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贵州省织金—纳雍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织金—纳雍煤田主要发育NE、NW、EW及近SN向四组褶皱与断裂,其中以NE向最为发育。在早燕山期近EW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黔中隆起及其邻区发生剧烈造山运动,在煤田东部边界形成向西逆冲的区域性大断裂—遵义断裂,并伴生一系列近NS向褶皱及断层。自东向西的强烈挤压使得垭都—紫云断裂带发生压剪性活动,在西部边界靠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及断层。随后主应力转变为SE—NW向,受到隆起的阻隔及纳雍—瓮安断裂、垭都—紫云断裂的限制,在煤田中部形成NE向褶皱及断层,此时奠定了织纳煤田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将早期NE向构造左行剪切成"S"形,晚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构造的继承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煤田构造与控煤构造研究方法,从浑江煤田地质构造展布的平面差异性分析入手,揭示了本区地质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指出南北方向上分为三带,东西向分为两区,不同的区带内赋煤规律有显著差异。受到SE—NW向的挤压,浑江地区发育SW—NE向的断裂及褶皱,成为控制煤系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浑江煤田西区因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较强烈,断裂较发育,对煤系的后期改造破坏较强烈;而东部煤系赋存于向斜构造内,受断裂破坏较小,但保存面积少于西部。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石炭-二叠系的控煤作用,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宁武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宁武煤田北部主力煤层的控煤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宁武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边界主要受NE—近NS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内部由平鲁向斜、朔县向斜和宁武向斜3个赋煤区构成。煤田内发育NE—NEE、近NS向和近EW向正断层,且具有叠加改造和差异性分布的特征,平面多呈斜交、平行分布,垂向多为垒堑、顺向和反向断阶构造样式,共同控制了不同井田的煤层赋存稳定区。   相似文献   

4.
京西煤田位于华北石炭二迭纪聚煤凹陷的北侧,含煤建造形成时期受阴山—天山巨型纬向构造带的控制,后经祁吕贺兰山字型东翼和华夏系构造的改造,煤田呈北东东向延展。本文所述王平村井田处煤田中部,井田内的构造同全区一样受扭动应力场的控制,伴随一级构造出现的次级小构造成分交错密集,比较复杂。有三层可采煤层,易对比,因其赋存形态多变,往往使矿井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故深入研究构造规律、搞清煤层赋存形态,对本区煤藏的开发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处扬子地台的西南缘,晚古生代受南北向挤压产生黔中隆起,同时在隆起南侧形成EW向纳雍—瓮安断裂,以此断裂为界,北部隆起,南部坳陷。在黔北台隆区内分布有毕节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南坳陷区分布有六盘水煤田、黔南煤田、黔东南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受构造控制,黔北台隆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厚度普遍小于黔南坳陷区,含煤性也较黔南坳陷差。根据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宣威相区(陆相)、龙潭相区(过渡相)和吴家坪相区(湾相)。黔北、六盘水、织纳煤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三角洲发育,特别是织纳煤田受一组共轭剪切断裂及黔中断裂影响,整体呈三角坳陷,有利于碎屑物堆积,在其广阔的三角洲间湾发育了较好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好,形成50余层煤,平均总厚度38.76m。陆相区的毕节煤田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含煤10余层,煤层厚度变化大。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煤田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北、黔东南煤田仅在底部含煤,层数少,仅一层可采。古构造、沉积环境是影响各煤田含煤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宜洛煤田高山南部勘查区属华北地台渑临台坳区,断层构造较发育。为了厘清高山南部勘查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的影响,通过对区内二维地震、钻探资料以及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勘查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规律,认为区内构造变形主要包括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阶段,断层构造主要有印支期近EW向断层、燕山晚期NW向推覆构造及喜马拉雅期NE向张性断层,对勘查区内煤层均有较大破坏,在勘查区东部二1煤层中存在“二层楼”现象。研究可为宜洛煤田下一步寻找煤炭资源提供新的思路和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研究野外实际材料及区域构造控煤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东北区东南部煤田,亦即辽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等地煤田,为原鲁东煤田,在鲁东陆块向北迁移时所携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滇东地区煤田构造格局与煤系赋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地区位于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煤田构造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呈NNE向条带状展布。区内断层以NNE、NE向为主,受主要断裂影响,煤田在南北向呈带状,东西向呈段状展布,各煤矿区在平面上呈NE向带状分布。研究区煤系赋存受基底主干断裂的控制作用明显,变形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北部地区以褶皱构造为主,断层较少,煤层多保存于向斜构造中,保存较完整,煤层埋藏较深;南部受弥勒-师宗断裂带影响,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对煤层破坏严重,煤系赋存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分析六盘水煤田黑塘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认为:黑塘煤矿向斜构造—龙家沟向斜,轴向南东-北北东向,浅部地层倾角25°~50°,深部5°~20°;矿井内断层总体走向NE,倾向多为SE,断层落差多小于50 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多样;矿井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中期研究区经历了NE-SE向挤压、近NS向挤压和NW-SE向挤压的应力转换过程,奠定了研究区NE向的主体构造格局;燕山晚期NW-SE向拉张作用,使断裂构造性质发生转变,导致矿井现今正断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10.
