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台网比较稀疏的情况下,台站走时标定是提高低震级事件定位、识别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稀疏台网的定位精度,首先利用标定事件和IASPEI1991走时表以及中国大陆走时表,计算了初至P波和Lg波到AAK,MAKZ,NIL,TLG以及WMQ等5个台站的走时残差;接着,采用非平稳贝叶斯克里金方法和走时残差数据构造上述台站的走时校正曲面;最后,通过加入和不加入走时校正定位一系列位置准确的发生在新疆地区的地震事件评估克里金走时校正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克里金走时校正能够较大地提高稀疏台网的定位精度,同时有效地缩小误差椭圆的面积.   相似文献   

2.
昆明地震台网多事件定位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椿镛  颜其中 《地震学报》1993,15(2):136-145
根据昆明电信传输台网1983-1989年记录的区域地震初至 P 波走时资料,用参数分离和多事件定位的方法得到台网内各台站的 P 波走时校正值.这组校正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地壳上部横向不均匀结构的特征.台站校正值的地理分布明显地分为3个地区:台站最密集的滇西地区,所有台站(不包括南边的云县,施甸和畹町)的台站校正值不超过0.15s;东部地区(楚雄以东)台站分布仍较密集,但间距比滇西大,其中大部分台站显示为正延迟;南部地区包括文山、思茅、普洱以及云县、施甸和畹町,它们均显示出较大的负延迟.这与云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走时校正后重新定位的精度有较大的提高,因此,这组台站校正值可以提供地震台网的常规定位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LLNL-G3Dv3全球P波三维速度模型,应用FMM软件包计算并建立了中国地震台网990个台站的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该走时表覆盖了以台站为中心的水平向20°×20°、 垂直向-5.1—80 km (向下为正)的三维空间. 其水平向间隔为0.2°,垂直向间隔为5 km.这样对于任一深度小于80 km的震源,均可以应用此三维走时表计算其到周围10°范围内台站的走时.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对于改善区域初至P波走时预测,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准确的震源位置能够为抗震减灾工作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提供关键信息.在震中附近观测台网密集且方位角覆盖良好的情况下,通过拟合多个台站P波、S波的观测到时,能够得到准确的震源位置.而在台网稀疏的地区,由于缺少可靠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往往造成较大的地震定位误差.近年来发展了基于背景噪声经验格林函数(EGFs)对地震波形进行校正的重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地压制路径上复杂速度结构体的影响,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为稀疏台网情形下地震准确定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选取由InSAR观测到准确位置的2008年甘肃武都MS5.5地震作为测试案例,对稀疏台网下基于背景噪声格林函数地震准确震中测定方法进行了定量评估.利用震中附近多个流动台分别作为参考台,提取其与固定台站之间的背景噪声格林函数(EGFs),然后使用噪声Rayleigh面波格林函数对地震波形进行校正,重定位武都地震震中,并与真实震中位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距离震中30 km以内的参考台,利用10~30 s频段的面波走时信息,噪声叠加时长为一个月,定位精度在5 km以内;当噪声叠加时间一年以上,重定位精度优于1 km.本文进一...  相似文献   

5.
华东地区台站偏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华东地区十年地震资料和迭代方法,在华东走时表的基础上,计算出百余地震台站的作为距离的函数的走时偏差值,将这些结果当做台站校正值用于地震定位,定位精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尽快定位地震,在“着未着”定位算法基础上,尝试引入三维地壳模型,构建具有三维空间格点分布的走时表.根据已触发台站的到时和未触发台站的位置信息设计概率分布函数,通过八叉树搜索方法,快速给出震源在三维空间的可能位置.使用波前追踪算法,计算中国几个地区三维地壳模型的走时网格,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资料,对区域内发生的地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台网密度条件下,三维实时定位方法能在震后数秒给出震源位置,可满足地震预警要求.  相似文献   

