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采用电沉积法在碳钢片表面制备Cr2O3微纳膜层,并用硬脂酸对其进行表面修饰,降低其表面能。通过单因素法依次优化电流密度、铬酸浓度、极间距和电沉积时间,分析所得Cr2O3超疏水膜层的表面形貌和润湿性。当电流强度为4A、铬酸浓度为1.5 mol/L、极间距为5 mm及电沉积时间为1 h时,经硬脂酸修饰后Cr2O3膜层的超疏水性能优异,其静态接触角达到153.52°,且滚动角为2.17°。  相似文献   

2.
目前,超疏水涂层存在着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阻碍了其工程化应用进程。文章以 CaCO3晶须及其纳米粒子为填料,水性苯丙乳液为粘结剂,以及硬脂酸锌为疏水改性剂制备超疏水涂层。首先采用油酸对 CaCO3晶须及其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基于极端顶点设计将改性后的 CaCO3晶须、改性后的纳米 CaCO3、苯丙乳液和硬脂酸锌为混合分量进行混料实验,以涂层接触角为响应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混合分量对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形貌的 CaCO3粉体复合苯丙乳液可制备出超疏水涂层,在纳米 CaCO3与硬脂酸锌混合分量较高, CaCO3晶须混合分量较低以及苯丙乳液适中的区域,接触角可达 153.5°。通过表面形貌分析,涂层的黏附性与其表面的孔洞有关,而较高的纳米 CaCO3混合分量可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促进其超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1998 /1 999年南极夏季 ,作者随“雪龙船”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 (63° - 69°1 2′S ,70°30′- 75°30′E) 3条断面 2 4个测站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 ,研究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测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 0 .1 6 - 3 .99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 3 .5μg/dm3以上 ;平面分布趋势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 ,深海区浓度在 0 .5μg/dm3以下。从垂向看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大多出现于 2 5m或 50m层 ,50m以下更深层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 0 .0 1 - 0 .95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6 %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 4 %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0 %。测区潜在初级生产力为 0 .1 1~ 1 1 .67mgC/(m3·h) ,平均值为 2 .0 0± 2 .80mgC/(m3·h)。高生产力区位于普里兹湾 ,平均现场生产力达到 0 .86gC/(m2 ·d) ;依次为陆架区、陆坡区 ,深海区生产力较低 ,平均现场生产力为 0 .1 7gC/(m2 ·d)。光合作用同化数较低 (1 .53± 1 .1 1mgC/(mgChla·h) )。粒径分级初级生产力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8%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6 %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1 6 %。浮游植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月 1 9日至 2 7日在 70°3 0′E- 75°3 0′E,6 2°S以南的南极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的陆隆向深海区设三条纵断面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真光层深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并在冰间湖站 - 1 2进行连续昼夜观测。结果表明 ,观测海区叶绿素 a浓度高值位于近岸海湾、冰间湖和测区中部的陆坡区 ;陆坡中部站 - 6和 - 8,0 - 5 0 m的浅水层为叶绿素 a高值区 (2 .1 6- 5 .0 8μg/dm3 )。各测站平均叶绿素 a浓度 2 5 m次表层 (1 .49± 1 .6 1 μg/dm3 )高于表层 (1 .1 4±1 .1 9μg/dm3 ) ,5 0 m以下更深层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 m层叶绿素 a浓度仅 0 .0 3±0 .0 2μg/dm3 。昼夜观测结果表明表层叶绿素 a浓度在南极夏季的午后出现最大值 ,晨间出现最小值 ;2 5 m以浅水层的叶绿素 a浓度明显高于深层水 ,与封冰消融冰藻的释放有关。测区真光层潜在初级生产力为 0 .76 - 1 2 .5 9mg C/(m3· h) ,平均值为 4.0 1± 4.0 7mg C/(m3· h) ;海湾和陆架区现场生产力均超过 1 .5 g C/(m2 · d) ,陆坡、深海区约 0 .5 g C/(m2 · d)。高生产力位于高生物量的近岸海湾、陆架冰间湖区。光合作用同化数在 0 .88- 3 .1 0 mg C/(mg Chla· h)。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呈紧密相关 (Y=0 .0 5 9X  相似文献   

5.
