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震级偏差看震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震级为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由于测定震级普遍存在偏差等问题,测定震级的稳定性问题一直令人关注。该文就震级偏差的起因进行了讨论,认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震级本身问题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各向异性导致地震波能量记录失真。  相似文献   

2.
运用最大熵原理,研究震级离散条件下震级频度关系,得到震级离散条件下震级概率分布函数,结果表明:(1)震级大于等于某一震级的地震次数应通过离散求和的方式得到,而不应通过积分的方式得到;(2)震级上限取为∞的情况下,古登堡意义和里克特意义两种震级频度关系式的b值相等;震级上限有限的情况下,里克特意义震级频度关系式可能不是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震级混乱的主要原因是震级没有一个绝对标度论述了建立地震震级绝对标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捉出一种建立震级绝对标度的办法:即利用地震矩张量M_(αβ)的第二坐标不变量I_2的绝对值开根(|I_2|)~(1/2)=M_0。这样建立的绝对标度有以下优点1、物理意义清楚,本质上反映了破裂的规模,在位错情形M_0=G△uS,2、不依赖于观测地区,仪器、和台基,它是一个绝对的力学量。3、不存在饱和问题,对极大的地震和极小地震甚至岩石样品中的微破裂都有定义。4、对深震亦有定义。5、由于它是一个绝对力学量,所以可以把全世界测定的震级统一起来,并且可以检验各家测定震级的优劣。6、若用M_w=2/3logM_0-10.7作为震级系统的定义,则这样定义的矩震级系统能和过去使用的Ms和M_L衔接起来,因此也便于使用过去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地震的震级   总被引:33,自引:13,他引:20  
简要介绍了地方性震级Mi、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震级饱和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介绍和解释。文章指出,矩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绝对大小的量,它与地震震源的物理过程直接关联,不会饱和;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具有明显的优点,是当今国际地震学界推荐优先使用的震级标度。  相似文献   

5.
震级的标度     
1935年Richthter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仪器标度地震强度的方法。那时期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地区普遍设置了一种Wood-Anderson地震仪(以下简称“W—A仪”),Richter为了对该区的地震进行分类,使用了1932年1月的一个震群的仪器记录资料,作出logB—Δ(B为仪器记录振幅,Δ为震中距)曲线后,发现通过各个地震连成的曲线,基本上是平  相似文献   

6.
震级的标度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自1935年里克特提出原始震级标度以来,震级标度向近距离、远距离和深震的推广,由此原始震级标度分化为 M_L,M_s 和 m_b 的震级标度。阐明了震级标度标准化的过程与结果,并简略介绍了均匀震级系统的原理。最后讨论了 Duda and Nuttli 提出的“单色震级”的观点,以及持续时间震级和矩震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8.
西方的通讯社在报道破坏性地震时,常常引用“里克特震级”几级几级,本文叙述了在不同时期所谓“里克特震级”具有不同的含义。在1945年以前主要是指M_L—里克特原始震级,系用乌德—安德森氏标准地震仪测定者;1954年古登堡—里克特合著《地球地震活动性》一书大量发行之后,所谓里克特震级在大多数情况是折合为面波震级M_s;1958年里克特著“地震学基础一书所附震级系以M_s与体波震级m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求得的,比  相似文献   

9.
张玲 《山西地震》2019,(2):8-11
选用2018年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分别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测定的地方性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国标ML震级与传统ML震级一致性较高,震级偏差在0.1之内。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使用分区量规函数测定的ML单台震级偏差和平均标准偏差值均较小,新震级标度测定的近震震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近场震级起算函数确定与爆炸余震震级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学政  王海军  雷军 《中国地震》2003,19(2):117-124
在天然地震背景下,由于现有的起算函数在0—5km范围内是一个常数,因此,对于震源深度较浅的小地震震级的测定遇到了困难,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爆炸地震波实际测量两种方法,确定了近场0—5k瑚范围内的震级起算函数。用本文确定的震级起算函数计算了两次爆炸余震序列事件的震级,绝大多数的余震震级非常小,主要分布在-0.5—1.0级之间,余震序列的M-t图与一般强余震M-t图明显不同,它不仅存在反映较大震级的正向柱状线,而且还存在反映较小震级的负向短柱状线。  相似文献   

11.
IASPEI新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地震台网中心几十年来震级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新的震级标度和测定方法,新的震级标度包括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c(20)和Ms(BB)、体波震级mb和mB、区域Lg震级mb(Lg)和矩震级MW,本文介绍了这些新震级及其测定方法,并将这些震级与我国传统震级mb、mB、MS7、Ms在计算公式、振幅量取、周期范围和震中距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选用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运行以来记录的ML≥1.0地震资料,对测定的速度震级和仿真震级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两种震级偏差值及相关系数,并分析了震级差异形成原因,为福建地震台网震级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缑兰兰  陈勇  苏健  赵庆 《内陆地震》2003,17(2):145-149
选取乌鲁木齐地震台和克拉玛依地震台震级资料为标准样本,分析对比了遥测数字台网与模拟遥测地震台的震级相关性,求出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震级与标准样本震级的回归方程,给出了标准样本震级与子台震级的换算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安庆地震台数字化测震仪及分析软件所测定的地震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测定的地震震级偏差较大,选用安庆地震台9个月的观测资料从MB震级与MS震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相关性较好的基础上,得出单台定位的台基校正值,并分析了偏差产生的原因,为安庆地震台单台地震分析工作提高准确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4月以来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中的4类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ML与传统ML、MS(BB)与MS7之间的差别最小,相关性最高;所有事件的新mb均大于或等于传统mb;大部分事件的新ML大于传统ML;mB(BB)大于mB的事件多于mB(BB)小于mB的事件;MS(BB)小于MS7的事件数量与MS(BB)大于MS7的事件接近;新ML较传统ML更符合区域地质实际状况,新mb较传统mb更便于测量,MS(BB)较MS7、mB(BB)较mB更适应当前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其测定结果更稳定。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充分考虑了我国震级测定的历史连续性,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在可操作性和资料适用性方面有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标准,选取2012年以来佘山地震基准台所记录到的6级以上清晰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并重新测定地方性震级M_L、面波震级M_S、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将IASPEI新震级、传统震级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级三者间进行对比,使IASPEI新震级的连续性与科学性得以体现,为宽频带体波与宽频带面波震级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速报震级与国际通用震级的初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玉梅 《地震》1994,(6):61-68
本文主要利用1986-1987两年速报震级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确定震级的精度,全国各速报台相对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震级的偏差。同时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相对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美国地质调查所震中初定报告PDE和国际地震中心ISC报告震级的偏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现今震级测定偏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讨论世界主要地震机构测定震级偏差分布情况。用“震级均等率”和“震级偏差率”的数值,表示对包括我国台网,美国台网,俄罗斯台网和日本气象厅台网震级偏差的总评价。  相似文献   

20.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