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裂隙溶洞发育 ,洞穴堆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 ,在境内陆地和附近海域陆续发现了 30余处化石点。在众多的化石点中尤以古龙山遗址和大连动物群最引人注目 ,前者在同一地点内采集到 377种上万件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 ,并伴有石器、骨器、灰烬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物 ;后者包括了 2 8种早更新世的小型哺乳动物 ,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首次报导。这些事实说明了东北地区不只是仅有晚更新世的动物群 ,至少还有早更新世的大连动物群 ,即使在晚更新世 ,也不只是单一的披毛犀 -猛犸象动物群 ,还存在着具有从华北向东北过渡性质的古龙山动物群。今后工作中应注意寻找古人类及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加强对全新世动物遗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连茶叶沟洞穴堆积物中含有脊椎动物化石6属、6种,时代为晚更新世。该脊椎动物群明显地反映了华北脊椎动物群和东北脊椎动物群的过渡性质,它对研究动物的迁徙、地层对比以及大连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具有意义。人工打击过的骰骨和置问号的大连智人的发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1978年在郑州南郊采获一枚安氏鸵鸟蛋(Struthisanderssoni)化石,它产出在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中,属原地埋藏。从而揭示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时期干旱多风沙的气候特点和辽阔平坦干草原的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4.
《下限》一文未从第四纪下限划分原则和标准出发讨论问题,所确定的“下限”,实际上是更新世各期地层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的接触界线,并非第四纪下限。文中列举的哺乳动物化石都与泥河湾动物群无法对比,也不能作为确定第四纪下限的生物依据。根据河南平原区孢粉分析和古地磁测试资料,笔者认为,下限暂定在高斯正向期的马莫斯事件底部,即距今215万年,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辽宁十二个哺乳动物群和年代地层学资料,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所反映的古气候大致经历了温暖潮湿、寒冷干燥、温和湿润、寒冷干燥四个阶段,从而初步建立了辽宁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的古气候演变序列。从动物群的生态类型看,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动物群具有华北—东北过渡类型的性质,而晚更新世晚期的动物群则具更多的寒温带生态环境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观察桂西三处寒武系分布区并采到较多的三叶虫化石资料,提出该地区中、晚寒武世生物地理分区,那坡县坡笨剖面三叶虫组合与吉林浑江大阳岔区非常相似,坡笨和蛇场地区的动物群可与华北—扬子型动物群对比,果乐地区为过渡型动物群。根据三叶虫化石将蛇场剖面下部划分出中寒武世早期的陡坡寺组和顶部划分出晚寒武世晚期的风山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的渤海,黄海海底发现的原始牛角心化石(3件),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定名为Bos primigenius dalianensis subsp.nov.(原始牛大连亚种)。时代屆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这是我国首次于海底发现的原始牛化石。它的发现为探讨晚更新世时期黄海、渤海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海水进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哺乳动物的演化和迁徙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从夷到彝的传说 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广大区域,是古人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翻开人类从原始古猿到人的进化史,可以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高原地表里,阅读到一页页精彩绝伦的人类编年史.犹如高原上层叠错落的山体,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出土了众多赫赫有名的古化石.它们是距今1500万年的云南开远小龙潭腊玛古猿化石,距今800万年的禄丰古猿化石,距今400万年的元谋蝴蝶岭猿人岔科化石,距今250万年的"东方人"化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距今数十万年的"丽江人"和"西畴人"化石,距今3~5万年前的"昆明人"化石……这每一块沉甸甸的古化石,就像是一个个"人"的雕像,依次排列在恒古的高原上.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山西韩城断裂中段西庄村-西南村一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等手段,对该断裂在该地区的典型断层剖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段断裂的展布及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地貌标志、活动幅度及滑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韩城断裂在该段普遍错断马兰黄土下部古土壤S1,最新错断马兰黄土中上部古土壤L1s并直通地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活动。估算晚更新世早期以来滑动速率约为0.088 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大于0.035 mm/a。   相似文献   