应用循环曲线法研究了在353 K的乙酰胺-尿素-NaBr熔体中Co2+在Cu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获知Co2+电还原为金属Co是一步不可逆过程,测得a=0.25和Do=3.24×10-6cm2.s-1;而Ce(Ⅲ)、Sm(Ⅲ)不能单独还原为Ce和Sm,但可以被Co(Ⅱ)诱导而共沉积;由恒电位电解法得到非晶态的Ce-Sm-Co合金膜,合金膜中Ce和Sm的含量随电位、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合金膜中Sm的最高质量分数可以达到47.98%,Ce的最高质量分数可以达到47.32%。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电极体系,以Ag/AgCl为参比电极,Ti片为辅助电极,用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酸性溶液中Mn2+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氧化机理,讨论了扫描速度、温度、酸度等对Mn2+氧化电位及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控制Mn2+和H2SO4浓度,阳极反应为Mn2+→Mn OOH。当温度升高时,由于阳极大量释放O2,进而发生4Mn OOH+O2→4Mn O2+2H2O反应。因此,通常Mn2+在H2SO4溶液中升温电解的主要阳极反应为,Mn2+→Mn4+→Mn(OH)4,当温度升高至70℃以上时有Mn3+生成,但Mn3+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Mn2+和Mn O2。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取锂钠钾共存硫酸盐体系298.2 K下各盐结晶形式,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298.2 K下四元体系Li2SO4+Na2SO4+K2SO4+H2O的相平衡关系,测定了该体系的溶解度和密度,采用X-ray粉晶衍射法测定了平衡固相组成,并绘制了相应的稳定相图和多温对比图。研究表明,298.2 K下该四元体系为复杂四元体系,有复盐2Li2SO4·Na2SO4·K2SO4、Li2SO4·3Na2SO4·12H2O、LiKSO4、Na2SO4·3K2SO4生成。其稳定相图由6个四元共饱点、12条单变量曲线以及7个结晶区组成。其中,复盐Na2SO4·3K2SO4结晶区最大,表明其在该体系中最易结晶析出;Li2SO4·H2O结晶区最小。对比273.2 K、288.2 K、298.2 K、323.2 K、373.2 K四元体系多温相图可知,273.2 K时未发现复盐Na2SO4·3K2SO4和2Li2SO4·Na2SO4·K2SO4结晶形式;Na2SO4·10H2O和Li2SO4·3Na2SO4·12H2O结晶形式在323.2 K和373.2 K时转变为Na2SO4和Li2SO4·Na2SO4。288.2~373.2 K时随温度升高,K2SO4和Na2SO4·10H2O结晶相区减小,Li2SO4·H2O、Na2SO4、LiKSO4和Li2SO4·Na2SO4结晶相区增大;Na2SO4·3K2SO4结晶相区先增大后减小,在298.2 K时结晶相区最大;2Li2SO4·Na2SO4·K2SO4结晶相区先减小后增大,298.2 K时结晶相区最小。  相似文献   

8.
