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复合地基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提出了复合地基的设计原则,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变形计算、柔性垫层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复合地基技术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阐述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想,介绍了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并对设计中有关设计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工程实践,在阐述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设计中桩型的选择及其与柔性桩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承载力与变形的计算、桩土应力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关系以及逆作法施工桩基在复全地基施工中的应用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然地基承载力较低而设计要求的承载力较高、沉降变形要求又比较严格的地质条件,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对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施工技术、处理效果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变形控制设计一直是复合地基设计中的难点,现今提出了“变参数、变刚度、整体调平”的设计思想,同时指出了实现此设计思想的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系统(DCDS)的开发流程。鉴于复合地基实践超前于理论的现实,为了完善“变参数、变刚度、整体调平”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最后指出了围绕这一设计思想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单一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沉降变形及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验证。实例中将夯实干硬性混凝土桩与刚性素混凝土(CFG)桩组合运用于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处理,达到了消除湿陷和获得很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双重目的,且技术经济效益明显,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在复合地基设计中,除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外,还要核算地基变形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广泛采用的是地基处理规范中的半理论、半经验方法,但大量的沉降监测数据表明,工程中普遍应用的CFG桩复合地基的实际沉降值远远小于按规范计算方法得到的沉降值。针对现行规范中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综合借鉴前人在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方面的研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修正公式,以期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目的,为以后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方加强 《探矿工程》2000,(2):13-13,15
常用的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地层和桩 2个方面。用处理后承载力的增加倍数σ对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的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计算出经济桩长 ,并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取值进行了分析 ;认为采用相对变形值和变形值变化率确定取值更符合地层情况。  相似文献   

9.
蒋学广 《探矿工程》2008,35(4):47-49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大理经济开发区复合地基设计中主要强调承载力而导致较多建筑过量沉降的问题,提出了复合地基设计时应以变形控制为主,承载力仅作验算指标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欧名星 《湖南地质》2003,22(2):139-142
根据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和当地施工技术水平,高层建筑软弱地基采用刚性桩和褥垫层处理,形成复合地基,是—种安全、经济的方法,施工难度小,能充分发挥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本文分析了刚性桩桩顶设置粒状材料褥垫层后的桩土变形协调原理,桩和桩间土共同承载荷载的受力机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和变形计算方法.提出了复合地基的桩和褥垫层施工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小杰 《岩土力学》2004,25(9):1499-1502
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准确翔实的承载力与沉降量实测资料为依据,以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沉降量实测值与计算机值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旋喷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时承压板下桩数不同,测得的复全地基承载力也不同,承压板下桩数越多,所得的承载力标准值越低;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深度与承台宽度的比值I/B对复合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机有较大影响;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机复合土层的沉降量时,复合压缩模量的不同计算方法,会使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杨光华  范泽  姜燕  张玉成 《岩土力学》2015,36(Z1):76-84
既简便又具有较好精度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仍是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而又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个解决的简化方法。在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由于桩间土荷载水平不高,将桩间土荷载-沉降曲线近似为线性。当桩的荷载水平不高时,对桩的沉降可按线性考虑,线性关系可按线弹性方程计算得到。若桩可能进入非线性甚至塑性,则假设桩的荷载-沉降曲线满足双曲线规律,可较好地考虑桩的非线性沉降过程。通过计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下的沉降,然后通过双曲线方程特点得到桩的非线性沉降方程。对于有单桩静载试验的情况,提出直接利用单桩试验曲线建立单桩的双曲线方程。最后依据共同作用时桩和桩间土的变形协调条件和静力平衡方程,即可计算其实际基础下复合地基的沉降,从而得到一个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简化方法。工程实例表明,简化是方法既简便又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为工程实践提供一个有效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考虑桩端刺入沉降的桩土自平衡式复合地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鹏  杨光华 《岩土力学》2012,33(2):539-546
