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列出了广西河池地区小震级高烈度的部分震例,统计出该地区小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并分析了该地区小震级高烈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烈度计台与测震台的布设环境、仪器类型不同,所测定的震级值存在一定差异。收集2017-2019年川滇地区301个烈度计台站记录的46次ML 3.0以上地震,进行震级校正。统计烈度计实测震级值与测震台网平均震级值的偏差,对原量规函数进行修正,进而做台站校正。综合修正后,利用量规函数和台站校正值重新计算烈度计震级,结果表明:在震中100 km范围内,烈度计测定震级偏差平均值由校正前的0.145降低至0.033,标准差由0.382降低至0.295,离散度减小;校正后的烈度计震级结果较优,说明本研究获得的量规函数和台站校正值更加适用于川滇地区烈度计台站的震级计算。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年来作者参与的重庆地区中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整理了重庆地区地震灾害损失情况,拟合了重庆地区震害经验回归曲线,包含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关系、震级与受灾面积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死亡人数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受伤人数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倒塌房屋数量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直接经济损失关系,详细分析了重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灾害特点、人员伤亡情况、建筑受损情况等。实际发生地震时,可以结合重庆地区震害经验回归曲线和社服系统软件计算得到的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考虑。重庆地区以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导,断裂分为基底断裂、基底断裂相关联的地表断裂和发育在背斜核部的盖层断裂,重庆地区地震绝大部分受这三类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4.
强余震的灾害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开统  李文喜 《中国地震》1995,11(4):368-373
极震区的烈度分布是由主震和大余震产生的。最重的地震灾区为余震区,其范围可由震级与地震区烈度的统计关系求得。在震级与震中烈度关系中,初期余震的烈度略高于主震,晚期强余震的烈度比主震的低。不同烈度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可通过烈度与损失率曲线进行评估。强余震和后续强震的人口伤亡比主震轻。  相似文献   

5.
郭少文  雷奇果  周坤 《华南地震》2022,42(1):140-146
为了建立地震后极震区烈度快速预测方法,收集了2013年以前多次5级以上地震案例,以震级、震源深度作为输入参数,以极震区烈度作为输出参数,建立了ELM预测模型并分析震级和震源深度的信息熵和权重,该模型与现有广义线型模型预测精度提高约20%,主要结论如下:震级和震源深度与极震区烈度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性关系;震级的信息熵比...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我国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发展过程,以我国1990年~2013年间261次破坏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为样本,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基于震中烈度、震级、震中烈度与震级等3种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模型,通过实例证明基于震中烈度与震级的评估模型更加合理可靠,可为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一致"地震动衰减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国中南地区烈度资料为例,用卡方正交回归烈度和震级的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研究了烈度和震级相互转换的一致性问题,给出适合该地区的“一致”地震动衰减关系,并与常规方法得到的最小二乘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较为合理。该方法也可用于预测不同地区其它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震烈度与震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秦嘉政 《地震研究》1992,15(1):37-45
本文用云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地震的烈度资料,研究了云南划分的8个地震带区的烈度哀减与震级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各地震带区的平均烈度衰减的差异可导致0.1—0.25个震级单位的系统差。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各地震带之间存在着如地质构造、地壳传播介质小尺度不均匀性以及震源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因素所致。统计分析给出符合云南地区的震级与烈度关系为:Ms=1.7+0.6Ⅰ_0或Ms=4.7-0.3Ⅰ_0+0.06Ⅰ_0~2,用包围Ⅶ度和Ⅷ度区的烈度衰减等效半径R_i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给出:Ms=1.5logRⅧ(km)+4.7;Ms=1.9logRⅧ(km)+4.4。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华南地区1970年以来18次M≤4(1/2)级弱震资料,研究了该类地震的宏观特征,发现这些地震的震级、震中烈度、社会效应三者关系失调,即震级小,烈度高、社会效应大。文中还讨论了震级、烈度、社会效应失调的原因和由此得到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杜兴信 《中国地震》1997,13(1):74-81
统计分析了1954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2.0≤Ms≤5.5近200次中小地震的烈度关系律,并与Ms≥5.0的中强地震统计规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小地震和中强地震的烈主分布都有相似的区域特征,如东部烈度的衰减慢于西部,等震线长短轴比小于西部等,结果还表明,对于一个固定震级,由中小地震统计的烈度衰减律在烈度高于V的快于地震的统计值,而当烈度低于V时又慢于中强地震的统计结果;此外,在烈度-震级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对地震动法的一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中国黄土地可靠的四十个等震线资料,用地震动法中的烈度距离法和烈度震级法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最后作者根据中国华北、华南和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资料对烈度距离法和烈度震级法的物理意义以及适用范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重点监视区烈度预测的概率方法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发现预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烈度衰减规律。根据概率分析中对正态分布函数不确定性校正的原理,提出了适于重点监视区内烈度预测中不确定性的校正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河西重点监视区。在确定震级-频度关系的过程中,考虑了地震活动性周期及震级间隔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求出的震级-频度关系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3.
