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白草是我国的传统药材,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地方药物志,对翻白草的名称及别名、植物形态、产地、药物性味、采收加工、临床应用、翻白草混伪品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翻白草的别称较多,各省市均有俗称,但现已将其正名为翻白草。其植物形态的记载则从古至今较为一致,可确认为同种植物,即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翻白草的带根全草。原产地为河南,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在临床应用上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是作为一种野菜食用,后多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现代临床多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翻白草的混伪品多为委陵菜属及白头翁,但目前药物使用规范已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自建库至2022年9月20日收录的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频次、关联规则、聚类、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包含5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72次,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尺泽、列缺、天突、风门、大椎;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特定穴多选用背俞穴、交会穴及五输穴。腧穴配伍以肺俞-定喘最为常见。核心腧穴处方: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风门。结论:特定穴的选用是针刺治疗哮喘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重视“治脏者,治其俞”之选穴思想,突出“局部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之配穴特点,从而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焦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从穴区部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将其穴区分为额部3区、颞部8区、顶部1区、枕部2区,进针针体与皮肤呈30°角,临床选穴分交叉选穴和对应选穴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临床应用作进一步探析,以规范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肝火上扰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 例肝火上扰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 例。治疗组予以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丹栀逍遥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SRSS、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肝火上扰型不寐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现代文献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案评估,完善具有证据推荐强度的针灸治疗方案,便于临床医师在临证治疗时有据可循。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方式,检索中文数据库1996~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果: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取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最多;排名前3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足三里、天枢、公孙;特定穴选取以下合穴、合穴及背俞穴最佳。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参考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与前列腺增生及针灸相关的主题词并将其进行组合,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的国内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58篇,涉及59个腧穴,共使用330次。其中经络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为主;选穴部位以腹部、下肢及腰骶部为主;常用选穴以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秩边、水道、气海、阴陵泉、次髎、膀胱俞为主;特定穴以选用交会穴为主,其次为募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BPH以腹部、腰骶部局部取穴及下肢循经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经络选取主要为任脉、膀胱经、脾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 例给予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4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C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33.3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其疼痛程度,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文献,并借助NoteExpress 3.2.0.7222、WPS Office Excel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10月14日。结果:获得159篇文献,涉及疾病20种,排前5位的依次为:运动功能障碍、便秘、肩手综合征、吞咽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取穴部位分患侧、健侧,涉及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结论:穴位埋线在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选穴所涉及的主要经络、腧穴分布部位方面多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或依据生理解剖、全息理论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发表的关于穴位按摩治疗AP的临床文献,建立相关数据的Excel数据库,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穴位按摩治疗AP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合谷;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大肠经;选穴部位分布以下肢部、上肢部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选用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置信度、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足三里-中脘、足三里-合谷;在提高支持度后显示以足三里为中心,联合中脘、合谷、上巨虚、内关是穴位按摩治疗AP的组方核心。结论:穴位按摩治疗AP的选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内关等,提示这些穴位有较强的相关性,临床选穴时应同时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 1998—2018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51篇,涉及经脉14条、腧穴63个,选用腧穴的所属经脉按其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3.29%)、足少阳胆经(14.44%)、足阳明胃经(10.83%);使用频率超过3%的主穴有睛明、球后、风池、攒竹、承泣、太阳、合谷、百会、足三里、上睛明;使用频率超过5%的配穴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肝俞、合谷、肾俞、光明;经外奇穴使用率为11.55%,经验穴使用率为4.51%;腧穴分布依次为眶周(34.66%)、四肢部(38.81%)、头项部(14.08%)、腰背胸腹部(14.08%)。结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穴以足三阳经与经外奇穴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穴位个数、使用总频次为最高;主穴的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以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为主;选穴的部位集中在眼眶周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上穴位注射治疗AR的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中收录的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AR所选腧穴的归经、使用频次及穴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89篇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相关文献。在穴位注射治疗AR中使用频次前8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迎香、肺俞、曲池、合谷、脾俞、肾俞、风门。共涉及经络10条,腧穴24个,穴次203次,选穴归经多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上的穴位。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腰背。腧穴特定穴以交会穴、合穴、背俞穴为主。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腧穴选择相对集中,以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标本取穴是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选穴规律。穴位配伍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运用耳针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主要与阴血不足有关,实证主要与邪热扰心、心神不安相关。其在治疗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强调本病治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佐以镇静安神,养血宁心。取神门、枕、心、脾四穴为主穴,以穴简、病清、症明、术切为奏效关键,临床应用每每应验。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刺激八髎穴联合长强穴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管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八髎穴联合长强穴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便秘临床各症状(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腹胀、排便频率情况)及肛管直肠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40/45),对照组为71.1%(32/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便秘临床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肛管直肠动力学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联合长强穴电刺激治疗失弛缓型便秘疗效好,更有利于恢复肛门直肠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印堂穴古文献检索分析,归纳印堂穴临床应用规律,为印堂穴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有关印堂穴内容,对印堂穴病证诊断、主治病证、单穴应用、腧穴配伍应用及中医疗法等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124条,涵盖64部古籍,涉及五官科、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多门学科30种病证。印堂穴用于病证诊断的条文共计40条,涉及小儿痘疹、惊风、夜啼等8种病证诊断及预后推测。印堂穴主治病证条文共计79条,治疗最多的为五官科疾病,其次为儿科和内科疾病。与印堂穴相关的中医疗法有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6种,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范围最广。针灸疗法中,印堂穴配伍腧穴36个(106次),其中出现频次较多(≥4次)的有11个,总计69次(65.09%)。配伍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穴,其次为百会穴和攒竹穴。印堂穴在养生治未病领域也有应用。结论:印堂穴在病证诊断、治疗、预后推断及养生治未病领域都有应用。印堂穴主治病证广泛,尤其在头面五官和小儿疾病中应用较多。印堂穴治疗以近治作用为主,腧穴配伍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项后三穴”为大椎、哑门、风府三穴,其具有解表散寒、疏风散热之功,三穴配伍可用以治疗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骨痛等外感风证,及湿疹、痤疮、瘾疹等皮肤疾患;在治内风方面,三穴可治疗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中风、癫狂等内风疾患,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1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 例。治疗组采用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喷嚏、鼻塞、流涕、鼻痒)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67/72),对照组为76.06%(5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肛三针合体穴电针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肛周瘙痒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肛三针合体穴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三味清热止痒洗剂治疗,连续治疗21d。比较2组肛周瘙痒程度、苔藓样化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34/36),对照组为77.78%(28/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肛周瘙痒、苔藓样化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三针合体穴电针能够有效改善肛周瘙痒症苔藓样化皮损,减轻患者症状及痛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