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成因,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变化,探讨了盆地内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与盆内基底、断裂、周缘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较大,几乎是固市凹陷的2倍,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渭深10井附近,约为93m/Ma;上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仍较固市凹陷大,二者的沉积速率最大处分别为1 800,1 400m/Ma;第四纪三门期,盆内沉积速率逐渐变缓,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固市凹陷内,约为380m/Ma;秦川期,盆地整体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新生代西安凹陷沉降中心变化不大,主要位于户县以北地区,而固市凹陷沉降中心多变,主要位于华县和临潼以北地区,沉降中心整体偏南。沉积速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古近纪,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加厚及深部地幔对流对盆内沉积速率影响较小;新近纪早中新世,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影响,渭河盆地沉积速率显著增大;晚中新世,秦岭北缘大型正断层活动导致渭河盆地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扩展;上新世到第四纪,盆内沉积速率受秦岭山脉和渭北隆起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渭河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渭河盆地是位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断陷盆地。渭河盆地的形成时间以及基底构成目前仍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对于渭河盆地天然气类型、形成机制、成藏条件、资源潜力以及盆地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解决以上争议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根据盆地的钻探资料和物化探新成果,发现渭河盆地是由固市凹陷、西安凹陷、泾河鼻隆、宝鸡凸起、骊山凸起、咸阳斜坡带和富平-蒲城斜坡带组成,并具有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复式盖层和两盆一鼻两凸两斜坡镶嵌复合结构特征;渭河盆地新生代之下的中生代-古生代盖层为:西部宝鸡凸起为古生界地层,中部西安凹陷和咸阳斜坡带为中生代地层,东北部富平-蒲城斜坡带基底为奥陶系地层,东南部固市凹陷基底为晚古生代地层;渭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相同的基底和相似的盖层;太要断裂(约1800 Ma)形成,为渭河盆地形成奠定了构造基础,奥陶世马家沟末加里东运动及渭北隆起南缘同生逆冲断裂形成,标志着渭河盆地独立演化的开始,主沉降期为中生代-新生代;结合已有研究,给出了渭河盆地的基底模型和渭河盆地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该时期盆山体系耦合关系的研究,制约了对区域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盆山耦合体现在时间、空间、物质、构造作用及地表形态等多方面。以大量钻孔资料为依托,运用“回剥法”分析了渭河盆地新生代的沉降幅度及沉降速率,并根据主沉降期新近纪以来不同阶段沉积地层厚度展布特征恢复了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沉降中心具有自西南方向西安凹陷向北东方向固市凹陷迁移的特征。古近纪始新世以来,渭河盆地发生快速构造沉降,中新世早-中期以西安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中新世以来以西安、固市两个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沉降中心转移到东北部固市凹陷,晚更新世以来,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均发生快速沉降。裂变径迹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渭北隆起约45~32 Ma整体快速抬升,同步于东秦岭太白山和华山约57~40 Ma的快速隆升阶段,与渭河盆地古近纪始新世约40 Ma的基底快速沉降具有耦合关系。晚中新世约7.3 Ma以来,渭河盆地的持续快速沉降,与渭北隆起上新世约5 Ma及东秦岭太白山约10~9.6 Ma、华山约8~5 Ma以来的快速耦合关系明显。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始新世约55~45 Ma碰撞及青藏高原约10~8 Ma隆升外扩的远程效应对研究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全球资源量的需求增多,作为勘探程度较低的渭河盆地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制约渭河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矛盾是缺乏烃源岩,若盆地存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则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可为氦载体气成藏提供物质基础。为了研究渭河盆地及周缘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渭河盆地及周缘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质、地震、钻井、地球化学等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区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通过对比盆地南北缘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探讨渭河盆地内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内确实存在上古生界地层,主要位于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内,固市凹陷中煤系地层的厚度较西安凹陷大,且厚度较大处靠近南部。烃源岩产生的甲烷气通过盆地内大量的断裂运移到新生界断层封闭的圈闭构造中成藏,新生代地层中发育优质的储盖组合,新近系张家坡组上部分布大范围的湖泛沉积泥岩,构成了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为天然气提供了有利的保存条件。此外,天然气藏的存在可为盆地内氦气成藏提供基础条件。对渭河盆地基底气源岩认识的深化,为鄂尔多斯周缘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中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具典型地堑形态,沉积巨厚的新生代地层。针对盆地新近纪上新世地层形成时代有争议、地层层序划分不明确、沉积相界定较笼统等问题,利用钻测井资料及野外调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明确了上新世各地层形成时代及其地层层序划分和沉积相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上新统可划分为蓝田组(11Ma—7 Ma)、灞河组(7.3 Ma—2.6 Ma)、张家坡组(3.4 Ma—2.6 Ma);新生代层序地层可划分为古近系构造层序、中新统构造层序、上新统构造层序和第四系构造层序等4个一级层序,存在6个构造层序界面。蓝田组以"三趾马红黏土"的风成沉积为特征。灞河组沉积时期,关中盆地的西安凹陷为一套冲(洪)积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固市凹陷为一套冲(洪)积、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相沉积;盆地边部开始出现小范围的风成黏土沉积。张家坡组以河湖相沉积为主,沉积中心向南移;盆地南北两侧或边部为冲(洪)积扇相、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沉积,边部也有小范围的风成黏土沉积。  相似文献   

6.
