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洋钻探计划165航次计划于1995年12月在加勒比海5个钻位进行钻探调查。这5个钻位是:开曼海岭、北尼加拉瓜高地的佩德罗海峡、尼加拉瓜高地低部、哥伦比亚海盆和卡里亚科海盆。20多年前,大洋钻探计划15航次调查证实,加勒比海海底沉积物保留了晚白垩纪低纬度大洋和气候变化的明显记录。近年发现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卢博撞击坑和加勒比海范围k-T界面喷发沉积作用证据引起人们对该盆地沉积作用记录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
从ODP到IOD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钻探计划(ODP)结束以后实施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与以往钻探计划不同的是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其航次将进入过去ODP无法进入的地区,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深部生物圈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从ODP到IODP有一过渡机构-ISAS,于2001年6月开始运作,到IODP开始实施时结束使命。ISAS将负责航次建议书的接受与评估、确保ODP与IODP的平稳过渡及负责与IODP有关的公共活动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是继DSDP(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之后在21世纪开始执行的新的大洋钻探计划.此计划将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从海洋沉积物着眼,探索地球科学未知的研究领域.306航次作为北大西洋气候研究的一部分(第2个航次,第1个航次为303),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中千年尺度规律的起源、起因和机制,即探索北大西洋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发动区的潜在性,探究大气圈、冰层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追溯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起源,重建过去几百万年气候变化尤其是千年尺度规律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2000年,JOIDES调查船的调查范围由南极滨岸到西北太平洋深部 ,最后返回澳大利亚 ,是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范围最广阔的一年。2000年最早的两个航次(188和189航次)的调查最接近于“传统”的大洋钻探。188航次再次赴南极东部普里兹湾调查。1988年 ,119航次首次在此进行过调查。188航次分别在普里兹湾陆架、陆坡和海隆的3个站位钻探 ,取得了南极东部陆架冰期前向冰期环境的过渡、晚第三纪末期冰期—间冰期陆坡滨岸侵蚀区和冰海沉积环境的改变、以及下—上中新统长期的温暖向寒冷冰期过渡的记录。这是JOID…  相似文献   

5.
1994年7月~1996年2月,ODP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完成了157~165航次(Legs157-165)。这些最新航次的钻探资料和科研成果出版后传到国内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根据 ODP总部提供的资料,摘要编录 ODP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内的钻探活动和科学目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由我国汪品先院士等提出的南海大洋钻探(ODP)建议“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ODP第484号),在1997年全球学术排行中名列第一,将作为ODP第184航次于今年春天在南海实施。计划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从澳大利亚的Frema...  相似文献   

7.
间歇10年之后.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50航次返回到新泽西近海以评价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通过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93和95航次的初步努力,以及诸多石油公司的研究,为第150航次对新泽西陆缘的重点研究和相关钻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一年 ,是大洋钻探计划面临挑战和取得有益成果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气候/古海洋学、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洋壳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178航次在南极半岛外陆隆钻取的漂积物岩心所保留的连续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回溯到大约10Ma前) ,反映了陆架边缘周期性搁浅的前进冰盖引起了冰川沉积物周期性地向上部陆坡输送。181航次对新西兰南部和东部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对晚第三纪沉积物高分辨率记录进行了有关南极环极海流/深层西部边界洋流演化的研究。与早期钻探成果(深海钻探计划277、278钻位)相结合 ,获得了该地区晚…  相似文献   

9.
中国深海钻探将实现“零”的突破大洋钻探(ODP)及其前身深海钻探(DSDP).是地球科学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深海钻探15年(1968年—1983年),共完成96个航次,钻井取心累计98km,其研究成果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大洋钻探10年...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底到2008年初,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南海海槽发震带试验”(NanTrosEIZE)的第一阶段是沿南海海槽的汇聚边缘开始钻井、取芯。NanTroSEIZE项目是一个多阶段的IODP钻探计划,重点是通过直接取样、原位测试以及长期监测,了解地震成因、破裂传播以及海啸成因的力学性质。第一阶段包括三个非立管钻探航次,调查几个横穿西南日本纪伊半岛海域的陆坡和隆起的站位。主要目的是研究板块边界和张性断裂的浅部特征,这些钻探航次还为研究主动大陆边缘的海底块体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热泉在洋底形成矿床──ODP第158航次勘察大西洋中央海岭得克萨斯农机大学学院站1995年1月23日报道:人们从陆地矿床中获得铜、金和其它贵金属已好几个世纪了,而这些矿床则被认为是在洋底形成的。大洋钻探计划(ODP)最近派出一国际调查小组到曾认为最有...  相似文献   

13.
新泽西巴斯里弗白垩纪—第三纪界面喷发层(大洋钻探计划174AX航次)RKOlson等墨西哥湾海岸平原K—T界面地层剖面以两种沉积为特征:球粒层和含有异地碎屑的深水硅质碎屑层。球粒层被认为是火流星在墨西哥尤卡坦契克苏卢博地区撞击时的喷射沉降物。硅质...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我国的海洋地质学研究至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缺少深海钻探的岩芯和测井资料,对许多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推测的水平上。与国际水平相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1968年~1983年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通过“格罗玛·挑战者”号的钻探调查,证实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学理论,创立了古海洋学,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固体地质学的发展。1985年新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付诸实施,ODP的钻探船“决心”号已完成了60多个航次的钻探作业,航迹遍及世界各大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在进行并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次任务。这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是在前两次钻探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钻探建议IODP 878号建议书,并通过国际评审后开始实施的。由于这次设计的钻井更深,难度更大,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安排为IODP 367和IODP 368两个航次,于2017年2月8日至6月11日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图1)。这次钻探的科学目标将聚焦在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  相似文献   

16.
缺少密度或孔隙度测定数据的块体堆积速率的计算T.J.S.Sykes等块体堆积速率(MAR)计算已被应用于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岩心,以研究大洋盆地的沉积物演化,或把MAR数据分离成岩石学成分以决定方解石补偿深度(CCD)的历...  相似文献   

17.
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洋钻探开始于20年前南海的ODP184航次。20年来,中国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最近5年里在南海实现了三个半IODP航次以探索其裂谷与扩张过程。积极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合作为中国的海洋地质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将研究区域从近岸扩大到深海,而且壮大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队伍。边缘海构造和气候变化低纬驱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就是成功的例子。现在中国为了增强在大洋钻探国际合作的作用,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作为第二步,中国将提供执行钻探航次的钻井平台,从而进入大洋钻探的核心层。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在2020年主办国际学术大会,准备制定2023年以后的国际大洋钻探科学计划。对于中国深海科学界来说,这些新任务都将是空前的挑战,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在科学上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有9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已经顺利完成,揭开了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全球最大的科学考察船——大洋钻探船“JOIDES·决心号”经过两个月的南海钻探,于1999年4月12日停泊...  相似文献   

19.
正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名为"Slo Mo"计划的第一个航次。"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  相似文献   

20.
按照大洋钻探计划,第147航次是在太平洋东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部分的范围内进行的。 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在自然对象中核实洋中脊地壳的各种形成和成层模式,以及恢复在上地幔和地幔一地壳过渡区中进行的地质过程。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弄清具有不同扩张速度(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沿扩张轴存在着不同形态和埋藏深度的孤立岩浆层,它影响了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