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理解地貌过程以及认识过去灾害发生的频率,是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任务。树木年轮由于其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复本等特点,近年来被用到恢复过去灾害发生的时间。随着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性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样品量足够的前提下,树木年轮方法可以精确地确定滑坡事件发生的年份。以甘肃南部武都区外纳乡的九房山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分析方法对该滑坡的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树木年轮样品在1980—1982年,1984—1987年以及1991-1993年都出现了年轮宽度迅速减小或者迅速增加的现象。本研究将1980—1982年,1984—1987年以及1991—1993年定为滑坡活动年份,其中1992年和1993年的滑坡与当地记载的滑坡年份一致。强降水,地震影响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活动都可能导致滑坡的复活,但降雨仍是导致九房山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2.树木年轮样品中出现的偏心木和伪轮现象也是对滑坡灾害发生的佐证,说明受到滑坡灾害的影响,树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交流我国滑坡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提高滑坡研究和防治水平,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经与有关部门,院校和科究单位商定,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将于1987年10月下旬在成都召开全国滑坡学术讨论会。 会议交流内容是:1.滑坡勘探调查研究方法;2.滑坡发生的机理分析和稳定性计算;  相似文献   

3.
余淙蔚  柳侃  殷杰  余斌 《山地学报》2022,(1):106-119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滑坡防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逻辑回归模型中,常用网格单元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单元,具有划分简单,回归效率高的优点.然而,在构建模型时直接将研究区的栅格数据转换为矩阵,每个栅格表示一个评价单元,存在滑坡样本不平衡,滑坡地形参数指标不能反映真实的滑坡地形等问题,造成评价效果统计显著性低.本文以2019年福建...  相似文献   

4.
基于野外勘察与室内试验,拟以舟曲泄流坡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Monte Carlo法得到滑坡不同工况下的失稳概率,且引入条件概率分析不同诱因下滑坡失稳的年概率;易损性以承灾体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础,运用赋值法估算泄流坡滑坡潜在的财产损失和人口伤亡风险值;因此建立单体滑坡风险评价模型,探讨单体滑坡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泄流坡滑坡在地震加暴雨条件下具有中危险性;在≥50 mm暴雨条件或者地震条件下具有高危险性,财产最大风险为34.75万元/年,人口最大风险为0.03人/年,人口风险超过了国际上暂定的社会容许标准,应采取监测观察、工程治理等相关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5.
1983年1月15—18日,由四川地理学会滑坡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省建筑勘察情报站主持,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滑坡研究及防治经验交流会。出席会议的单位共73个,代表128人,收到论文和报告46篇: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顾问、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丁锡祉教授致开幕词。他强调了滑坡和地震、火山喷发一样都是自然灾害,论述了滑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滑坡分布的广泛性、规律性和危害性。他认为,当前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并勉励大家把滑坡研究和防治与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滑坡泥石流研究10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成立滑坡泥石流研究室10年来,在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域规律考察、形成环境、预测预报、评价方法和防治对策等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完成的科研课题成果丰硕;并对今后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易顺民 《热带地理》2007,27(6):499-504
系统分析了近20年来广东省的滑坡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滑坡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主要受降水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滑坡活动呈现与暴雨过程及工程建设活动相关的同发性和滞后性、日内活动的夜发性、继承老滑坡活动的重复性、突发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从区域性滑坡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看,具有明显的不稳定周期性和随机性,降雨作用是影响滑坡活动年际时间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从滑坡年内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每年6-9月的雨季发生;从日内发生的具体时间看,以傍晚及夜间发生居多。研究滑坡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对滑坡预警预报工作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形分析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效的数字地形分析(Digital Terrain Analysis,DTA)是滑坡预测与评估研究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DTA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基本内容包括地形因子分析、地形形态分析、地形单元划分以及DEM与滑坡模型的结合分析。地形因子分析的应用多而广,主要思路是在地形因子与滑坡发育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分析其滑坡敏感性,进而构建滑坡预测和评估模型;地形形态分析是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加强地貌形态和滑坡发育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对潜在滑坡地形的识别;地形单元划分能为滑坡研究提供统计和分析单元;DEM与滑坡专业模型的结合方式多样,程度各异。同时,从尺度选择与转换的角度探讨了DTA滑坡研究的尺度问题,分析了DTA的局限性,指出DEM不能提供完备无误的地形信息,DTA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的地形分析。最后,基于以上论述对未来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徐辉 《山地学报》2023,(4):545-553
极端降水往往会造成滑坡灾害,但关于引发滑坡灾害的极端降水特征量化评估研究仍不足。本文基于近20年(2000—2019年)的中国地面观测站点降水数据和2014—2018年历史滑坡灾害个例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标准化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诱发滑坡的极端降水特征,初步揭示了滑坡灾害与极端降水间的关系,探讨了近20年来中国范围内的极端降水与滑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诱发滑坡灾害的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绝大部分都存在极端性特征,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一般是一年之中某个时间尺度内出现了极端性累积降水;(2)异常性降水是滑坡灾害的关键诱发因素,绝大部分滑坡灾害点的前期过程有效雨量均超出气候平均2σ以上,具有明显的降水异常性;(3)近20年以来中国遭遇极端日降水和过程降水事件的次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而不同区域内的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除了黄淮、云南、华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存在减少趋势以外,其他大部地区的极端日降水、极端过程有效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均呈增多趋势。本研究成果揭示了诱发滑坡灾害的触发因素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可为基于极端降水的滑坡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所滑坡研究室建立于1973年,其前身是应用地貌学研究室。我室现有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和电子技术等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29人,巳发展成为专业较齐备、研究手段较完善的滑坡学科研究机构。全室分为研究、技术两大系统和一个野外观测实验站。技术系统主要由岩土试验、模型试验、滑坡勘测、遥感技术应用,以及仪器研制等部分组成。这些技术和手段在滑坡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某滑坡体自1998年出现裂缝变形以来,一直存在安全隐患,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实地调查及工程勘查,掌握了滑坡体的基本特征,本文对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为一大型土质牵引式滑坡,滑坡整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张静 《西部资源》2023,(4):102-104
在工程勘查设计环节,针对滑坡地质灾害展开细致研究,有利于维护工程安全。本次研究以安徽省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海形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滑坡地质灾害成因,经由加强滑坡物探分析、注重滑坡稳定性计算、实现现场强化勘查、编制可靠性勘查报告等要点阐述,为勘查人员提供明确的勘查设计思路,提升滑坡防治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滑坡学     
滑坡学可分为理论滑坡学和应用滑坡学.前者的分支有:滑坡发生学、滑坡运动学、滑坡组构学、滑坡形态学、滑坡断代-周期学、滑坡分类学、滑坡分布学、滑坡制图学、滑坡编目学和滑坡数据库系统等.应用滑坡学含滑坡研究方法论、技术手段和滑坡防御工程等.  相似文献   

