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方薇  陈向阳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6):1066-1070
针对S形沉降时程特征,提出了饱和曲线预测模型。首先,证明了该模型与S形沉降曲线的特点是相吻合的,包括有界性、单调递增性、存在反弯点,同时考察了模型中各参数改变对结果的影响; 其次,阐述了待定参数的获取方法和沉降预测步骤; 最后,通过多个工程实例对沉降预测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算例表明,饱和曲线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加载全过程的沉降预测,具有适应性较广、精度较高、稳定性好的特点。与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星野法、生长曲线法相比而言,本文提出的沉降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建筑物沉降量预测和最终沉降量早期确定的灰色Verhulst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建筑物沉降特性,首次引用灰色Verhulst模型方法建立起建筑物沉降量预测模型.能运用较少的沉降观测数据建立起可靠性很好的预测模型,并可用以早期确定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这不仅可以减少沉降长期观测的浪费,同时也可较早地获知建筑物最终沉降量大小,为早期采用工程防治措施挽回时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软土路基沉降变权重组合S型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明华  刘煜  曹文贵 《岩土力学》2005,26(9):1443-1447
通过对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规律及其沉降曲线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S型单项预测模型基础上,基于5种S型增长曲线模型,引进组合预测的思想,重点探讨了软土路基沉降发展的预测方法与理论,并建立了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变权重组合S型增长模型,通过数学规划方法求解,从而可根据有限的实测沉降观测数据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过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型与方法得到的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此外,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比其它单项模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软土路基沉降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正国  黄松  朱永全 《岩土力学》2012,33(2):558-563
目前,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施工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都是以某具体工程为背景制定的,缺乏统一的控制基准。从公路纵坡、横坡、平整度及工程结构稳定本身的需要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采用平整度要求控制施工路面不均匀沉降;在考虑路基高度、隧道尺寸、埋深、地质和施工方法影响条件下,通过FLAC数值计算软件对单双线铁路隧道下穿公路的数值模拟,分析路面沉降规律,得到了沉降槽宽度系数和最大沉降量的预测模型;结合平整度要求及沉降槽宽度系数预测模型制定了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来验证了提出的沉降控制基准的合理性,其结果可为铁路隧道下穿其他建筑物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基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基沉降预测模型的正则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利民 《岩土力学》2010,31(12):3945-3948
通过分析地基沉降预测模型,指出最小二乘的病态性会导致模型参数求解失败。应用正则化理论,基于矩阵求逆理论,提出了一种沉降预测模型参数的正则化无偏估计算法,说明了新算法的无偏性和方差最小性。在一定条件下,证明了新算法中正则参数的存在性,并给出了正则参数的计算公式。结合文献和工程实例进行的分析表明,新算法降低了矩阵条件数,减轻矩阵病态程度,能有效求得地基沉降预测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6.
从土体本构关系出发,严格证明了在线性加载或近似线性加载情况下(这和岩土工程实际加载相类似),沉降-时间曲线呈“S”型,并由此建立了新的沉降-时间预测模型,工程应用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组合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伍明  杨奇  聂如松  岳健 《岩土力学》2011,32(11):3341-3348
通过现场沉降监测,获取了高速铁路桥梁桩基沉降的大量实测数据。据此分析了成桥过程中桩基沉降发展的规律及其沉降曲线特点。对桩基最终沉降,采用单项预测模型进行了拟合预测,通过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分析,指出了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评价预测模型合理性仅局限于相关系数指标的不足,建议引入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指标进行综合检验、评价,并提出了这些评价指标相应的参考值。引入组合预测模型进行高速铁路桥梁工后沉降预测,对比分析现有组合预测模型的特点,提出了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预测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和原则。研制了桥梁桩基沉降加权组合预测电算程序BriFSCF,可大大提高预测准确度和效率。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表明,最小二乘准则下的最优组合预测方法效果较好,可作为预测的优选模型。其结果可供高速铁路合理铺设轨道时间的确定、工后沉降计算参考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谢正文  孔凡玉  胡毅夫 《岩土力学》2006,27(Z2):217-220
目前沉降预测方法很多,各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尽可能地利用全部有用信息,利用“组合预测”思想,提出一种对多种常用预测模型进行熵权法计算权重的组合预测方法,从而可根据有限的沉降实测数据达到预测沉降目的,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熵权的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充分挖掘各模型的有用信息,大大提高了预测精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灰色系统理论在单桩静载荷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通过预测单桩沉降量去估算其极限承载力,基于静载荷试验所得的桩基沉降量具有灰指数律特征,将荷载Q看作广义的时间,建立了荷载序列的等步长及非等步长GM (1,1)预测模型.工程实例证明,所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江帅  朱勇  栗青  周辉  涂洪亮  杨凡杰 《岩土力学》2022,43(1):195-204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围岩产生扰动引起地表沉降,动态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是确保地表建构筑物与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基础。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难以准确动态预测的问题,在定义纵向开挖度系数? 的基础上,建立横向地表沉降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同一监测位置沉降曲线随掌子面推进而不断变化的规律,实现施工现场沉降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该模型能够退化为Peck模型以及随机介质理论预测模型;通过现场施工验证了该动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基于纵向开挖度系数? 将隧道沿纵向分为强烈、中度和轻度共3个影响段,较好地反映了开挖掌子面在不同位置对同一监测截面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建筑物和隔离桩对地表沉降曲线的影响可知,建筑物与其附近地层呈现出协同变形、共同承载的特征,在隧道一侧添加地质钻隔离桩对该侧地表沉降值的减小程度可达71.9%。研究成果对滇中引水工程现场施工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双曲线法的分级填筑路堤沉降预测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杨涛  李国维  杨伟清 《岩土力学》2004,25(10):1551-1554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多采用分级施工的方法。基于传统双曲线沉降预测法基础上,提出一种软土地基上路堤分级施工情况下沉降预测的新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土体变形的非线性特性和固结性质随荷载的变化,将沉降拟合方程中的待定参数在2个不同荷载级中分别确定。利用有较长预压期的前一级实测沉降,确定与土的固结性质有关的参数,待预测沉降荷载级的最终沉降量由该级较短预压期内实测沉降确定。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建议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震陷预测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本文修正了经典BP型神经网络的激励函数,并对学习率和训练样本进行了动态调整等多方面改进。根据70个多层建筑震陷的实测资料,在分析了建筑物震陷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取了9个指标;采用改进后的BP算法,建立了多指标的建筑物震陷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BP网络性能良好,所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神经网络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预测新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软土地基桩板结构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  王炳龙  周顺华 《岩土力学》2013,34(Z1):192-196
为研究和分析软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的沉降特性,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方法对不同预压时间(6/12个月)下的桩板结构路基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桩板结构路基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预压时间超过16个月后,沉降比例超过80%;预压土卸载期间路基回弹与否与土层性质和预压时间有关;超载预压可以显著降低工后沉降,预压12个月后路基工后沉降相比预压6个月沉降减小了71%;在桩板结构路基施工过程中,桩基存在负摩阻力,中性点位置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与桩长的比例在0.47~0.70之间。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在确定超载预压高度与预压时间时,很少考虑软土蠕变的影响。结合武英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工程实例,考虑软土蠕变特性,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超载预压软土路基中超载预压高度与沉降关系、超载预压高度与超载预压时间关系进行计算,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软土路基超载预压沉降分析中考虑软土蠕变是必要的,软土路基的沉降随着超载预压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超载预压高度的增加,超载预压时间越短,但二者并非线性关系。在路基稳定的前提下,存在一个最佳的超载预压高度,使得超载预压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5.
Asaoka法推算软基沉降偏差的修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绍付  刘仰韶  刘仕顺 《岩土力学》2010,31(7):2238-2240
基于大量实测软基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了恒载预压期长短对Asaoka法推算沉降的影响,发现用该法推算珠三角地区软基沉降所需要最短恒载预压期为4个月;提出了Asaoka法推算软基最终沉降的修正公式,可减小由预压期较短而引起的沉降推算偏差。  相似文献   

