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冉逸轩  周翔 《沉积学报》2020,38(3):571-57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油层组中发现大量块状无层理砂岩,属陡坡带处堆积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沿斜坡滑塌形成的重力流沉积。综合岩芯、露头、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认为延长组发育滑塌岩、液化沉积物流、砂质碎屑流和经典浊流等多种类型的重力流,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差异明显;其中地形坡度、物源供给和一定的触发机制是形成长6重力流沉积的基本条件;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水的混入和沉积物卸载,重力流沉积物发生浓度变化和流态转换,形成滑塌岩-砂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浊流、浊流等不同组合类型;重力流砂岩延伸至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中,与长7烃源岩侧向连通,形成有利的成藏组合,是研究区延长组重要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芯观测、地震解释和测井分析,结合薄片观察、粒度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长9-长6油层组存在砂质碎屑流沉积。结合盆地沉积背景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 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由块状粉细砂岩和含泥砾粉细砂岩两种成因相构成,其成因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界触发力作用下,滑动崩塌而形成。分析了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体是下生上储或下储上生的油藏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构成了该区深水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储集体。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的详细观察与测井录井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通过岩石学特征和原生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分析,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厚层块状砂体属于半深湖内的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该区主要以中扇亚相最为发育;在深水重力流中识别出液化沉积物流、砂质碎屑流、近源浊流和远源浊流等沉积类型,建立了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砂质碎屑流沉积最为广泛,砂体厚度大,连片发育,具有最好的储集层物性,含油性好,是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最有利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对野外露头剖面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底层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是主要的两种类型。这种深水沉积构造组合能够很好地揭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一定坡度背景下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滑移-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是研究区发育最为广泛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滑移-滑塌及软沉积变形构造为触发机制沉积响应,底层面构造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响应。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层发育的大量凝灰岩夹层、深水泥岩中发育的植物碎屑、深水砂岩中发育的大量浅黄色泥砾等沉积特征,认为地震、火山喷发及季节性洪水为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最有利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砂质碎屑流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砂体成因类型,其相关理论是对"鲍玛序列"和"浊积扇"等深水沉积理论的部分否定和完善.阐述了砂质碎屑流概念精华与存在问题,指出只有进一步结合我国陆相盆地沉积不断完善该理论,才能提高勘探成功率,从而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同时运用砂质碎屑概念,将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量的岩芯、露头剖面观察和测井资料,在总结分析重力流沉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认为陇东长7段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局部发育滑动、滑塌岩;受多物源、湖盆底形、湖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沉积砂体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扇形,受西南陡窄斜坡控制的泾川—华池一带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发育水道型重力流沉积,沉积微相可分为限制型水道、非限制型水道、侧翼溢漫、水道间、前缘朵体和深湖泥6种,在湖盆底庆城—华池一带多期水道交汇叠置,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片砂体;受南部物源控制的宁县—合水地区,由于斜坡坡度相对较缓、物源供给充足,形成了以滑塌为主的斜坡沉积模式,根据滑动的距离可分为近源沉积和远源沉积2个亚相,沉积微相可分不规则滑塌体、砂质碎屑流舌状体、朵叶状浊流岩和深湖泥4种,研究区南部主要以砂质碎屑流舌状体为主,在斜坡处多期舌状体纵横叠置,形成了多期薄、厚砂体互层的连片砂体。通过对陇东长7段沉积模式的建立和沉积微相的识别与划分,为研究区砂体展布的精细刻画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该区致密油水平井规模建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分析及野外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触发机制、沉积过程、沉积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存在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泥质碎屑流沉积5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各类型的沉积物特征明显。