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十年来非线性反演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地球物理解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人工神经网络反演目前通常只采用叠后波阻抗反演结果和叠后地震属性(如振幅、频率和相位)进行预测,而忽略了地震叠前道集中包含的地层信息.这里通过叠前地震反演获得纵波、横波阻抗和密度信息,结合叠前地震属性,综合应用PNN神经网络方法来反演地层孔隙度参数.其过程包括:①提取叠前地震属性和叠前反演纵波、横波阻抗和密度参数;②分析孔隙度和各类叠前属性和叠前弹性参数的相关程度,确定出与孔隙度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③综合叠前反演弹性参数和叠前属性等参数,应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反演得出孔隙度体.该方法克服了由于砂泥岩波阻抗重叠造成的叠后波阻抗反演储层预测存在多解性的问题,反演孔隙度体提高了储层识别精度,储层预测和钻井结果一致,符合实际地质规律,证明本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2.
基于岩石物理理论建立的Gassmann流体因子能更好地区分多孔介质的流体和岩石基质,在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现有技术中对常规叠前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转换得到Gassmann流体因子的方法存在误差累计且预测精度不高。为此,建立一种Gassmann流体因子叠前地震道集反演方法,给出了叠前流体因子反演的目标泛函以及其梯度的解析解,为致密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提供重要参数。首先,综合考虑地震道集的数据匹配和流体因子的先验信息,建立先验信息约束的流体因子叠前反演目标泛函;然后,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求解,对流体因子、剪切模量及密度进行同步联合反演。经过理论模型正演数据及井旁道集资料的反演应用,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演流体因子,为从叠前地震资料挖掘更加丰富的地下介质信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岩石物理研究的实践表明,叠前弹性参数及其多参数交会对储层和烃类更为敏感,以此为基础的叠前地震反演是定量预测含油气储层的有效方法。对于致密砂岩薄储层及其含油性预测而言,因其地震响应极其隐蔽、地震信号分辨率不足,目前普遍采用基于变差函数理论的高分辨率叠前随机反演方法,但其反演结果的高频成分随机性较强、可靠性降低,对预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四川盆地中北部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含油薄砂层的预测为例,在储层及含油性敏感弹性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波形指示叠前地震高分辨率反演方法的应用研究。该方法利用叠前地震波形相似性代替传统变差函数优选测井样本,并以此进行随机模拟建立各弹性参数的初始模型;在贝叶斯框架下,联合初始模型、测井弹性参数先验概率分布和叠前同时反演弹性参数结果建立后验概率分布,对其进行Metropolis-Hastings采样得到收敛的平稳分布即为一个反演实现。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波形指示叠前地震反演方法能够从叠前地震资料中获取地层各项弹性参数的高分辨率宽频结果,且其高频成分的确定性增强,提高了致密砂岩薄储层及含油性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该项技术是陆相致密碎屑岩储层及含油气性高精度预测的有效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叠前地震反演是目前应用于流体识别的主要技术,但在具体研究区储层地质地震特点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岩石物理基础研究薄弱、多解性等问题。为提高流体地震识别精度,以KD地区为例,开展了陆相碎屑岩典型储层的岩石物理基础、叠前地震反演技术研究及应用。利用河道砂岩实验室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分析了岩性、物性及孔隙流体对岩石物理参数的影响;基于弹性阻抗方程,通过弹性参数直接反演获取对储层流体敏感的参数,对KD地区河道砂岩储层进行了流体识别,提高了流体地震识别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地震反演均是基于已钻井的地质信息,对无井或少井地区的地震储层预测仍然比较困难。采用叠前和叠后混合反演的办法,实现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能弥补缺少钻井的缺陷。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叠前反演分辨率高和叠后反演效率高、抗噪能力强的优点,运用遗传算法原理,在优选控制点处进行精细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以构建虚拟井,然后以虚拟井作为约束信息进行叠后反演,能够达到储层预测的目的。对四川盆地龙岗地区无井台缘斜坡带鲕滩储层进行了应用尝试,预测效果较好。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对油气勘探初期少井或无井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被认为是寻找岩性、地层等隐蔽性油气藏的有利技术,综合利用测井纵横波、密度、地震叠前道集等资料反演出与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有关的弹性参数,用于判别与指示有利储层。以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X区块为例,应用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针对该区进行储层预测。首先从反演基础数据准备角度出发,阐述了测井横波正演、地震叠前道集数据处理在参与反演过程中的必要性;其次运用该技术预测了X区块有利砂体的平面分布,并且根据预测结果后续部署两口井全部获得工业油流;最后认为叠前波阻抗反演技术在该区进行储层预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港西地区浅层气的AVO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AVO技术分析了港西油田浅层新近系明化镇组的含气响应特征,先通过AVO正演模拟研究了含气储层的AVO异常响应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对基于叠前地震资料反演AVO异常属性的解释.然后基于叠前地震资料进行AVO反演,提取AVO异常属性参数,基于各种属性特征来预测储层的分布和含气性状况,并通过相关性对属...  相似文献   

8.