7.
构建区域介质三维速度模型并以之获得准确的区域震相走时, 是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充分利用已有的一维模型、 GT事件、 地质资料等实现三维模型构建, 尝试基于目标区域内已有的部分局部一维模型, 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建立初始三维模型, 然后利用GT事件走时数据并参考其它地震地质资料对其不断进行修正, 使得其走时偏差图与GT事件走时偏差图一致, 进而获得能够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三维模型. 使用不同模型进行的地震定位实验表明, 以此方法建立的三维模型的定位偏差较初始模型减少约20%, 较好地起到了减小区域震相走时残差, 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区域介质三维速度模型并以之获得准确的区域震相走时,是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充分利用已有的一维模型、GT事件、地质资料等实现三维模型构建,尝试基于目标区域内已有的部分局部一维模型,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建立初始三维模型,然后利用GT事件走时数据并参考其它地震地质资料对其不断进行修正,使得其走时偏差图与GT事件走时偏差图一致,进而获得能够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三维模型.使用不同模型进行的地震定位实验表明,以此方法建立的三维模型的定位偏差较初始模型减少约20%,较好地起到了减小区域震相走时残差,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鄂尔多斯西缘30个测震台站记录到的5 370次地震的24 860条Pg波射线数据,反演了该区域中上地壳Pg波速度横向变化结果,以及台站走时校正和地震事件走时校正项。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西缘中上地壳Pg波速度结构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稳定的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主要表现为高速区,两块体边界两侧存在高速到低速的明显转换;银川盆地与吉兰泰盆地属于相对低速区,几条主要的断裂带或断裂段属于显著低速区。(2)1970年以来研究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多发生于高、低速区的转换地带,反映了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剧烈区为地震频发区。(3)台站台基及走时钟差造成的系统走时误差较小;研究区周边地震定位误差偏大、中部地震定位误差偏小,说明地震定位误差大小与台站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地震定位:在多大距离内地球可不再被视为平坦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对记录到的近震和远震事件的定位程序传统上一直使用走时表 ,如 J-B走时表 ( Jeffreysand Bullen,1 958)。该表是以横向均匀球状地球的射线跟踪 ( e.g.,Boyed etal.,1 984)为基础的。由于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的区域变化 (即这些事件的初至 P波和 S波花费了大部分时间的地球区域 ) ,因此利用当地和近区台站资料定位地震 ,这种走时表也许给出的不是精确的定位。直到最近 ,一项不平凡的工作是建立不同的球状地球速度结构的走时表。在过去的 3 0多年中 ,对大多数当地和近区域记录的事件一直是用穿过恒定速度层的平坦地球射线跟踪程序定…  相似文献   

11.
定位仿真表明,若标定震源在网内,震中偏差和震源深度偏差等值线都是以标定震源为圆心的同心圆,网内大约30%的事件,震中偏差为5%;如果标定震源位于台网一侧,约10%事件的震中误差为10%。无论标定源在网内还是在网外,计算震中都向标定震源方向移动,距标定点愈远,定位偏差愈大。速度标定定位显示,规则地震台网中对称线上的震源定位是不可靠的。实际网内化爆标定定位表明,对于网内事件,爆炸邻域定位精度比速度标定定位精度高;对于网外事件,邻域标定定位精度比速度标定定位精度低。  相似文献   

12.
天山-准噶尔地区地震层析成像与壳幔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西天山两条天然地震剖面的远震P波与近震P波走时资料以及2001-2007年新疆地方台网的近震走时资料分析,获得了天山-准噶尔地区的三维地震层析图像.层析反演使用的台站数140个,地震事件1132个,P波走时数24904条.检测板试验结果指出,东西天山剖面、天山轴部和东准噶尔地区P波速度扰动恢复能力相对高.纵波波...  相似文献   

13.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107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中国及邻区M≥2.5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走时表使用J-B表①,  相似文献   

14.
单台sPL震相测定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贞杰  孙侃  朱新运 《地震学报》2019,41(6):735-742
稀疏台网下的传统走时定位难以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而地震波深度震相蕴含着震源深度信息,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提供了新的途径。近震深度震相sPL和直达Pg波到时差与震源深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以约束地震震源深度。本文以珊溪水库2014年震群事件为例,利用单台sPL震相测定了地震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的测定结果与基于水库台网高密度台站下Pg和Sg走时定位Hyposat方法和全波形拟合CAP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高度一致,为4—6 km,与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结果相符。sPL震相的优势震中距为30—50 km,区域台网范围内sPL与Pg的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线性关系相对固定,因此利用单台sPL震相即可快速获取可靠的地震震源深度,适用于稀疏台网下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且误差可控制在1—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柯乃琛  华卫 《地震》2016,36(2):38-47
从小湾水库台网2005—2008年记录的众多地震中,挑选出最少被4个台站接收到的高质量地震数780个,一共5230条P波和4883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小湾水库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反演后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均方根残差从0.81s减少到0.12s,数据方差从1.64s2减少到0.04s2;地震震源深度比原来增加大约1公里,震源分布更加集中;不同台站的校正值差异表征了小湾库区速度结构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最后利用得到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值进行重定位,结果地震的走时均方根残差明显减少,表明得到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  相似文献   

17.
《地震》2016,(2)
从小湾水库台网2005—2008年记录的众多地震中,挑选出最少被4个台站接收到的高质量地震数780个,一共5 230条P波和4 883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小湾水库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反演后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均方根残差从0.81s减少到0.12s,数据方差从1.64s2减少到0.04s2;地震震源深度比原来增加大约1公里,震源分布更加集中;不同台站的校正值差异表征了小湾库区速度结构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最后利用得到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值进行重定位,结果地震的走时均方根残差明显减少,表明得到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基于2008到2014年间河南及其周边台网记录的晋冀豫交界地区165次地震的994个P波到时资料,对该地区的震中和P波一维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得到相对稳定的P波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台站走时校正值,重新定位后的地震位置更加集中在林县断裂和磁县断裂交界及其附近,且地震分布与断层的走向一致。得到的台站校正值在山区多为正,表明地下有低速物质,而在AY、YON、XX、PY、QF处台站校正值为负,表明地下有高速物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测震台网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8—2019年9月内蒙古测震台网及周边台站记录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4410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研究表明,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后地震分布更集中,更符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定位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