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垂向组合可分为5类,研究区重力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三角洲前缘沉积阶段、滑动阶段、滑塌变形阶段、砂质碎屑流及泥质碎屑流形成阶段以及浊流形成阶段。滑动、滑塌砂体多呈孤立透镜体状,砂质碎屑流砂体多以扇沟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浊流砂体多分布在扇沟道的前端或侧翼,呈席状砂展布。深水重力流砂体垂向叠置厚度大,可形成规模大的油藏,大大扩展了深湖的勘探范围。研究区长6、长7油层组砂质碎屑流砂体储集层物性较好,含油性好,是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精准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_2-6_3油层组储层特征,运用岩心照片、测井数据、粒度分析、录井数据等资料,对延长组长6_2-6_3油层组的岩性、碎屑颗粒、构造、测井响应、生物标志以及接触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识别出该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两类沉积亚相,半深湖泥、浊积岩、砂质碎屑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席状砂6类沉积微相,并分析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_2-6_3期沉积相发育演化过程。沉积微相精细化描述揭示了华庆地区延长组6段油层组沉积环境,为精细化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和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细粒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已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中国中生代湖泊环境中的泥质重力流沉积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手段及综合研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相泥质重力流沉积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与成因分类。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湖相泥页岩结构类型多样,发育泥质块体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泥质浊流沉积和泥质异重流沉积等多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按照泥质含量将重力流划分为砂质重力流、泥质重力流和混合重力流3种亚类,并根据成因将重力流划分为滑塌体、碎屑流、浊流及异重流等4种亚类;结合成因和泥质含量,将重力流沉积共划分为12种类型。滑塌岩、碎屑岩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斜坡脚附近;浊积岩、异重岩广泛分布于三角洲斜坡至沉积中心。认为泥质沉积物可以在强水动力条件下搬运-沉积;重力流沉积细粒物质在湖相沉积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泥质重力流对泥页岩中的碎屑物质、黏土矿物及有机质的搬运和沉积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于页岩油气的生烃、储集性能和压裂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异重流沉积新发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水下重力流沉积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油气工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深湖相沉积中,发现一种不同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滑塌浊积岩的重力流成因砂岩.其沉积特征为一系列向上变粗的单元(逆粒序层)和向上变细的单元(正粒序层)成对出现;每一个粒序层组合内部的泥质含量变化(高-低-高)与粒度变化一致;上部正粒序层与下部逆粒序层之间可见层内微侵蚀界面;砂岩与灰黑色纯泥岩、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互层;粉砂质泥岩层内也表现出类似的粒度变化特征.通过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认为该岩石组合形成于晚三叠世深湖背景下的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沉积.其沉积产物--hyperpycnite(异重岩?)以发育逆粒序和层内微侵蚀面而区别于其它浊积岩,逆粒序代表洪水增强期的产物,上部的正粒序层为洪水衰退期的沉积,逆粒序-正粒序的成对出现代表一次洪水异重流事件沉积旋回;层内微侵蚀面是洪峰期流速足以对同期先沉淀的逆粒序沉积层侵蚀造成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异重岩的发现,不仅为探索陆相湖盆环境下的异重流沉积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对于深水砂体成因研究、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致密砂岩目前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为代表的典型致密砂岩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砂体,其中重力流沉积砂体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在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砂体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半深湖深湖区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浊积岩、深湖泥等。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重力流沉积砂体的形成及其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1)泥砂含量决定了重力流的沉积类型;(2)湖盆底形控制重力流的砂体展布;(3)湖水位及流速决定重力流的沉积厚度及规模;(4)多物源交汇决定重力流的横向连通。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陇东地区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沉积模拟实验条件下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海相盆地和断陷湖盆中都发育坡折带,并对层序和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关注并被普遍接受。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及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研究表明,在大型坳陷湖盆中也发育坡折带,按照在湖盆中的所处位置,可明显划分出深水沉积坡折与浅水沉积坡折两类,前者位于三角洲坡型前缘深水区,后者位于三角洲台型前缘或三角洲平原附近。