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云南山间盆地的发育简史、地域分布、成因类型及盆地内部的地貌基本特征,并从成因类型入手,对不同成因类型山间盆地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作了探讨。且以昆明盆地为例,重点对影响城镇建设最大的断陷型盆地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地貌分类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貌分类是地貌制图的基础,也是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八十多个地貌分类方案,但仍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方案。这说明对地球表面形态和成因各异、种类繁多的地貌进行科学和系统的分类,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工作。一、地貌分类原则初期的地貌分类方案以纯形态的分类为主,后来,虽按成因分类的渐多,而对形态标志又考虑不够。也有成因和形态相结合的分类,但在具体划分类型时理解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贵州230 处遗址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 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等喀斯特发育的高海拔区域。至新石器时代, 遗址仍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地区, 但南部、东部等沿河地带和中西部的山间坝子开始有遗址分布。到商周时期, 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其中, 东部和南部海拔低于1000 m的地区遗址多分布在沿河地带, 而西部和北部海拔高于1000 m的地区遗址则分布在山间坝子。贵州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环境的冷暖干湿波动对从事渔猎、采集及原始农业生产的古人类影响不大, 人类居住空间变化更多的与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及适宜农业生产地方的空间差异, 对贵州旧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分布影响显著。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临近水源的天然溶洞是人类居住的首选。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便于农耕的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成为人类的生活居住地。故新石器时代, 贵州先民居住呈现洞穴和河流阶地或山间坝子并存;至商周时期, 农业成为人类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 人类主要居住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  相似文献   

4.
论云南地貌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云南地貌学研究发展概况,分析了云南地貌构造体系,进行了云南新构造运动分区。在对云南地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岩石类型、大地构造和地貌形态、特征的相异性,进行了云南地貌分区。  相似文献   

