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湿地公园几个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湿地公园的几个关系,主要包括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之间的关系,湿地公园与风景名胜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湿地公园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在主管部门、管理主体、客体、主导功能、保护程度和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而且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城市湿地公园缺乏行政合法性;②保护强度上,湿地公园大于风景名胜区小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强度上,湿地公园大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小于风景名胜区;③湿地公园主要包括系统保护功能、科普宣教功能和资源合理利用功能,三大功能以系统保护功能为主导,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新疆赛里木湖湿地为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和自治区湿润地保护区。湖区周围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多姿多彩,并将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生态、科学、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但目前赛里木湖湿地保护乏力,生态系统已呈现衰退的迹象,需要对湿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并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以充分发挥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  相似文献   

3.
解说系统是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开展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解说的概念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解说系统研究进展,全面分析当前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型和5项原则,提出了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的点、线、网络、面、系统5个构建方法和三大方面的内容。最后,就完善风景名胜区解说系统建设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风景名胜区采取何种治理模式的争论由来已久,作者回顾和评述了我国关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现阶段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和面临的约束条件;同时,借鉴国外关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建议:一是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明确界定风景名胜区的产权状况;二是制定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等级,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四是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基于风景名胜区类型的多样性和区域地理条件与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借助ArcGIS等分析工具,从全国尺度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体呈凝聚状态,以自然特点为主和以人文特点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分布状态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集中分布在地表水域周边,与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成因有密切关系,倾向于分布在植被种类丰富的区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人文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按类别均质分布在文化地理区划的副区中,集中分布在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尤其在古代重要城市周边聚集,而与当代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姚雯 《地理研究》2014,(5):1001-1001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起,截至2010年,中国已建立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国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和其他类型景区的边界有交叉现象,这为我国公园建设和管理增加了难度。2013年,王连勇博士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边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起,截至2010年,中国已建立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国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和其他类型景区的边界有交叉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哈尔滨市城市公园中湿地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于2014年5~9月,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和哈尔滨斯大林公园的湿地环境中,使用日本COM3200PRO林业负离子检测仪,测量空气负离子浓度。经估算,2014年5~9月,3个城市公园的湿地环境的有效空气负离子平均生产量为5.98×1016个/hm2,平均有效生态价值为2.32×104元/hm2。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及其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审定并公布第六批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处.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独特的景观资源、提供良好的旅游活动场所、建立稳定的科教活动基地等.统计分析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域分布上的数量特征,并总结出东、中、西部的景观分布类型,认为我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特色鲜明、区域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起,截至2010年,中国已建立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国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和其他类型景区的边界有交叉现象,这为我国公园建设和管理增加了难度。2013年,王连勇博士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边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解决上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为了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出生态恢复对策,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替代费用法等方法评估其生态服务价值,基于评估结果和恢复生态学原理,提出其生态恢复对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多样且巨大,尤以生产性价值、调蓄洪水的价值、净化水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最为显著。因此洞庭湖湿地管理策略,应以洞庭湖湿地生态恢复为首要任务,以发展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产业群和促进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外生态恢复和内生态恢复有机统一,以保障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洪泽湖湿地旅游资源,指出洪泽湖湿地有着人湖河口滩地、滨湖河漫滩、湖面、围垦混合带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探讨了在生态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应遵循:开发和湿地保护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做好超前规划,体现生态性、最小干预性、文化性、人本性;在经营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3项原则以及加强管理、合理规划、综合整治、加强旅游合作等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30年来武昌湖湿地退化过程与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葆华  尹剑  金宝石  朱磊 《地理学报》2014,69(11):1697-1706
湖泊湿地是敏感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沿岸武昌湖湿地1980-2010年生态系统变化进行分析,具体包括:(1) 选择Landsat MSS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结合GIS技术分析武昌湖集水区的景观变化情况;(2) 统计研究区1980年以来的气象水文数据,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3) 结合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变化,初步分析武昌湖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人工原因。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湿地景观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湖域面积减少了近40%,尤其是下湖青草湖水域面积从52.76 km2减少为13.92 km2,萎缩约73.62 %。跨湖公路建成以后,集水区内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武昌湖湿地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降雨、蒸散发等气候变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建设用地、气温与湿地退化的相关性显著,降雨和蒸散发与湿地退化无明显相关性,公路的跨湖修建加速了湿地的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很重要的生态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中国湿地类型多样齐全,东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东洞庭湖所在地岳阳是湖南两大旅游增涨极之一,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客源基础和前景,但目前湿地范围不断缩小,湿地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地开发东洞庭湖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显得尤其紧迫。在调查评价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该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着重保持生态平衡,改变当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既是防止东洞庭湖现有湿地资源进一步破坏,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又是打造湖南旅游强省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目前洪泽湖的湿地保护主要由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但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缺口巨大,拓展洪泽湖湿地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是保障洪泽湖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本研究聚焦洪泽湖生态补偿需求,提出协调多方保护主体以构建洪泽湖生态保护联盟,强化流域一体化治理,推动基于生态“洪泽湖”品牌的渔业产业升级,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反哺洪泽湖湿地的保护策略,推进洪泽湖湿地碳汇潜力与湿地银行建设,自下而上推动洪泽湖生态补偿多元化。洪泽湖生态补偿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依赖于顶层制度的建设与本土化策略的双向互动,共同实现洪泽湖湿地的生态价值的商品化与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平原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建设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围湖造田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影响,使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洪涝灾害频繁,影响了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退田还湖、防洪减灾,恢复湿地,开展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湿地资源的保护,而且对发展湖区经济,改善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第一个内陆淡水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区内的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应用生态因子评分方法对保护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首先将保护区划分为13个生态单元,依据原则(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以及定量性等原则)并结合实际选择出评价因子,然后进行各生态单元的自然因素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社会因素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依据计算结果,将保护区中各生态单元划分为最敏感区、一般敏感区和弱敏感区3个等级,明确了生态敏感性的区域分异特征,为该区今后合理的产业布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北岸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海岸,开发历史长,污染较为集中。通过对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根据流域生态学与管理学的原理,提出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的途径:(1)实施老环湖公路以下农田的退垦还湖,减少农田污染;(2)拆迁湖滨带居民点,消除农村污染。(3)拆除部分规模小、污染大的旅游度假设施,消除旅游污染和景观障碍。(4)建立主要人湖口经济性人工湿地,净化面源污水。(5)恢复万米沙滩,营造自然和谐的湖滨环境。(6)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创建高原湖泊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以景观指数为空间分析方法,从流域和县域两级水平对青海湖流域1977-2000年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湖流域湿地面积净减少101247hm2,斑块数目增加了1099个,破碎程度明显增加,分离度呈上升趋势,分维数逐渐变小趋近于1,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青海湖流域湿地景观空间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