复合地基的本质是增强体与地基土通过变形协调共同承担上覆荷载。褥垫层的设置起到了协调桩土变形的作用,但褥垫层工作性状及变形特性尚不明确,其厚度设计仍然参考规范依靠经验判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作用。目前复合地基设计通常采用褥垫层调节桩土变形,而忽略了桩端刺入沉降协调桩土变形来发挥地基土的承载作用,为了利用桩端刺入沉降协调桩土变形,充分发挥桩间土承载的作用,减薄褥垫层或不设褥垫层并减小设计桩长,以期降低地基处理费用,实现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的目的,建立了通过控制桩端刺入沉降协调桩土变形的自平衡式复合地基设计方法。通过与褥垫层方法对比以及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更好地发挥桩土承载作用,为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柔性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及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CFG桩在高速铁路路基的处理上得到大量运用。但铁路工程对路基的作用原理与工民建工程对地基的作用原理有本质的区别,工民建房屋建筑荷载通过基础对地基施加刚性荷载,而铁路路基直接承受上部路堤的自重和列车运行产生的柔性荷载。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都是根据工民建行业的设计理论进行,其试验结果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本文着手研究适合于高速铁路复合地基的柔性载荷试验方法,模拟高速铁路柔性加载的特性,通过数值分析对比了刚性荷载和柔性载荷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位移分布情况;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研究了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性,结果证明柔性载荷试验是可行的,能合理的模拟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可为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磊  贺为民  周杨  张清明 《岩土力学》2010,31(8):2575-2579
在满足承载力控制和沉降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最优桩长和桩间距,完成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以达到满足建设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建设费用的目的。根据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特点,讨论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沉降量的构成,对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选用单位元法和分层总和法来评价复合地基加固区和下卧层的压缩性。结合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要素、承载力、荷载压力、沉降量等指标和具体数值参数,通过设置最优桩长和桩间距来求取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最小总桩长,并通过编程实现了优化过程。通过程序计算,得到了一组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桩长、基础底面积、置换率的最优数据组合,实现了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徐林荣  王宏贵  左珅  刘维正 《岩土力学》2012,33(9):2605-2612
基于沉降控制设计理念,无砟轨道京沪高速铁路地基处理采用筏板+垫层+疏桩的方法,形成复合桩基以实现有效减少工后沉降和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的优化加固方案。为探索该新方法沉降控制机制,选用CFG桩开展了复合桩基现场试验研究,对复合桩基在高速铁路路基填筑、静置、预压卸载过程中的地基沉降变形、桩和桩间土土压力、筏板顶与底部压力进行了长期观测,分析了路基沉降变形、桩-土应力比和荷载分担比以及筏板的受力随填筑高度和固结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筏板+垫层+疏桩联合加固地基方案在初期充分发挥了桩间土承载作用,导致桩与桩间土产生差异沉降;随着垫层的调节作用,筏板可集中发挥桩体的承载能力及显著提高桩顶应力集中程度,地基土沉降主要发生在加固区范围内,从而揭示了复合桩基在路基荷载下的承载机制和变形特性。现场试验结果可为指导高速铁路CFG桩复合桩基设计参数的进一步优化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解磊 《工程地质学报》2013,21(6):871-877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地区,例如沈阳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降水,工程完毕后停止降水又使水位恢复。水位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地基土抗剪强度的变化、地基的回弹或沉降、渗透破坏引起地表塌陷等岩土问题,尤其是地基承载能力和既有建筑物的沉降是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岩土问题。对于辽沈地区,大多数文献只给出定性的回答,但工程设计需要的是定量回答,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模型试验模拟粗砂地基上的浅基础,通过静载荷试验、水位观测、水压力和土压力传感器测试等方法测试地下水位升降时,粗砂地基的承载力、土中应力及基础沉降等的变化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数值仿真分析,提出了利用拟合公式的方法弥补数值仿真分析与模型试验误差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密实的粗砂土地基,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地下水位上升前后会降低,降低幅度达26%,主要原因是地基土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承载力减小;在基础上施加一定荷载后,无论地下水位升和降,基础都会产生附加沉降。水位升高4.3m,沉降为0.565mm,主要原因是地基土的承载能力降低。水位下降4.3m,沉降0.315mm,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中有效应力增大;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FLAC3D 可以较好地模拟试验过程,可用拟合公式的方法修正饱和砂土出现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软基路堤桩-网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林荣  牛建东  吕大伟  顾绍付  陈涛 《岩土力学》2007,28(10):2149-2154
桩-网复合地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它集复合地基中水平向增强体与竖向增强体两种"单一型"复合地基之长,桩-加筋垫层-桩间土三者协同作用,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其相互作用机理复杂。通过京沪高速铁路试验段中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段进行的路基现场试验,对桩-网复合地基中基底土压力、土工格栅应力应变、桩和土的沉降及地基侧向位移等进行观测测试,分析了桩土应力分担比的变化过程、土工格栅的受力特点、沉降及侧向位移规律,有助于桩-网复合地基各组成部分的承载机理和应力传递机理的深入研究及网垫层对沉降控制的研究,并为提出桩-网复合地基的设计新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郑刚  姜忻良 《岩土力学》1999,20(3):46-50
根据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载荷试验,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进行了分析,证明从提高承载力角度来说,过分增加桩长是无意义的,桩长主要是用来控制变形。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和优化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不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比较适宜的设计方法 ,并提出其沉降计算公式和加固效果检测方式 ,并将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灵活应用于补桩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