叠前地震资料中包含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和吸收衰减系数等弹性及粘弹性信息,其中吸收衰减属性对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尤为敏感。本文从粘弹介质精确Zoeppritz方程出发,基于介质分解理论通过公式推导及近似,建立了包含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和吸收衰减系数的纵波反射系数特征方程,利用贝叶斯反演框架,实现了叠前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衰减四参数同步反演。模型与实际资料反演效果均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较好应用于胜利油田东部海上探区的油气识别,相比于常规弹性介质流体因子,四参数同步反演方法得到的吸收衰减系数能更准确地表征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基底断裂精细描述+有利沉积相带分析+精细地震反演的热液白云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路线。针对该区灰岩与白云岩的波阻抗值重叠、仅用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识别储层的难题,在钻井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综合应用叠后地震反演获得的波阻抗值和叠前地震反演获得的纵横波速比V_p/V_s,实现了对热液白云岩储层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0.
叠前反演已在流体预测中广泛应用,其预测精度和应用的反演方法有关,同时叠前反演主要应用叠前偏移的地震数据,地震成像效果和CRP道集的质量对叠前反演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大庆油田S研究区,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中存在信噪比低、随机噪声能量强、层间多次波、道间能量不均等问题,为有效开展叠前反演计算,需要进行针对上述问题的一系列地震资料预处理,在对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应用Radon变换、叠前随机噪声衰减和分偏移距能量补偿等方法,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并对道集能量进行了有效补偿。对研究区地震资料处理前后的道集、合成地震记录、叠加剖面以及正演道集与实际道集对比分析证明,道集优化处理有效提高了道集质量,优化处理后的道集可应用于后续的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中。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河油田3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地震数据很难识别薄砂体的问题,对比分析了采用地震资料提频处理、分频处理、储层高分辨率敏感参数反演等不同手段得到的储层预测结果,筛选出高分辨率储层敏感参数反演作为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储层主要预测手段。通过探讨砂泥岩对声波时差的响应,以及对比分析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以及补偿中子孔隙度与声波时差的关系,确定自然电位与声波时差的相关性最好,由此选取自然电位作为最佳电性敏感参数参与高分辨率敏感参数反演预测。从井点、剖面、平面等方面检验和评价高分辨率储层预测成果,结果表明其反演预测效果较好,符合塔河油田3区石炭系的储层预测要求,实现了对石炭系主力砂体空间展布的解释与描述,建立了塔河油田3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12.
发育垂直定向排列裂缝的地下岩石可等效为具有水平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horizontal transverse isotropic,HTI)介质。针对HTI介质模型,本文研究了裂缝型储层的各向异性参数地震振幅随方位角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s with azimuth,AVAZ)的反演方法。首先,在地震AVAZ反演流程中,提出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参数反演。之后,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地震AVAZ反演的有效性。最后,将反演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实际方位地震数据;在反演之前先利用傅里叶级数方法估计裂缝方位并对实际数据进行方位校正,以提供更准确的输入数据;通过计算得到的P波、S波各向异性参数可用于评价裂缝发育程度。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构造顶部裂缝较发育,与地质基本理论一致,验证了反演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罗红明  朱培民 《世界地质》2004,23(2):187-191,200
地震属性是具体表征和研究地震数据内部所包含的时间、振幅、频率、相位以及衰减特性的指标。序列属性分析法作为一种地震属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使很细微的、不易被发现的统计规律会变得很明显。提取选定对比层位的序列属性参数的均值,在分别对同一属性的各层位数据排序的基础上,对各层排序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分析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情况。经过与井资料反演和高阶统计量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证明了本方法储层预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结构和孔隙流体预测是目前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的重点和难点。这里从流体敏感性参数的选择和基于储层结构模拟的孔隙度预测二方面。研究了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的流体识别问题。其中,基于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和/或岩石物理岩样测试的参数交会图的制作,是优选烃类敏感参数的基础。在单一敏感参数的基础上,构组复合型的流体识别因子,能获得更好的流体识别效果。储层孔隙度预测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对Gassman流体替换方程通过引入近似关系βp-βs≈βp进行简化;然后引入Eshelby—Walsh储层结构参数以获得直接计算孔隙度的表达式;最后,根据弹性反演得到的纵波、横渡阻抗(或纵波、横波速度)等参数,计算得到孔隙度及孔隙流体预测剖面。经实际地震资料的流体预测结果显示,新方法比常规方法预测的精度高。  相似文献   

15.