5.
哈密盆地风蚀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闻名全国的大风区--哈密盆地风蚀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风蚀地貌由垄槽与劣地、蘑菇林、魔鬼城、大峡谷、洼地和戈壁等类型组成,其成因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地貌格局和气修条件的控制与作用下,经强劲大风的吹蚀和临时性暴雨洪水冲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风蚀地貌景观的奇异特点和地域优势,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6.
昆明坝子边界层贴地逆温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2004~2006年08 h气象加密探空资料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年频率为59.9%,厚度为120 m,强度为0.9℃/100 m,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出现频率高,厚度小,强度略强的特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呈单峰型年变化,春季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强度最强;夏季频率最低、厚度最薄、强度最弱,其变化受降水、风速、晴夜状况变化的影响。坝子地形是影响贴地逆温的重要因素,昆明坝子地形对坝内贴地逆温具有保护稳定作用,尤其是对辐散冷却逆温过程的保护,同时也影响贴地逆温的厚度和强度。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存在辐射逆温、地形逆温、水体平流逆温的共同影响,但辐射冷却逆温是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构成了新疆地貌的基本轮廓.新疆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可划分为熔岩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和湖成地貌等类型,具有山系走向与深大断裂方向一致,山地与盆地高差悬殊,山地层状地貌明显,山间盆地多,沙漠面积大,各山地气候地貌垂直分带各异,地貌类型组合呈环状结构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彭清 《地理研究》1989,8(1):101-101
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角度,从人类与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反馈的机理中,提出文化圈的基本理论,包括文化圈的主要特征、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圈形成的主要机制;并对云南文化圈的演化进行了整体性的和内部区域性的实证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南文化圈“坝子文化”的概念,把云南文化圈的进化程序同地理环境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初步揭示出云南文化圈的人地关系;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得出云南文化圈进化的三个主要症结:①文化物质的复杂与多元及其地域割据所导致的内聚力降低;②“坝子文化”的封闭与高山峻岭的阻隔所导致的文化流线的不畅;③主要腹地的缺少所导致的文化传播与辐射缓慢,并为云南文化圈的高层次化提供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地貌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分异的基础,在区域地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貌区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地貌区划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地貌区划的原则、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类型的基本异同是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本文以中国1:400 万地貌图等新资料为基础,应用GIS 方法,结合中国三大地貌阶梯及其内部地貌格局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基本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将中国地貌区划分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6 个地貌大区,并分别简要论述了各大区的地貌特征.各大区内部又据次级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合差异进一步分区,全国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维明  柴慧霞  周成虎  陈曦 《地理研究》2009,28(5):1157-1169
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本底数据的最新新疆地貌数据,能提高定量化地貌格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利用地学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最新新疆地貌数据,定量化分析了地貌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大地貌单元中,平原地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3;(2)地势分级,中海拔地貌占绝对优势,约占全疆总面积1/2;(3)形态类型中,丘陵地貌在地势起伏中占主导地位,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两大沙漠中,以沙丘形式分布;(4)基本地貌类型,中海拔丘陵最多,占总面积的21.417%;(5)成因类型中,流水、风成和干燥作用占主导地位;(6)受不同形成条件和控制范围的影响,新疆成因类型的分布特征随着海拔和起伏的变化而变化;(7)总体上,新疆地貌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两大特征:水平环形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云南干热河谷坡地资源改良利用途径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按非地带性规律分布的干热河谷景观生态区是中国南方局部区域荒漠化过程的前奏,文中试图以云南干热河谷区为例,对其总体分布状况及特征,土地利用中的气候、生物等限制性因子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云南干热河谷坡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后备土地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在多年野外定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实用推广价值的干热河谷坡地改良利用途径和技术方法,最终得出云南干热退化生境区一系列先锋树种引种选择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杨忍  陈燕纯  徐茜 《地理科学》2018,38(4):511-521
聚焦于乡村工业用地混杂及分散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佛山市顺德区,系统分析乡村工业用地演化过程和用地特征,并以政府力和社会力的交互机制为分析框架,辨析珠三角半城市化地区的乡村工业用地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顺德区工业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 1984~1991年,自下而上农村工业化,用地空间分散发展阶段,其驱动力主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一致。 1992~1998年,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工业用地规模化发展阶段,其驱动力为政府力与社会力势均力敌。③1999~2005年,集约开发促成农村工业化集中发展阶段,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压制社会力。④2006年以后,农村工业化进入全面调整阶段,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相持。在顺德区工业用地空间演化过程中,政府力起主导作用,社会力相较于其它乡村型半城市化地区更为强大,政府力与社会力的相互作用的平衡点在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均衡。在珠江三角洲半城市化地区,工业用地空间优化整合的前提是平衡各级政府力与自下而上的村民及村委的社会力,社会力的引导是破解农村工业化用地破碎化和混杂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不同规模等级坝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兵  陈会  罗光杰 《地理科学》2019,39(11):1830-1840
以1∶5万地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研究了贵州省面积在1 hm 2以上坝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 贵州省1 hm 2以上的坝子,仅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99%,低于山间坝子占全省总面积7.51%的传统认识;以10~20 hm 2的坝子个数占比最高,随坝子面积增加,坝子个数占比也逐渐降低; 贵州坝子集中于贵州省中部,沿东北到西南一线; 贵州坝子体系等级结构较松散,相互之间等级规模差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对县域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进行时空变异分析。通过对1985、1995和2000年三个时间点的研究,表明:(1)1985~2000十五年间,曲周县的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槐桥乡最为显著;(2)曲周土地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东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最后,文章结合区域实际,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特征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对曲周县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异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耕地的弹性变形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为背景,引入弹性力学理论,探究了耕地的系统特征及其弹性变化理论,并以中国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弹性特征,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弹性变化具阶段性;(2)应用耕地弹性变形判别系数和判断规则对各省份分析后认为,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陕西、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维持长期耕地系统稳定性难度大,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后备资源丰富省区则可保持较高的系统稳定性;(3)2010年、2056年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研究有助于警示我国应强化耕地资源量质保护和空间管制,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非农化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减少的首要原因。在回顾近期国内外耕地非农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非农化产生原因以及动力机制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指出从不同角度和时空尺度研究耕地非农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评价及预测,是今后耕地非农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以三套土地利用/覆盖数据(MCD12Q1、CCI-LC和GlobeLand30)为基础,采用基于一致性分析和模糊集合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获取2000年和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信息,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式主要以耕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湿地扩张,再次是草地和裸地萎缩,最后是灌木地和人造地表扩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较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2%,其中分布面积占优势的变化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相互转换、灌木地–裸地相互转换、林地转为湿地以及林地转为灌木地等。地形因素、气候分异等自然驱动力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宏观格局,而人口压力增大、经济高速发展、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等人文驱动力则是推动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e decrease of total cultivated area and the lower per capita available arable land resource are now serious problems in Shandong Province,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These problems will become more serious 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t provincial and county levels, the changes of arable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are analyzed. The general changing trends of arable land and per capita available arable land are reducing, and the trends of decrease will continue when the economy is developing. The result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hange of the arable land us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a regional difference. Eight variables having influences o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re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essure of social system and progress of scientific techniques in agriculture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cultivated land reduction. The principal factor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driving forces for arable land change include per capita net living space, total population and per ha grain yield. By using regressive equation, along with analysis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ivated area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2005 and 2010 are predicted respectively. The predicted cultivated areas in Shandong will be 6435.47 thousand ha in 2005 and 6336.23 thousand ha in 201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On arable land chan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troductionAlmost all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decrease of arable land in the proces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The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in Shandong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big population and being an agricultural province. From 1949 to 1999, the arable land was decreased by more than 2 million ha in this province accompanied by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in 1999 was twice of t…  相似文献   

20.
中国热带特征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受季风气候和海陆分布的影响,中国热带不如其他热带国家那样典型,热带界线也不够规则和明显,大致有如下特点:(1)热带地区分散,不连续;(2)东西跨度大,从台湾到滇南热带的跨度长达2500km,而面积只有80000km~2;(3)北部热带界线从形态上呈断续和凹凸状;(4)东段和西段自然条件差异大,东部为丘陵、台地、海岸带、岛屿、半岛、海洋,橡胶主要种在丘陵、台地上;西部为内陆、高山、深谷、坝子,橡胶作物主要种在山坡和坝子上。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将中国热带从东到西分为四个区:(1)台湾南部;(2)海南和雷州半岛;(3)滇南;(4)南海诸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