16.
利用EVP模型确定堆载预压法的卸载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元 《岩土力学》2010,31(6):1827-1832
在Bjerrum等时 曲线图的基础上,利用殷建华和Graham的一维EVP模型,在考虑土体次固结沉降的情况下,依据运行期限和运行期允许的沉降量等参数获得等载预压卸载时的临界孔隙比,进而求得控制超载预压和欠载预压卸载时的临界孔隙比,由此可计算出控制堆载预压卸载时机的临界沉降量,克服传统堆载预压依据主固结理论无法反映堆载预压降低次固结变形的缺陷。根据欠载预压的临界孔隙比公式,可计算出最小预压荷载。在推导欠载预压临界孔隙比的过程中,提出新假说A理论,证明了新假说A与假说B近似等价的充分条件。算例表明,由于考虑了软土预压期的次固结变形,堆载预压地基的总沉降量和卸载时的临界沉降量要比有效应力面积比法的大。  相似文献   

17.
真空预压法加固深厚超软土地基时,一方面使地基土体产生侧向收缩变形,有利于地基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向真空预压区的侧向变形对周围房屋、地下管线、道路等建筑物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出现管道断裂、围墙倒塌、路堤被毁等严重工程事故。结合真空预压加固软基工程中出现的对周围环境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考虑土体拉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研究抽真空过程及加固区外不同距离、不同土体深度沉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Biot固结理论、考虑土体拉裂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加固区外土体沉降及影响区范围的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竖向排水井地基工后沉降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预测工后沉降是排水固结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等应变竖向排水井地基固结理论,提出了沉降曲线的近似计算方法。通过实测沉降资料与近似理论曲线的拟合,获得竖向排水井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平均固结度,从而预估其工后沉降量。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处理的竖井地基,进行工后沉降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真空和堆载两种预压法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加固不同深度的土体,对两种预压法下土体前后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土体的沉降量、排水量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两种方法均能使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就渗透性而言,真空预压优于堆载预压,但就压缩性而言,堆载预压优于真空预压;堆载预压下试样的轴向位移远大于真空预压下的轴向位移,且比真空预压下的沉降收敛慢;真空预压下的排水量大约是堆载预压下排水量的1.8倍;在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下,浅层土体的排水量均大于深层土体的排水量。  相似文献   

20.
柏炯 《工程地质学报》2015,23(2):265-271
冲填软土地基需要经过地基处理后才能投入工程使用,处理方案一般为浅层地基处理如真空预压处理,但对于大面积大荷载堆载场地,浅层地基处理不足以保证地基稳定性,需进一步做深层地基加固。本文针对广州某造船基地大面积堆载场地,对经真空预压处理后的该类深厚冲填软土地基提出了搅拌桩地基、微型桩地基以及搅拌桩微型桩交错布设地基加固方案,并基于Biot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进行数值模拟,对土体选取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软土模型和Mohr-Coulomb模型,对搅拌桩和微型桩依次选取线弹性模型和弹性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加固方案的基础沉降量。基于不同桩型加固机理对计算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对此类深厚冲填软土地基,相同桩长的搅拌桩地基加固效果较微型桩效果更明显; 另通过对不同桩长搅拌桩地基加固效果的模拟计算,发现桩长为10m到15m的搅拌桩均能有效加固地基,但随着桩长的增加,加固效果未能显著提高。本研究为冲填软土地基深层加固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