacity were also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vulnerability and hazard we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heat injury risk assessment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at most stations in the MLRYR.The risk assessment considering only the first three natural elements produced high-risk values (> 0.46)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By adding the regional capability in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into account, the risk assessment produced high-risk values in a much smaller area in the northeast but some-what larger area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domain. In general,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differed greatly within the MLRYR. Particular rice variet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specific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isk features quantified by this study. Under the warming climate, the risk of heat injury for single-cropping rice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油菜春季湿渍害灾损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借鉴冬小麦湿渍害判别指数的构建方法,选取降雨量、日照和作物需水量作为油菜湿渍害气象判别指数的构建因子,结合油菜春季湿渍害的产量实际损失,分别从受灾频率、历年受灾站数等角度分析了油菜湿渍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各气候区平均湿渍害灾年、因灾减产年及各等级减产年的统计,并对比成灾频率和受灾频率,对研究区油菜春季湿渍害进行成灾分析;依据不同等级的减产强度及其发生概率得到油菜湿渍害产量损失风险强度,基于减产频率和产量灾损风险强度最终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据风险值大小进行分区,同时,为更好地掌握油菜湿渍害在1961—2010年变化情况,分别计算了各地1961—1990、1971—2000及1981—2010年三个时段的风险评估值,以探寻各时段风险区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风险高值区范围不断缩小;综合50年的情况看,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的江淮西部及江南大部、鄂东南及苏南的局部地区,占全区台站37%;风险中值区的覆盖范围最大,约55%,主要包括安徽东部、江苏的淮北西部、江淮之间、苏南西部及东北部、湖北大部(除了鄂东南、鄂西南的西南角);风险低值区范围最小,约8%,主要分布在鄂北局部和江苏淮北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江西省14个代表台站1956—2012年气候资料,并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影响江西省双季稻的3个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主要受小满寒和高温逼熟影响,晚稻主要受寒露风影响。小满寒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宜春、景德镇、玉山和广昌等地,高温逼熟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赣州、遂川、广昌、吉安、贵溪、玉山和修水等地,寒露风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和宜春。江西省早稻气象灾害中度风险等级区分布于江西省平原和盆地,重度风险等级区大体分布于周围山地丘陵地区。晚稻气象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在综合考虑致灾因子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传统的灾害研究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182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06年172个水稻产区县(市)国土面积及社会经济资料,包括1981—2006年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发育期资料,对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可划分为高风险、次高风险、中等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水稻霜冻灾害风险区域。东北地区水稻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位于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大部、伊春西部和吉林省的延边州西部、白山北部等地,而辽宁省的中南部等地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害、洪涝、干旱和冷害是影响我国双季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遭受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热害、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西部南部较高;冷害弱减轻,北高南低,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文中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站点监测、遥感监测、指标预警、数理统计和动态机理模型)以及防御气象灾害的减灾保产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关于双季稻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双季稻气象灾害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即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双季稻气象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气象灾损动态评估技术、星-地耦合的双季稻气象灾变过程数值模式研发、双季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抗灾减灾新技术与示范研究,为双季稻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和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