1999年7月白令海海盆营养盐和溶解氧的垂直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 7月下旬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中在白令海海盆北部与中部完成了 2 2个深水站的采样作业。营养盐和溶解氧采样分 1 2层 ,共获得 2 71个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硅酸盐浓度 [Si]、磷酸盐浓度 [P]和无机氮浓度 [N](硝酸盐 [NO3- ]加亚硝酸盐[NO2 - ]加氨 [NH4 + ],主要成分为 [NO3 - ])垂直结构的相似之处在于 :在≤ 2 5m是第一层 ;随后为一个明显的跃层 ;第二层位于 5 0— 2 0 0m之间 ;然后有一个宽的跃层 ;从 5 0 0m至底部 (约3 90 0m)为第三层。其差别在于 :在第三层中 ,[Si]继续缓慢增加 ,而 [N]和 [P]略有减少。溶解氧[O2 ]与 [Si]、[P]、[N]的垂直分布表明在潜温 (θ)极小层以上 (0 .5— 2 .7°C ,盐度 3 3 .0 1— 3 3 .1 7,深度 81— 1 5 7m)的海水是海气充分交换层与生物主要活动层。在≥ 1 5 0m以下 ,[P]、[NO3 - ]两者和 [O2 ]有 >0 .9的正相关性。从表层至底部 ,在整个盐度范围内 ,[NO]∶[PO](其中 [NO]=9[NO3 - ]+[O2 ],[PO]=1 3 5 [P]+[O2 ])在 0 .786 - 1 .0 2 9之间大致均匀分布 ;这表明白令海海盆北部与中部海水的营养特性具有较强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正> 一、前言普通阳离子交换膜,高阶阳离子较低价阳离子优先透过。这一特性,对于以浓缩海水、稀卤水制盐为代表的一些应用是十分不利的。它不仅使浓缩液中 Ca~(++)、Mg~(++)等杂质含量增高,而且会因浓差极化使石膏(CaSO_4·2H_2O)沉积在膜的表面上,引起膜电阻升高、电耗增加,影响电渗析装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种子沉积法制备出Fe_3O_4/Mg(OH)_2复合材料并进行XRD、SEM测试分析。探究了氨水的浓度与加入速度、搅拌速度及等因素对磁性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氨水浓度与注入速度的降低,对氢氧化镁基体形貌的影响是相同的,但要使合成磁性复合材料形貌和四氧化三铁粒子在氢氧化镁中分散性均匀,应控制氨水浓度(ω=2.5%)或加入速度在一个合理的较低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普通氢氧化镁(MH)、六角片状MH和硬脂酸改性MH分别填充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性能。用FTIR、SEM和TG对上述3种类型MH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MH,六角片状MH和硬脂酸改性后的MH有效降低了表面极性,大大降低了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4%SA改性MH比6%SA改性MH填充PP,界面相容性好,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小。硬脂酸湿法表面处理氢氧化镁改性的最佳条件为:硬脂酸用量4%,处理温度85~90℃,处理时间60 min,料浆浓度10%。  相似文献   

12.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和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拐子湖两个陆气通量监测站2013年2月-2014年1月地面辐射观测数据及相应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塔中和拐子湖两地的太阳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差异特征,同时也探究了两地太阳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塔中和拐子湖两地各辐射通量均呈较为同步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太阳辐射优势的塔中地区因沙尘天气的影响在部分月份地表总辐射小于拐子湖地区;拐子湖由于地表沙粒相对较粗且包含大量透明度较高的石英颗粒,地表反照率和反射辐射均大于塔中地区;两地各辐射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均呈现出标准倒"U"型结构;(2)拐子湖较粗的地表沙粒导致沙尘天气过后不易形成浮尘,沙尘天气过后各辐射通量恢复至发生之前的状态较塔中地区迅速;(3)两地太阳高度角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最大值均可达75°左右,最小值塔中和拐子湖地区分别为45°和40°;各辐射通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而增加,地表反照率随之减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各辐射通量最大值并未出现在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湿地CH4、N2O的地-气交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CH4和N2O现场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湿地全年CH4和N2O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与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在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年份,生长季(5月10月)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7月份,呈单峰型。冰冻期(11月到次年4月)CH4排放通量十分的微弱,其中灌丛湿地表现为负排放。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呈双峰型,5月份融化期为第一个高峰期,7、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吸收。湿地CH4和N2O通量在春季的融冻期,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冲击角对风成沙纹形态影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山  罗昊  倪晋仁 《中国沙漠》2005,25(4):519-524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沙粒冲击角对风成沙纹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的影响。模拟中采用了均匀和正态两种冲击角分布情况。冲击角在10°~16°范围内均匀分布时,冲击角对沙纹波高影响不大,沙纹波长随冲击角影响系数的增加略有减小;沙粒跃移冲击角在5°~25°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时,冲击角影响系数增加时沙纹波高几乎没有变化,但沙纹波长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电动势法对318.15 K下三元体系KBr-K2SO4-H2O的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首先,测定了KBr-H2O溶液中KBr的电动势,线性回归出电极响应斜率κ和电极常数E0,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良好的能斯特响应。