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王成华  李广信 《岩土力学》2004,25(8):1185-1190
通过对土体应力应变试验结果的分析,明确指出了土体普遍存在的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现象。提出了按后破坏模量和临界围压两个参数判别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的方法,对影响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的因素包括土的类型、围压、初始密度或含水率、排水条件及应力路径等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砂土初步提出了一个能反映转型现象的组合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102”滑坡群位于川藏公路西藏波密县境内的通麦“102”地段.该地段滑坡成群分布,在约3km长的范围内,共有大小滑坡22处,其中直接危害川藏公路且规模较大的滑坡有6处.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成都地质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学院、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研究会、四川省地理学会骨坡专业委员会、陕西地质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和陕西土木建筑学会滑坡防治委员会等联合举办的1987年全国滑坡学术讨论会,于10月21—25日在成都召开。与会者有240余位,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49个单位;此外还有20位日本滑坡学者。  相似文献   
4.
我所滑坡研究室建立于1973年,其前身是应用地貌学研究室。我室现有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和电子技术等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29人,巳发展成为专业较齐备、研究手段较完善的滑坡学科研究机构。全室分为研究、技术两大系统和一个野外观测实验站。技术系统主要由岩土试验、模型试验、滑坡勘测、遥感技术应用,以及仪器研制等部分组成。这些技术和手段在滑坡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最优加权组合理论和高斯-牛顿法优化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依托于洒勒山滑坡的实际变形监测资料,建立了该滑坡变形预测的3个非线性预测模型:指数模型、Verhulst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利用最优加权组合理论建立了洒勒山滑坡的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模型,并运用高斯-牛顿法对各单一模型和组合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任何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参数优化后各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参数优化后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是最高的。因此,综合运用最优组合理论和高斯-牛顿法处理滑坡预测预报模型,是提高滑坡预测预报精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王成华  张薇 《岩土力学》2002,23(2):173-178
对人工神经网络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总结了神经网络在单桩承载力、荷载-位移关系预测以及基桩动测完整性判释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与水平,并分析和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抗滑桩间土拱力学特性与最大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的基础理论至今未建立起来,工程实践中仍依赖专家经验。本文从方桩桩间土拱形成的原理、力学特性论证入手,较全面地分析了桩间土拱的受力、变形,力的传递和土拱破坏瞬间的最大桩间距。并建立了最大桩间距平面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8.
四川汶川茶园沟"2003-08-09"泥石流灾害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年夏天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主要是西南山区 )山地灾害活动频繁 ,发生了多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泥石流、滑坡灾害。作为研究山地灾害的专门机构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对此十分重视 ,多次派出专家组奔赴泥石流、滑坡灾害现场进行考察 ,收集灾害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开展典型山地灾害实例研究 ,及时为当地政府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山地灾害典型实例的调查研究 ,可促进对其发生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 ,国内外学者历来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现将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完成的一组考察报告 (摘要 )集中报道于此 ,供大家参阅 ,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溜砂坡系列研究之二的基础上,对风干砂的运动特征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干砂流视为连续介质的流动,对干砂流的运动动力和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干砂流垂线流速分布方程和干砂流体底面、表面滑动速度方程。结合挡砂工程,将干砂流体视为沿底面(此种砂坡的天然休止角)滑动的三角体,从而导出粒状碎屑溜砂坡水平土压力(或水平推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
灰色GM(1,1)残差修正模型在滑坡预测中的对比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GM(1,1)模型的基础上,经过不同方式的残差修正,分别建立了一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和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根据滑坡的监测资料,对变形曲线为光滑型滑坡(如黄龙西村滑坡、某滑坡)和阶跃型滑坡(如新滩滑坡、洒勒山新滑坡)分别建立了传统GM(1,1)模型和一阶、二阶残差修正模型,并对不同滑坡各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对变形曲线为光滑型的滑坡,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一般高于一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对变形曲线为阶跃型的滑坡,一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