文中叙述了大同—阳高地震区的烈度划分原则、烈度分布范围、烈度异常情况,给出了宏观地震参数(h=11.2km,震级5.8M_L),指出宏观调查的烈度值与强震仪记录的强余震加速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历史地震烈度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地震烈度评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464个地震的烈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长期以来不同震级的震中烈度及灾区面积评定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震级相同的地震,震中烈度和灾区范围的评定均存在波动,且在不同震级区间和不同时间阶段,波动的显著程度也有所不同。此外,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评定虽然存在差异,但随着震级增大,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关于震级与烈度的定量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上述文献中的公式都是利用强烈度(6—11度)区统计出来的。我们利用发生在华北地区及其邻区的历史及现代的地震资料,统计出了烈度为4—7度区的面积与震级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用位错模型研究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位错模型导出了震级不仅与震中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极震区面积有关。震中烈度通过应力降和震级联系起来,而极震区面积则通过位错面的面积或震源体积和震级联系起来,使震级与烈度的物理联系更加明确。 用我国的61个浅源地震资料,用逐步回归方法计算出震级M与震中烈度I0、极震区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A0的关系为: M=3.53+0.039I02+0.0178(Ig A03,还分别计算出震级与6-8度区面积A6、A7、A8的关系为: M=3.63+0.72 Ig A6, M=5.34+0.718(Ig A7)·(IgIg A7), M=5.92+0.104(Ig A82。并外推出震级与5度区面积A5的关系为: M=3.03+0.72 Ig A5。 利用这些关系式来确定历史地震震级比仅考虑震中烈度来确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3地震与地震动、震级与烈度 为了毕业研究来到地震、火山学的新堂研究室的大地,越学疑问越多。地震究竟是怎么回事?地面为什么会晃动?还有,每次发布地震发生信息时常贯于耳的“震级”、“烈度”、“活断层”这些词汇与地震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强震烈度衰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西南地区,因其具有相似地形地貌特征和发震构造的区域,并选取1913年以来6.5级以上的典型震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得到了传统的烈度衰减椭圆模型不适用于7.0级以上强震的结论;根据烈度区域面积与震级、破裂长度与震级以及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得到了更加符合强震烈度衰减规律的断层距模型;在面积统计关系对比和实际烈度分布的综合对比中,得到了适用于强震的较为合理的烈度衰减模型,并根据本文得到的烈度衰减规律,结合ArcGIS二次开发,编写了用于快速绘制等震线的控件.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震后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近代地震的震中烈度与有感半径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清理,按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特点进行了地震区域分区;全面收集不同区域内既有仪器测定震级,又有宏观烈度调查资料的地震;分别统计得到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有感半径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并与几个已有统计关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统计结果可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的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