研究表明,深水沉积坡折主要控制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等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浅水沉积坡折主要控制正常牵引流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进一步研究认为,除对砂体成因类型具有控制作用外,深水与浅水沉积坡折对延长组中部砂体厚度变化、平面展布形态以及砂体物性变化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讨论了坡折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延长组油气分布受坡折带与层序格架双重控制,坡上/坡下、高位域/低位域/水进域均能成藏,但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大多数都位于层序界面附近,要么受坡折带控制,要么受低位域砂体控制,或者二者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和重力流沉积理论,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该区重力流沉积物可分为浊积岩、砂质碎屑流沉积物、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和滑塌岩。其中,浊积岩发育正粒序;砂质碎屑流沉积物以冻结块状沉积为特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内部含少量砂质颗粒和砂质团块;滑塌岩发育包卷层理等液化构造。不同重力流沉积物发育程度差异明显,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沉积物的钻遇井数最多,泥质碎屑流沉积物最少。在重力流单期沉积厚度方面,砂质碎屑流沉积物单期沉积厚度平均为0.986m,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浊流沉积厚度最低,平均厚度为0.414m。本区重力流是由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失稳滑塌所致,砂质碎屑流沉积物和浊积岩是主要的重力流沉积类型,其次为滑塌岩和泥质碎屑流沉积物。砂质碎屑流沉积物主要发育于北东向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前方的深水区;浊积岩主要发育于西部、西南部和南部物源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方的深水区域;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和富含泥砾砂质碎屑流沉积物在平面分布极少,且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时建超 《地质与勘探》2018,54(1):183-192
结合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野外剖面、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重力流沉积相和砂体结构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长7沉积期发育大面积的深水砂岩,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砂体,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层理为主,单砂体厚度大,浊流沉积以粒序层理为主,砂泥互层频繁;结合重力流沉积背景下各成因砂体测井曲线形态、垂向发育厚度、垂向连续性及组合特征,将砂体垂向叠置结构划分为多期砂叠置厚层型、厚砂-薄泥互层型、厚砂-薄砂-泥互层型及薄砂-厚泥互层型四种类型,并对研究区单井砂体结构进行了聚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区虽是油气藏有利聚集分布带,但分布面积较广,结合砂体结构特征,可进一步细化有利区划分,为致密油藏有利区的优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韩佳兵  柳蓉  刘招君  张坤 《世界地质》2018,37(4):1177-1186
通过岩芯观察、岩石薄片粒度分析,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9段识别出了浊积岩,并揭示了其垂向上典型鲍马序列组合及沉积特征。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段的油页岩、富有机质泥岩等样本进行TOC、热解测试,分析了该段浊积岩特征及对有机质富集的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半深湖--深湖区油页岩、泥岩干酪根类型以Ⅱ1型为主,浊积岩上下层位的泥岩、泥页岩、粉砂质泥岩等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长9段浊积岩对含油页岩段的有机质富集具有一定影响,浊积岩AB及ABC序列对底部沉积的泥岩、泥页岩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其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浊积岩DE序列对底部沉积的泥岩、泥页岩有机质含量影响相对较小,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中部长6厚层砂体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地区延长组长6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坡折带控砂、砂体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东北、西南两大物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发育三角洲牵引流作用的沉积砂岩和重力搬运的浊积砂岩,主要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滑塌浊积岩等不同类型的砂体组合,形成了垂直湖岸线和平行湖岸线展布的巨型厚砂岩分布带。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湖盆环境,盆地深湖区以深湖泥岩沉积为背景,普遍发育浊流沉积,沉积范围广、厚度大,近源的先天优势使其成为油气充注的最先储集单元。弄清浊积扇的沉积特征及不同微相形成的砂体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剖面分析与岩心观察统计,对浊积扇微相进行精细划分,明确浊积岩的形状、展布与沉积特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将有固定补给水道的浊积扇和无固定补给水道的浊积扇划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通过单砂体厚度、浊积岩类型与发育位置的不同,将坡移浊积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外扇3个亚相和主沟道、溢岸沉积等6个微相;滑塌浊积扇相划分出中心扇和边缘扇2个亚相。浊积扇微相的划分及其成因的讨论能够指导测井对有利砂体的解释,区分不同的油气储集体,为寻找有利油气储层的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碎屑流是深水环境沉积物搬运和分散的重要机制,其相关的砂岩储层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然而,与经典浊流及浊积系统相比,对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的发育规律目前仍知之甚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岩心、测井及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系统的岩心观察描述、测井及地震资料解释,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统沙三中亚段深水体系沉积过程及模式开展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沙三中深水体系发育九种异地搬运岩相,可概括为四大成因类型,反映了块体及流体两种搬运过程。