然后,对318.15 K下三元体系KBr-K2SO4-H2O混合溶液中KBr的平均活度系数进行了研究,绘制了离子强度I及离子强度分数yb与KBr的平均活度系数关系图,由图可得,当离子强度I一定,随着离子强度分数 yb增大,KBr平均活度系数逐渐减小,且减小的趋势越来越大。当离子强度分数yb是个定值时,KBr平均活度系数随着离子强度I的增大而减小。应用活度系数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出该温度条件下Pitzer模型混合离子作用参数θBr,SO4和ψK,Br,SO4,并计算了混合溶液中K2SO4的平均活度系数、渗透系数Φ,水活度aw,超额吉布斯自由能GE。应用拟合的Pitzer混合离子相互作用参数和Pitzer模型计算了该三元体系在318.15 K下的溶解度数据,并对计算结果和其他温度下已经报道的KBr-K2SO4-H2O三元体系的共饱和点处的溶解度数据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溶解度计算结果可靠,拟合的离子相互作用参数具有较好的精度,可用于计算相关体系的热力学参数和相平衡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The investigation of phyt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euphotic layer and photosynthesis rate were carried out in 19 27 of January, 2000 at three longitudinal sections (70°30′E, 73°00′E and 75°30′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 value of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was in inshore bay, polynya and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investigated sea area. At various investigated stations, averag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t sub surface layer (25 m)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surface layer; its concentration at the deeper layers of over 50 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At anchor station, the maximum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ppeared at surface layer in Antarctic summer's afternoon while the minimum value appeared in the morning;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t water layer of 0 25 m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at deep water layer, being related to the releasing of ice algae. High productivity was in inshore bay and polynya of continental shelf.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t surface layer is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seawater. The sea area with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of over 1.0 μg/dm 3 may be the convergence of CO 2 and that of below 1.0 μg/dm 3 may be the source of CO 2.  相似文献   

17.
土壤斥水性(Soil Water Repellency,SWR)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现象,对农业水管理、土壤水入渗、农化污染物运移及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土壤斥水性在绿洲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甘肃临泽绿洲分别选取未开垦的沙地(0年)及开垦10、30、50、100年绿洲农田表层土壤(0~5 c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质地(砂粒、粉粒、黏粒)和土壤pH,并用毛管上升法测定土壤斥水性。结果表明:土壤斥水性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土-水”接触角58°~89°,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壤pH均与“土-水”接触角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01)。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绿洲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共解释了土壤斥水性72.1%的变异。因此,在绿洲农田进一步研究土壤斥水性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应更多关注土壤有机碳和pH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合理开发利用四川盆地地下卤水资源,对卤水体系开展多温相平衡与相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等温溶解平衡法对在288 K时五元体系NaCl+KCl+MgCl2+SrCl2+H2O(NaCl饱和)进行了相平衡实验研究,运用化学分析法以及X-ray粉晶衍射法分别确定了在288 K温度条件下该体系的平衡液相和平衡固相组成。通过固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绘制了该五元体系以NaCl为饱和区域的干盐相图、水含量图以及氯化钠含量变化图。研究结果表明在288 K且NaCl饱和条件下,该五元体系干盐相图含有2个五元共饱和点、5条等温溶解度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KCl、MgCl2·6H2O、KCl·MgCl2·6H2O和SrCl2·6H2O)。固相结晶区KCl在该干盐相图中面积最大,其次是SrCl2·6H2O,而MgCl2·6H2O的结晶区面积最小,说明KCl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易析出而得到分离,而MgCl2的溶解度最大,难以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且MgCl2·6H2O对KCl和SrCl2·6H2O有强烈盐析作用。通过对本体系热力学相平衡实验研究和多温相平衡的对比讨论,揭示了钾锶镁等含氯化物卤水体系在多温相平衡与相图条件下的结晶析盐规律,为液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醋酸镁介质中,盐酸溶液形成缓冲溶液后,采用Li+离子选择性膜电极研究了pH值、MgCl2、NaCl和KCl对电极响应的影响,得到良好的效果.本法可应用于含MSCl2、NaCl和KCl的盐酸水溶液体系中锂离子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