对京西煤田今后勘探开发方向及地质研究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根寿 《城市地质》1997,9(3):27-29
文章回顾了京西煤田已往地质勘查及开采状况,综合1991-1992年对京西斋堂地区滑脱构造验证的结果,认为今后京西煤田的勘探工作主要投向隐伏煤田,特别是髫髻山-庙安岭向斜和百花山向斜轴部的火山岩覆盖区更应当作今后工作的主要靶区,指出地质研究工作应首先考虑继续对斋堂地区滑脱构造验证,进一步对滑脱而下煤层赋存进行各方面定向研究,最后在京西煤田划分出六个含煤地层勘探预测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分析华北型淮南煤田大构造4期成因及其构造控水作用,利用淮南煤田大构造褶皱断裂形态与华北克拉通地史学、地层学、区域构造进行相互验证对比,并依据构造控水对矿区8对生产矿井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淮南煤田大构造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叠加形成,印支运动Ⅰ期形成淮南煤田近东西向构造线(体),Ⅱ期形成淮南煤田近南北向构造线(体),印支运动后淮南煤田主体构造格局基本成型,Ⅲ期燕山运动、Ⅳ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淮南煤田大构造格局影响不显著;根据运动时间、形成构造的切割关系,得出Ⅱ期构造切割Ⅰ期构造、近南北方向断层(裂)切割近东西向断层(裂)、Ⅲ期的岩浆岩均穿越Ⅰ、Ⅱ期断层带(组),不存在切割关系,不存在断层(裂)发育到新生代地层;Ⅰ—Ⅳ期构造对各个矿井水害影响程度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顾北矿。淮南煤田为石炭-二叠纪聚煤后全球构造事件参与者、见证者,淮南煤田大构造中蕴含的分期构造特征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构造最直接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浅谈将军岭滑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军岭滑动构造(F9),是笔者近年来在荧巩煤田中段新发现的构造形式。由于它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地堑地垒式传统构造解释,使研究区构造由较复杂变为简单类型,使得主要可采煤层赋存块段更加完整,并增加了煤炭储量。分析认为,这一滑动构造向东、西方向可能遍及于整个荧巩煤田深部,进一步认识和研究这一构造形式,对荥工田深部远景规划,开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二连盆地胜利煤田构造及成因问题,以野外地质调查及煤田地质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区构造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早白垩世以来,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缝合带之上的胜利煤田在早期基底断裂的基础上,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伸展断陷、压扭变形和抬升剥蚀三期次级构造运动,形成了NE向边界断层控制下的压扭成因的NW向高角度正断层与NE向帚状构造的组合;其构造演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阿尔善期的缓慢裂陷阶段、腾格尔和都红木期加速裂陷-快速裂陷阶段、赛罕塔拉期进入缓慢裂陷-终止裂陷阶段,研究区在此基础上发育的聚煤盆地。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宁红阳煤田局部采区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问题,通过煤田构造发育规律和演化史研究、油气地震勘探资料解译、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和方法,预测了该煤田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远景勘探开发区及煤炭资源量。结果显示:煤田二区为正常背斜的控煤构造,-1500m以浅的煤炭资源储量为83148万t;煤田南部岳家堡背斜往南发育,徐往子勘探区东部存在一个低次序含煤向、背斜构造,可作为远景勘探区,估算-1500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1.85亿t。   相似文献   

15.
兖州煤田为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煤田之一,属华北大型聚煤盆地的一部分。杨庄井田位于兖州煤田的西北翼,总体呈倾斜的单斜构造,井田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近SN向,NE—NEE向和NW-NWW向3组断层互相切割,致使煤层错动,影响工作面和巷道的布置,局部煤炭资源甚至无法开采。故应采取探采结合的方式,查明断层的分布规律和延展方向,以充分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对滇东富源县恩洪煤田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煤田古构造应力场分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四个期次,对各构造阶段的地壳应力状态及其产生的构造形迹进行扼要的论述,为该煤田构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显微尺度分析了湖南梅城-寒婆坳地区岩石中出现较多的显微构造现象,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研究区煤田构造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以低温脆性变形为主,多组裂隙的交错发育表明了应力场的多期次性,应用缝合线反演得出研究区印支期第Ⅰ期NW-SE向为最大主压应力场,第Ⅱ期NE-SW向挤压应力场次之;平均差应力为50~70 MPa,表明印支期以来煤田构造变形过程中,岩石经历了中等偏低强度的构造应力作用。梅城-寒婆坳地区煤田构造是在脆性-脆韧性变形为主的多期次中等偏低强度的复杂构造运动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分析六盘水煤田黑塘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认为:黑塘煤矿向斜构造—龙家沟向斜,轴向南东-北北东向,浅部地层倾角25°50°,深部5°50°,深部5°20°;矿井内断层总体走向NE,倾向多为SE,断层落差多小于50 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多样;矿井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中期研究区经历了NE-SE向挤压、近NS向挤压和NW-SE向挤压的应力转换过程,奠定了研究区NE向的主体构造格局;燕山晚期NW-SE向拉张作用,使断裂构造性质发生转变,导致矿井现今正断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19.
淮北煤田五沟煤矿位于童亭背斜西翼中段,为一向斜为主的复式褶皱构造组合,向斜的轴部呈反S形且被断层切割。在系统分析煤矿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探讨了构造发育特征、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认为:①五沟矿区可以划分为北部断裂构造复杂区、中部褶皱叠加区和南部构造复杂区3个构造分区,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主要有"入"字型、"Y"型、堑垒式及阶梯式。②矿区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印支期NS向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近EW向的五沟断层,末期形成五沟复向斜构造;燕山期NW—SE向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区内最为显著的NE向断裂及褶皱构造;喜马拉雅期的构造伸展作用造成拉张性构造发育,同时也使区内大、中型主控断裂转变为正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20.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