While 3D seismic has been the basis for geological model building for a long time, time-lapse seismic has primarily been used in a qualitative manner to assist in monitoring reservoir behavior. With the growing acceptance of assisted history matching methods has come an equally rising interest in incorporating 3D or time-lapse seismic data into the history matching process in a more quantitative manner. The common approach in recent studies has been to invert the seismic data to elastic or to dynamic reservoir properties, typically acoustic impedance or saturation changes. Here we consider the use of both 3D and time-lapse seismic amplitude data based on a forward modeling approach that does not require any inversion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dvantages of such an approach may be better estimation and treatment of model and measurement error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inversion steps into one by removing the explicit inversion to state space variables, and more consistent dependence on the validity of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invers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is approach with the use of an assisted history matching method in mind. Two ensemble-based methods,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 and the ensemble randomize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seismic amplitude data, and possible solutions are presented. Experiments with a 3D synthetic reservoir model show tha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fluids, and on rock properties such a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seismic data. The role for localization and iterative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6.
以鄂尔多斯东缘A区块为例,通过岩石物理正演分析,论证了储层岩石物理参数的敏感性,确定利用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参数进行储层的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正演模拟,研究了地震的极限分辨率及不同厚度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了运用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为核心的储层预测技术对该研究区太原组进行储层预测研究,以解决该区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单一岩石物理参数无法区分岩性等问题。地质统计学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预测厚度大于3 m的储层。对比研究区内11口测井解释厚度与储层反演厚度表明,储层反演预测厚度平均误差为7.5%,其中5口盲井的平均误差为10.2%,一口新钻井的砂体厚度预测误差为1.73%,为该区的井位部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渤海中深层薄互层储层普遍存在的埋藏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厚度薄,薄互层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等特点,以及开发程度的加深对地震分辨率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在分析储层组合和地震沉积学基础上,提出地震相控非线性反演方法,以期提高储层预测精度。该方法通过非线性最优化理论综合约束反演与模型反演的优点,根据实际地震资料建立反演目标层段的宏观相控模型,在测井资料约束下采用非线性随机算法逐道、逐次进行外推反演,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随机特性,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在K油田应用表明,该技术提高了薄互层储层预测精度,为类似油田的储层预测、注采连通、井网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震波阻抗反演在储层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确保地震数据、测井曲线、速度和地质信息正确综合的首要技术。地震反演的方法很多,对当前石油工业界常用的5种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的技术关键、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由于受地震资料、地质条件和勘探开发程度的制约,现有波阻抗反演方法各具适应性,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油田储层地震预测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三阶段、九步骤反演方法。 应用该方法在松辽盆地GLB地区PTH油层的勘探部署和储量评价中取得较好效果,可预测1~2 m薄储层,对于国内类似地质条件的薄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A油田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砂泥岩互层严重,且储层薄、横向连续性差,分布规律难以掌握,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其对储层预测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而常规反演方法很难满足高精度储层预测的要求。针对这一难题,结合该油田沉积相分布稳定的特征,这里在地震波形相控反演思想的基础上,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应用到A油田的薄层预测中,研究表明:①该方法的预测结果既在空间上体现了地震相约束,平面上也更符合该油田的地质沉积规律;②三维地震波形特征直接反映沉积相信息,减小了常规人工划分沉积相约束的工作量和主观认识的不确定性;③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突破常规基于空间域插值算法的限制,对井位分布的均匀性没有严格要求,大大提高了储层反演的适用领域。该方法首次应用于珠江口盆地,并且在A油田的薄储层及薄隔夹层反演预测中,为该油田的开采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实现了井震协同的高分辨率储层预测,落实了薄层的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20.
针对滩海油田具有完钻井少,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进行地质建模。复杂断块油藏具有许多内部断层,充分利用地震解释层位和断层成果建立合理的构造模型。采用“多步建模”的思路,选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算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以测井资料为硬数据,地震反演数据为软数据,先后建立自然伽玛模型、泥质含量模型和砂泥岩相模型,然后以砂泥岩相模型为约束,建立储层参数模型。经研究表明,综合使用地震解释成果和三维地震数据体,有助于建立准确、合理的构造模型;而采用“多步建模”的思路,利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算法,并综合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建立储层参数模型,有助于从地质的角度对储层参数模拟进行约束,提高储层随机建模精度,保证储层参数模型的准确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