岩相定量统计表明,该深水体系主要由碎屑流沉积构成,浊流沉积很少,碎屑流中又以砂质碎屑流为主。重力流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及浊流等5个阶段演变,发育5类主要的深水沉积单元,包括滑动体、滑塌体、碎屑流水道、碎屑流朵体及浊积薄层砂。从发育规模及储层物性上,砂质碎屑流水道、朵体及砂质滑动体构成了本区最重要的深水储层类型。【结论】认为沙三中时期充足的物源供给、三角洲前缘高沉积速率、断陷期频繁的断层活动以及较短的搬运距离是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形成及演化的主控因素,最终基于沉积过程、沉积样式及盆地地貌特征综合建立了碎屑流主控型深水体系沉积模式。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深水沉积理论,为陆相深水储层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Chang-7 (Ch-7) and Chang-6 (Ch-6) units in the Upper Triassic, gravity flows were developed widely in a deep lake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China. Based on cores, outcrops, well-logs and well-testing data,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vity-flow deposits and constructs a depositional model. Gravity-flow deposits in the study area comprise seven lithofacies types, which are categorised into four groups: slides and slumps, debris-flow-dominated lithofacies, turbidity-current-dominated lithofacies, and deep-water mudstone-dominated lithofacies. The seven lithofacies form two sedimentary entities: sub-lacustrine fan and the slump olistolith, made up of three and two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respectively. Lithofacies association 1 is a channel–levee complex with fining-/thinning-upward sequences whose main part is characterised by sandy debris flow-dominated, thick-bedded massive sandstones. Lithofacies association 2 represents distributary channelised lobes of sub-lacustrine fans, which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distributary channel, channel lateral margin and inter-channel. Lithofacies association 3 is marked by non-channelised lobes of sub-lacustrine fans, including sheet-like turbidites and deep-lake mudstones. Lithofacies association 4 is represented by proximal lobes of slump olistolith, consisting of slides and slumps. Lithofacies association 5 is marked by distal lobes of slump olistolith, comprising tongue-shaped debris flow lobes and turbidite lobes. It is characterised by sandy debris flow, muddy debris flow-dominated sandstone and sandstone with classic Bouma sequences. Several factors caused the generation of gravity flows in the Ordos Basin, including sediment supply, terrain slope and external triggers, such as volcanisms, earthquakes and seasonal floods. The sediment supply of sub-lacustrine fan was most likely from seasonal floods with a high net-to-gross and incised channels. Triggered by volcanisms and earthquakes, the slump olistolith is deposited by the slumping and secondary transport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in the delta front or prodelta with a low net-to-gross and no incised channels.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的详细观察,结合测井、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在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深湖3种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液化流沉积、滑塌沉积和深湖泥10种微相。编绘了一系列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图和长63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表明研究区西部、北部及东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发育深湖亚相。在深湖亚相中除了深湖泥外,发育大量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作者首次提出了源于浅水区的砂级沉积物是通过前三角洲上的一系列水道搬运至深湖区形成重力流沉积的。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建立起了该区的沉积模式。论文最后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气潜力,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两种微相的储集性能最好。由于本区砂体横向尖灭现象普遍,可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岩性圈闭,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