根据渭河盆地灞河期和游河期的地层沉积特征及分布范围,推断骊山凸起的隆升时期为晚中新世,游河期渭河盆地形成了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两个沉积中心,现今渭河盆地凸起和凹陷的并存的地貌格局很可能自晚中新世就已经形成。渭河盆地周缘在8Ma左右存在一次强烈区域隆升事件,对秦岭的隆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陕西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渭热2井组 甲烷气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宏  王行运  韩伟  宫振奇 《地质通报》2013,32(11):1790-1797
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渭热2井组甲烷气的成功点火,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渭河盆地油气资源前景的关注。渭热2井组及邻区7口井天然气组分、甲烷C同位素等分析指标显示,该区甲烷气具有2种成因类型,浅部气层为新近系张家坡组生物成因气,中深部天然气来自前新生界煤型热解-裂解气;伴生CO2气为有机成因。地质分析认为,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具有良好的新生界生物气资源前景,前新生界煤系地层也是渭河盆地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表明渭河盆地具有开展进一步油气调查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陕西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渭热2井组甲烷气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渭热2井组甲烷气的成功点火,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渭河盆地油气资源前景的关注。渭热2井组及邻区7口井天然气组分、甲烷C同位素等分析指标显示,该区甲烷气具有2种成因类型,浅部气层为新近系张家坡组生物成因气,中深部天然气来自前新生界煤型热解-裂解气;伴生CO2气为有机成因。地质分析认为,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具有良好的新生界生物气资源前景,前新生界煤系地层也是渭河盆地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表明渭河盆地具有开展进一步油气调查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9.
HQE爆破地震测线的地壳浅部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的速度结构由疏松盖层、沉积层、加里东褶皱构造层及元古宙结晶基底等4个构造层构成,且大致以武夷山为界,宁都以西的低速凹陷区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相对应,加里东褶皱基底底部剧烈起伏,其最大埋深可达10km;而在宁都以东地区,地表速度明显增大,且加里东褶皱基底底界的深度明显变浅,仅为3~5km。笔者根据地壳浅部速度精细结构的变化特征对剖面沿线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对邵阳盆地、衡阳盆地、茶陵盆地及泰(和)兴(国)盆地等盆地的分布范围、性质、基底及其主要地层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地在前新生代应为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古斜坡带,前新生界总体表现出边部老中间新的特点,其中北部斜坡区大部分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中南部深凹陷区则广泛保留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能仍有中生代地层残留,暗示渭河盆地前新生界仍存在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该认识对探讨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力滑脱构造在盆地演化中较为常见,地层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滑动所产生的构造变动存在广泛。歧口凹陷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其特点是新生代沉积巨厚且构造活动强烈,为重力滑脱和相关构造形成提供了发育条件。按照滑脱面性质的不同,将歧口凹陷的滑脱构造分为3类:地层-断裂复合滑脱、顺层滑脱和断裂滑脱。在该凹陷中选其各自具代表性的构造,如埕北滑脱构造、塘沽新港滑脱构造和大张坨滑脱构造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化等方面剖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滑脱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新生代凹陷区快速沉积、凸起带强烈隆升、前第三纪地层的滑移层和热力作用。滑脱构造大多有褶皱和断裂相伴生,其组合方式不同可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北黄海盆地东部前中生界基底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获得油气突破及勘探程度最低的含油气盆地(朝鲜已在该盆地东部实现了工业性油气突破),朝鲜在东部凹陷的3口钻井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凹陷主体前中生界基底是下古生界(Pz1)地层,与上覆以砂泥岩为主的中-新生界地层在地球物理特征上有很大差异,该特征提供了以地球物理资料推断和确定中-新生界盆地基底特征的可靠性。通过重力、磁力及大量多道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北黄海盆地前中生界基底最大埋深约5.5 km,凹陷主体部位前中生界基底以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其东北角可能存在上古生界碎屑岩基底,而凹陷南部可能是元古界浅变质岩基底。  相似文献   

13.