10.
20 0 0~ 2 0 0 1年度 ,广西自然博物馆申请的 5项基础科学科研项目 ,全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 5个项目是 :《宁明盆地鱼化石与中新生代地质事件和气候变迁》 ,《百色盆地边缘洞穴堆积环境与旧石器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重要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年代学研究》 ,《中国晚更新世大熊猫化石的分子石生物学研究》 ,《百色盆地与东亚早期人类环境适应性研究》。其中前 2项是以广西自然博物馆为主申请的科研项目 ,后 3项是广西自然博物馆作为合作单位申请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基金 ,其宗旨是把…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汉江郧阳段河流阶地的发育特征。结合地质、地貌及第四纪测年学资料,推断汉江T1~T5阶地形成的时代分别为全新世-晚更新世末期(约25 ka BP)、晚更新世(约67 ka BP)、晚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末期(约128 ka BP)、中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约1 344 ka BP)、不晚于早更新世。阶地的横向对比显示,两陨断裂的活动导致汉江五峰段、青曲段、郧阳盆地段T3、T2阶地在垂向上构造隆升的差异性,结合T3、T2阶地的形成时代,推测断裂活动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早期。近似地推算汉江郧阳段更新世早期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0.052 mm/a,显示抬升速率及幅度较秦岭弱,可能由于汉江郧阳段处于秦岭东南缘余脉,并非秦岭隆升的中心地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汾渭盆地与河南平原地区更新统介形类化石组合的对比,作者认为:黄河东段(三门峡以东)形成的时代为中更新世初期或早更新世末期,里今约七八十万年至一百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
黄河冲积形成的一套沉积物以黄色色序为主,具黄土特征,颗粒较粗,粉土质含量高,松散,多含分散钙。岩性为亚砂土、亚粘土,富含砂层,为典型的冲积型。它与更新世早期冰碛、冰水及河湖相堆积物具显著差别。通过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重矿物、古地磁等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结论与宏观标志基本吻合,即黄河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73万年。通过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分析,认为黄河在华北平原形成以来,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不同时期,它的发育过程、影响范围、沉积速率均不相同。特别是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改道与泛滥十分频繁。本文对不同时段、不同年代的冲积扇范围进行了描绘。  相似文献   

14.
环纹藻化石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新生界地层,而且笔者近年在黄土高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中亦有较多发现。在8个化石点共找到环纹藻化石2378粒.研究表明,它具有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性。含环纹藻的孢粉组合不仅有喜暧湿的阔叶树种花粉,而且也有喜冷湿的暗针叶树种花粉,反映了环纹藻对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我国西部环纹藻化石种类较东南部单调,其数量从东向西趋于减少。其时代分布,从晚更新世早期到晚全新世,以中全新世最为繁盛。人们可依据它及其共生藻类,追溯到地史时期淡水湖沼的消长。  相似文献   

15.
1983年11月中旬,山西省一四四煤田地质勘探队,对沁水盆地西缘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时,在茹去附近一套杂色陆相碎屑沉积岩层里,首次采集到了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 经西安地质学院秦洪宾副教授鉴定,并经与北京古脊椎所马凤珍同志商椎,初步确认其为狼鳍鱼(Lycoptera SP.)化石,时代属晚株罗世晚期。目前,该地层的研究和化石鉴定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6.
灵山断裂北段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其活动性较强,但关于断裂沿线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地貌特征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为了查明灵山断裂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地貌特征,采用地质地貌详细调查、槽 探、微 地 貌 测 量、OSL 测 年 等 方法,获得约17ka以及全新世以来的位移速率。结果表明:灵山断裂北段自晚更新世以来运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断裂沿线地质地貌主要表现为断错冲沟水系、冲洪积扇体变形、断错河流阶地、陡坎等;灵山断裂北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约17ka以来水平位移速率为1.27~1.54mm/a,垂直位移速率为0.53~0.65mm/a;全新世仍 有 活 动,约2360a以来水平位移速率为1.21~1.63mm/a,垂直位移速率为0.53mm/a。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2006,(12):44-44
近日,泰安市岱岳区天平办事处黑水湾村的一位村民在工地筛沙时发现了一块远古时期的大型动物化石。据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探队的地质专家推测,这块动物化石距今至少在一百万年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在石家庄市召开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公布在哈尔滨市发现新型古人类头颅化石。经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初步鉴定,该古人类化石应是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眉骨宽厚后,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测年龄为40万年~20万年,但其时代可能会更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豫西晚前寒武系白草坪组中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蠕虫状后生动物实体化石:Ruyangia Cylindrica Hu et Meng,1989。化石产于砂岩表面浪成波痕之波谷中,圆筒状,已压扁,中空,可见长度4.5~9.5cm,直径4mm左右,虫体外壁具体环,环背间距1.5~2mm,虫体一端较大,具平行纵向边缘的纵纹,可能为头部;另一端渐尖,可能为尾部。与该实体化石伴生的有大量遗迹化石。已知白草坪组的时代超过1400Ma,因此,该实体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等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西南部小董板城一带广泛出露硅质岩地层,这些硅质岩形成于盆地相,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其地质时代曾被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定为晚泥盆世、石炭纪或早二叠世。1990年,笔者等为了确定这些地层年代,重新研究了这一地区的硅质岩地层,结果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如:Palmatolepis tenupunctata, Pa.minuta, Pa.subperlobata, Pa. glabra pectinata, Pa.glabra distorta, Pa. perlobata, Pa. gracilis sigmodalis, Palmatodella delicatula,Falcodus variabilis, Polygnathus sp., 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triangulus,Scaliognathus anchoralis, Siphonodella sp. 等。根据这些牙形刺,作者认为上述硅质岩地层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法门期至早石炭世杜内期。上二叠统底部砾岩在这一地区的不同地点不仅直接不整合在晚泥盆世地层之上,而且不整合在早石炭世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