14.
窑洞滑坡是黄土地区一种特有的滑坡灾害形式。本文针对窑洞保护和滑坡防治的需求,结合具体窑洞滑坡实例,开展窑洞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论文通过野外资料调查、数据资料分析、物理力学试验,采用三维模型演示窑洞滑坡演化过程,利用Midas/GTS软件对窑洞滑坡进行施工阶段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总结了窑洞滑坡四个变形破坏阶段以及此类滑坡特征,提出了窑洞滑坡相互作用力学模式,达到保护窑洞防治滑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山体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主要由强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或坡脚开挖、坡顶堆载等人为因素诱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广东省梅州市地处山区,地质灾害频频发生。2017年2月,在大埔县高陂镇古西村鹤山片发育了一处特大型滑坡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该滑坡群规模较大,且特征明显,本文主要论述了滑坡的特征及对该滑坡的成因进行探讨,为此类滑坡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某公路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某公路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大量的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在自然状态下是稳定的,而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不稳定;此滑坡防治应以加强排水措施为主,并在前缘修筑挡墙,同时加强监测.查明滑坡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是滑坡灾害评价和防治的基础,研究思路及其成果可供类似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通常产生物理化学及相关力学作用,这些作用能改变滑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力学状态和应力状态,使滑坡稳定性明显降低。因此,在滑坡治理中,地下水问题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对于地下水与滑坡关系相关方面的研究,基本确定地下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两种情况分析:饱和岩土体环境的滑坡稳定性分析、非饱和岩土体环境的滑坡稳定性分析。而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往往是由降雨入渗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滑坡是怒江流域主要的地质灾害,对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本研究针对研究区内滑坡灾害主要诱发因子进行判识。利用1991~2006年云南省减灾年鉴、长系列流域内相关站点的年平均降雨量、2006年云南省1:5万的TM影像数据等,以GIS技术为平台对其相关因子关联性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沿怒江干流发生的滑坡灾害主要受到坡度、植被盖度、降雨强度及公路建设等因子的影响,分析灾害点的分布与相关因子间的相关性,发现相关性比较密切的是坡度〉25。的地带;植被盖度为30%~70%的地带;年降水量达到1250—1500mm的地带,以及公路沿线的地带,并以相关性作为灾害发生风险度评价的权重,建立了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怒江干流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  相似文献   

19.
山地灾害研究的发展态势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积善  王成华 《山地学报》2006,24(5):518-524
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自然灾害问题。据最近几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泥石流、滑坡研究的前沿领域是:泥石流、滑坡活动的地带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泥石流、滑坡起动机理、动力学模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风险分析、发生时间预报;成灾机理与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国内研究较晚,但发展很快。经过近50 a的研究,涉及上述诸多研究颁域。但研究不深,还存在不少差距。据国内外研究态势,针对山地所实际,提出了在泥石流、滑坡理论创新和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12条任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调查研究了西北地区半成岩灾害性滑坡。研究结果表明,灾害性滑坡的形成和高速原因涉及到滑坡的形成环境、滑面形成机制、滑带土剧滑时的性状以及势能释放性质等问题。现就滑面形成机制与滑坡高速成因间的关系作如下探讨。 一、滑坡形成环境 我国西北半干旱半成岩分布区频繁发生灾害性滑坡的区域地质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 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