在渭河盆地及汾河盆地南段(即运城盆地)范围内,地表热显示较广泛,热水温度变化较大(20℃—80℃),现已发现十余处地热异常。为探索其分布规律,本文根据部分井孔测温等资料,对区内地温分布及地热异常作一初步分析。一、区域地质特征汾渭盆地属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基本特征如下。1.盆地之基本格架受祁吕弧形褶带、新华夏系、纬向构造带及陇西系控制。诸构造在此相互穿插,彼此改造,复合而成一新月形地堑盆地。区内自西向东,表现为西安凹陷、固市凹陷和运城凹陷呈北东东向斜列展布。凹陷深度均逾5km,且北仰南俯,形态不对称。  相似文献   

14.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交接部位,为一新生代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厚度几千米,沉积类型多样,通过钻井及大量野外剖面的详细观察及实测,开展了地层、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根据沉积特征划分为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研究认为:整个沉积过程,盆地边断、边陷、边充填,纵向上极不对称,沉积中心偏南,平面上西窄东宽,盆地边部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向中心由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湖相沉积。盆地从始新世开始沉积,渐新世后期抬升并存在沉积间断,中新世冷水沟期接着开始沉积,水体逐渐扩大,寇家村期湖泊广泛发育,至灞河期沉积范围达到最大,上新世游河期盆地存在西安、固市两大沉积凹陷区,边部开始出现风成沉积,第四纪西部隆起,湖泊沉积范围开始缩小,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盆地内湖泊萎缩成区域上的小型洼地。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地质解释,认为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具"对冲"构造变形特征.凹陷北侧为南天山冲断体系,自北向南逆冲,主冲断层为神木园断裂,前锋断层为下塔尕克断裂.凹陷南侧为温宿凸起反冲断层体系,自南向北逆冲,主冲断层为古木别兹断裂.由于基底对冲,上覆沉积盖层沿中新统吉迪克组底部和古近系膏盐层向南北两侧滑脱,形成一大型向斜构造,造成深、浅构造层变形差异明显.构造变形开始于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加剧,为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结果,其对晚新生代构造圈闭发育和油气运移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东凹陷新生代垂向地层序列及展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青东凹陷勘探程度较低、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尚不明晰的现状,从岩性、测井、地震、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凹陷新生代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和岩石地层的多重划分,将其划分为古近系和新近系—第四系两个构造层,其中古近系构造层自下而上发育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地层发育特征与东营凹陷相似,但垂向序列不完整,缺失沙一段和东营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标定和地震剖面的解释,重点绘制了古近系四个构造亚层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并对其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构造亚层残留地层在厚度和展布方向上变化较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了不同地质时期盆地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的差异性。最后对青东凹陷缺失沙一段—东营组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新生代地幔柱高点由渤海湾盆地南部迁移到渤海海域可能造成该地区在古近纪末期未接受沉积,而据垦东地区北部的物源在沙一—东营期来自南部也可推测该时期青东凹陷已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7.
福山凹陷为北部湾盆地南缘海南隆起斜坡上的一个新生代断陷湖盆。本文充分利用岩心、测井以及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多种理论为指导,结合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等相关技术,于古近系流沙港组SQEls2EST+LST时期,在福山凹陷识别出4种深湖重力流沉积岩相类型;通过岩相组合及其转换特征、砂分散体系、地震相分析,对该时期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细致剖析,进而建立福山凹陷深湖重力流发育机制和沉积模式:西部地区发育以浊流为主、具有典型浊积水道的湖底扇沉积;而东部地区则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形成的远端孤立朵体为主。  相似文献   

18.
查干凹陷位于银额盆地东部查干德勒苏坳陷的中央,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主体是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面积约2000 km2.广泛分布的火山岩是查干凹陷的一个特色,火山岩作为沉积盆地特定演化阶段的产物,记录了凹陷沉积、构造、油气成藏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而且钻井资料又显示孔缝发育的层段可以作为重要的储集层,致密火山岩可作为区域性的盖层,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航磁测量资料,对四川盆地的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盆地的边界及范围,并在编制四川盆地变质基底深度图、构造区划图的基础上,对盆地的基底结构、性质及其深度变化特点以及构造格局、盖层厚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基底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组成,埋深可达5~12 km,盖层为震旦纪一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盆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构造制约,呈"四坳三隆"的构造格局。这些认识和结论,为今后在该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这里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在色林错-申扎北剖面的应用,根据电性特征对盆地边界、基底埋深和盆地基本构造格架给出了初步认识。分析表明:色林错地区表现为"南隆北坳"特征,中北部凹陷最大深度接近5km,南部隆起部分基底埋深小于2km,发育郎山组和多尼组地层,盆地内发育多条断裂,控制了盆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